东坡的情怀

知远网

2023-06-23文/王跃随笔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你会发现“明月几时有”的清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洒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恸,“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让人惊叹于他的奇思妙想。胸中自有千万沟壑,绣口一吐酿成盛世月光,这是何等的惊世之才!

桌边有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闲暇时常拿来翻翻,便觉东坡的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其间蕴含最多的在于情怀二字,情之所至,随意挥洒,所以格外动人。丰满的人格,豁达的性格,成就了那样一个流传千古的东坡,所谓文由心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东坡的情怀在于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他虽文章名扬天下,但仕途艰辛,坎坷多舛。在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流亡中度过,可他终不改乐观豁达的天性。“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总能用生活中点滴的快乐,洗涤掉无情命运带来的巨大悲伤。他喜欢美食,“自笑平生为口忙”,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他与美食的故事,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东坡汤、羊蝎子、牡蛎等等。他热爱自然,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在他眼里都是景,他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和谐与美,不过是一段脏泥路,略带酒意的他也能写出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被贬黄州的四年,他开荒耕种,粗衣淡食,“日炙风吹面如墨”。虽然生活困苦,但麦苗萌芽时,他会因蓬勃的生命力欣喜若狂;久旱下雨,他会如同真正的农夫一样快乐而满足。就是这种如孩童般的天真与乐观、简单和纯粹,使他达到了个人诗文、书法、绘画创作的巅峰。

东坡的情怀在于注重亲情友情的性格。东坡与其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在他流传于世的诗词里有一百多首提到了苏辙。“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个性迥然不同,但感情深厚,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中秋夜思念胞弟所做。东坡交友广阔,有著名的米芾、范镇、佛印等,也有籍籍无名之辈,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真诚待友,幽默风趣,会嘲笑朋友陈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也会护送已逾百岁的朋友齐仝百余里交给一个友人照顾,可谓至情至性。

东坡的情怀在于悲天悯人的大格局。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十分中肯:“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他一向疾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东坡居庙堂之高时,两次上书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弊端,不畏打压,直言无隐,担任太守兴修水利、关注民生,创办公立医馆;处江湖之远时,得知当地杀婴恶俗,“闻之酸辛,为食不下”,不顾幽居之艰难,写信给当地太守,成立救儿会募捐救助。后来他被流放到惠州,得知广州饮水困难,就向太守提出引水计划,怕给太守招惹麻烦,不肯于让人知道是他的主意。

掩卷而思,东坡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正直、旷达、进取已深深镌刻在世人心中。我们一般人纵然没有他的旷世惊艳之才,没有他的傲然挺立之态,如沧海中一沙砾、宇宙中一尘埃,但也可以做一个有情怀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热爱生活,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躁,追寻精神上的幸福和满足;当关爱家人,善待朋友,感受生活中的爱与被爱;当忠于内心,行事担当,不昧灵魂中的朴素道义。

漫漫人生路,何曾有坦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