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最好的我们》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1
前段时间,那部《何以笙箫默》开播,又掀起对与青春的热浪。与《最好的我们》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抒写大学到毕业的小说,《最好的我们》是一部抒写高中三年青春的小说。但是主题却是一样,一样的女生爱上一个优秀的男生,偏偏这个女生不会读书,偏偏这个女生很喜欢拍照。偏偏在《何以笙箫默》,默笙第一张拍到的就是何以琛,这个法学才子,而《最好的我们》是耿耿跟余淮碰面的时候,耿耿也一样拍到余淮,这个冲击清华北大的人如此相似的开始却不一样的结局,最后何以琛依然很辉煌,可是《最好的我们》的余淮却因为家庭背景无法继续读书,但是最后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们都在一起了。《最好的我们》写的是高中三年,而《何以笙箫默》写的.大多是毕业以后,这是最大的差别。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何以笙箫默》的原著只看到电视剧,所以我的观点还是片面。我相信原著一定很精彩。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将那些青涩回忆深藏。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因为高考,经历过毕业的人都会说找工作。我还没毕业,我就谈谈高考吧。
记得同学前几天跟我说:你是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何必担心害怕这个呢?参加完高考的人真的坚不可摧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一定踏过未成年的那道坎了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真的高中的自己说再见了吗?真的跟高中一点都没有关系了吗?就真的能忘记高中所有青涩的回忆了吗?不能。所有的回忆只是被深藏,但是却没有办法被遗忘,如果哪天重新拾起,那一幕一幕都将重现。
高考完,有人到了远方,有的人依然在,却顾不得去相伴。高考开始每个人都面向新的未来,但是是否有人发现大学既没有重新开始,却也忘不了过去。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重新被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那种说不出的感受。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重新燃起欲望。
这部小说在2013年首次出版,可想而知,作者大约在2012年写这部小数,那时候,我刚好高中毕业。也许也一样的情愫,却没有好好抒写出来,却没有用心好好想想好好做个决定,觉得很是后悔。假如当时,如大学一样勇敢,我会怎么样呢?不敢想象,但是时光不能往回走,一时的冲动只能换来遗憾。也许这就是青春。我相信到现在活了20多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的青春存在过,只是过了高考,我们把这个人深藏。
希望看到的人,你可以勇敢去把握你们的青春,青春没有界限,不是过了高考,过了大四你就没有青春,只要我们相信,青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我们在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我们心中的那个人。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2
最坏的年代,是我生活的年代,却有最好的我们,充斥着最好的情怀。
这个年代的人们每天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渴望一夜成名的却一夜臭名远扬;有的人喜欢制造梦想,渴望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却只有搬砖的命。我想这就是二熊所说的井底之蛙,梦想再大也是枉然。人人都自命不凡,是这个年代的标志。
当生活琐事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不是立马想办法解决,而是坐在咖啡馆里询问着服务员wifi的密码,自然的登陆上微博打下一通抱怨的字句,渴望得到别人同情。哪怕是身边明明就坐着一个大活人都不愿意跟那个人说,而是跟自己那些在网上认识的称做“朋友”的人说。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手机、网络屁都不是!
这就是我生活的年代,最坏的年代,但似乎人类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刮起了一股怀旧风,以安慰内心吧。
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那段最美的时光——校园生活。
我想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无疑是以最细腻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觉带领我们一起回味那些年少美好时光。
那段时光的单纯,开心,快乐,简单都深深烙在了心中。
和同桌一起分享书本、文具;班里最懂你的那个人也只有同桌;他能很快的察觉你的情绪,也许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眼神,亦或是一个表情。当然也常常因为一条“三八”线引起了“血战”。像余淮一样一句:“小爷一直都在”。在那个懵懂的年纪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足以温暖无数个像耿耿那样的女孩的的内心。我想,即使是和同桌在一起吃三年的粉笔灰能有这样的友情,或者……爱情,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在二熊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如此鲜活,他们的行为有时会令我大声发笑,有时又潸然泪下,有时又不禁曾回忆起当初自己和同桌三年的点点滴滴,即使只是在脑海里的破碎的几个记忆……他们是如此洒脱,充满活力,努力的在学校里拼搏青春,挥洒热血,总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二熊在我的'心中就像一个小太阳,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从《你好,旧时光》里的余周周、林杨、温淼、陈桉再到《最好的我们》里的耿耿,余淮。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正能量,无论是在失落,还是迷茫的时候看着努力拼搏,为了爱的那股不服输的他们。我相信,你一定会被感动,都会收拾好心情重新充满自信阳光的开始新的一天!
这个最坏的年代里,能有这样美好的情怀,有爱二熊的我,有你们爱的二熊,还有二熊爱的我们,就够了。
当然啦,最后要预祝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在这个夏天大卖!(又是官方脸~)让我们用夏天这样的温度的热情去魔都一起找二熊吧!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3
所有的美好似乎都与高中有关,所有的青春似乎也都是有关于高中,那是走过这段路的人最美好的时光。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着一个兵荒马乱的青春,那里有着最美最纯的友谊,有着小芽破土来到这世界的羞涩暗恋,有着迷惘,有着失意……仿佛好像人一生所要经历的,都先尝试了个遍。然后,成长。
耿耿和余淮,简单和韩叙,洛枳和盛淮南,好像无意有意就这样把我们的青春摊到了所有人面前,于是所有人,对着过去默默回忆。
我羡慕洛枳,那个如水一般的女子。在条条框框中起舞,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让人看的.”,那个努力闪光的女神为了卑微的暗恋低声询问学妹认不认路的声音不自觉会带上一点点的期盼,只为了带路去见上某人一面;那个温柔微笑的女神会鼓励失落小学妹说“阴天的时候就从身边那些像太阳能电池一样的人身上感受阳光”;那个从容淡定的女神会小心翼翼的在表白墙写下那全世界都不知道的心事,然后微笑的祝福着他和另外一个人的幸福。
我羡慕简单,那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见钟情的她大胆而怯懦。鼓足勇气与喜欢的男生同桌,却从不逾越。默默在旁一年,记下了关于他的所有,甚至文理分科留在了最不擅长的理科。这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赌博。不经意撞见冷面神韩叙和后桌那关于自己及小伙伴“得天独厚”的言论,毅然决然在高三去了文科。简单败了吗?不,她在这场赌博中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知道了自己对父母的愧疚,最重要的是,她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我羡慕耿耿,那个乐观却又敏感的小女生。不是因为她的同桌是那个好像无所不能的同桌,而是她的自愈能力。她敏感,害怕家庭重组,害怕好友分离,害怕优秀的同桌余淮,害怕新的妈妈和爸爸误会她伤害了弟弟。她乐观,父母都会幸福,友谊天长地久,余淮说要一直做同桌,她坚强,在和新妈妈发生了不愉快之后为了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勇敢走出妈妈的怀抱。
一切的一切之后,所有人好像都找到了自己。就连那个敏感别扭的耿耿,都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之努力。可是谁也都知道,永远不会忘了当初那个迷惘痛苦寻路而后为了一个目标疯狂前进的岁月。而我们,终将成为最好的我们。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4
一晚上加大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看之前知道写的是高中生的故事,身为昂首阔步走在奔三道路上还死赖着青春尾巴不放、一直以来规规矩矩严守各阶段学生守则以致履历上清清白白、情感世界极端狭小还一片空虚的人,再去读高中生活,觉得有点矫情,更怕读不出感觉来,没有共鸣,白瞎了一部好作品。
看书评时看到了书里的一段话,是主人公耿耿的一段自白:“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那个时候自己正处于结果遥远而未卜的奋斗期,乍看到这句话差点把眼泪逼出来。真像自己的写照啊。
于是决定等时间和心情都空出来的时候,好好看看这本书,她好像有我能读懂的东西。
看完之后,不虚此读。可以说,耿耿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人设之一。愿因很简单,她像极了我,和大多数的我们。振华三部曲除了这一本完整仔细地看过,其他两本大致了解,其中的高中生们可爱的让人喜欢让人希冀的很多,但我觉得耿耿是代入感最强的一个。她没有超级赛亚人的智商和天赋,没有洛枳凌翔茜她们的美丽,也没有被赋予悲惨身世作为呻吟伤怀惹人怜惜的资本,她就像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你我一样,风中尘土里沙,微不足道,寻而不见;在自己的狭小舞台上吭哧吭哧唱自己的戏,唱得小心翼翼,唱得声嘶力竭,唱得百无聊赖,没有观众没有瞩目,自己演自己看;不会太好也不算太坏,就是平凡、普通,再说狠点近乎平庸。
我们似乎很难接受自己平凡、普通的事实,特别是还有大把未来可以憧憬的年轻时期,总渴望能够与众不同,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吸引别人的注意,能有非凡的才华和运气成就精彩的人生,能够在别人漫天的失恋怨念中书写从一而终的完满爱情……其实哪有那么多不一样,都是一颗脑袋一颗心,芸芸众生做不到的我照样做不到。
耿耿身上还有一点我很有感触,就是那颗不甘的心。即便艰难迷茫也要埋头向前,即便四面楚歌也要决然一战,不是对胜利多有信心,而是不愿放弃,失败的次数多了,徒劳的努力多了,坚持就成了一种惯性,找不到放弃的理由。
余淮也好喜欢。虽然他也属于贝霖口中“得天独厚”的.一类人,却折在了运气上,生活中该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一点没少反而更有过之,这让他的那份坚持和骄傲益发闪光,和一生顺得跟仙儿似的林杨相比更真实,也因为真实而更加震撼和珍贵。
高中时最好的余淮、现在稍有落魄的余淮,高中时平凡的耿耿、现在最好的耿耿,他们都在努力的生活,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真心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的结局。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我不执着好的结局一定是耿耿余淮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认真又不怯懦的人,无论他们的决定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平凡的孩子,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可以怎么活,让我们相信平凡的人也能活出自己的味道。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5
对作者慕名而来。看完后心里五味杂陈,心情有点复杂,有点小失望,又好像不是。看得出,作者在很努力地回忆与构想,试图将她自己乃至我们每个人高中时期都会经历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初恋,高考,用最细致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她做到了,毋庸置疑。
在阅读中,很多学习与生活的场景都令我似曾相识,很多平实又暗藏深意的语句都让我禁不住细细揣摩,然后最终在心里表示完全认可:对,就是这样,高中时候的我们就是这种状态!作者笔触细腻而柔软,对应的她本人情感也非常细腻。但是,成也细腻,败也细腻。因为太过于追求细节和每个人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文字又显得拖沓冗杂,过多的描写词汇和没必要的细节反倒拖累了节奏。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能让人记得住的走向,也没有明晰的层次,更不用说大的`框架,只剩一些阅读中看似诙谐俏皮实则无趣卖弄的小聪明,幼稚好笑。其实,删繁就简,加快场景转换和叙述节奏,运用故事本身的起伏带动人物,更能让读者于情境中捕捉到情感,而非大量琐碎的词汇描述,越描越苍白。事无巨细意味着单薄,一定的留白才显生动。不过我想作为一名成熟的作者,她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自己写作的意愿,特点和喜好不好违逆。在看校园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度想弃文,总觉作者有种顾影自怜,自作聪明的小稚嫩,以至于好多次决定以后再也不看她的文。但在高考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耿耿余淮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是真的触动到了我,他们有不在一起的可能,也有在一起的机会。世事不就是这样吗,没有哪一段离合是能说得清的。作者处理得很高明,把读者像无头苍蝇一样牵着走,又把迷茫的感觉写在情理之中。后期文字压抑到就算看完结局的大团圆,也让我喘不过气来,作品的感染力她还是做到了。于是,还是决定继续粉下去。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6
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
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
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
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
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
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
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