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2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乌托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乌托邦读后感 篇1

乌托邦的幻想太多了,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认为很多人的理想乌托邦和原来一样。

《乌托邦》绝对是一部受时代控制的划时代作品。原著作者摩尔从来没有想过,在十八世纪,四百多年前,社会主义的概念开始演变。在未来的一百年里,一些国家和组织将实践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无论成功或失败,它都足够伟大。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它强化和发展了柏拉图时期的民主观念。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粮食、服装、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康社会,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财产是常见的,但没有人会被金钱诱惑而试图将其私有化,而黄金、白银和珠宝被视为廉价商品。它们是只有奴隶才戴的脚镣。生产劳动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担心短缺,也不会私下存在。农业是基础,城乡界限模糊。城市规划整洁统一,严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与休闲的结合。教育学者,倡导人人接受义务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性质如何,都是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政策范围内提出这种建议的。它的愿景远远超前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但仍然笼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受时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虽然超前,但不切实际,荒谬可笑。

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摆脱主要的贫富矛盾。在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有相对贫穷的人

乌托邦读后感 篇2

“ 乌托邦 ” 一词是从希腊文ou( 没有 ) 和topos(地方) 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 “ 乌有之乡 ” 。《乌托邦》中描绘的那个完美的国度确实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说里,确实可以看到莫尔的内心对这样的社会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 · 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莫尔从乌托邦岛、城镇、文官制度、贸易和礼仪、交通、旅游、奴隶和婚俗、军纪、宗教九个方面 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 。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 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沧月般神秘的岛屿。那里的公民是那么纯朴,基于优越的天然环境,乌托邦坐拥着无数的财富,然而,他们钱财如粪土,金钱于他们不过是一种保卫国家的工具,对于那些追求金钱的人他们的态度是那么鄙夷。虽然他们的社会相对封闭,但是,那里的人们却不愚昧,他们崇尚科学,对知识的追求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外来的访客带来的技术,他们亦会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对于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

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而事实上,这样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对于莫尔在小说中虚构的这样一个理想化完美的社会,个人而言,确实是受到震撼。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时,这不过是他的空想,即便在当代,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原有的物质就无法满足当下的人类,竞技是无可避免的,绝对的集体主义只会遥遥无期!曾经对乌托邦的向往终究只是是我对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

乌托邦读后感 篇3

我第一次真正有些了解乌托邦这个词汇的意义,要拜《奋斗》这个电视剧所赐。那个“心碎乌托邦”是那群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人的疗伤之处,他们在那个他们自己定义的乌托邦中可以暂时忘却在奋斗路上所受的伤痛,可以慢慢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出发做准备。我那时对乌托邦的理解就是一个逃离尘世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舒心的生活没有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烦心事。于是我向往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乌托邦,在那里平淡幸福的生活。

到了大学才知道乌托邦不仅是一个梦、一个理想圣地,它还是一本书,一本由托马斯·莫尔所著述的关于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的书。其实莫尔能够详尽的知道关于乌托邦的一切要感谢一个冒险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这个冒险家游历了许多国家,喜欢流浪自由,不喜欢束缚,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遗产给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扬着风帆踏着风浪开始了冒险之旅。他睿智沉稳,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就是他将那个他居住了五年之久的理想国度介绍给了莫尔。拉斐尔是个令人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乘风破浪的勇气,佩服他面对危机时的沉稳执着。

读完《乌托邦》这本书,我对莫尔这个生活在都铎王朝时期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的人才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才感觉这个伟人离我们其实也挺近的至少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层面上是的。我在想乌托邦或许已经在莫尔的心中建筑了许久了,也许莫尔已经偷偷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许久。对于莫尔这个古老的哲人心中总是有种敬畏感。我读了他写给他的好朋友彼得·贾尔斯的信,感到莫尔是一个有些可爱的人。

他很忙忙到只有偷睡觉和吃饭的时间才能把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写成书分享给每一个向往它的人;他很认真认真到不放过关于乌托邦的每一个细节。他说他愿做老实人不愿装聪明人。出身富裕的莫尔对于劳苦大众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厌恶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

他认为财产私有是罪恶的根源,严厉批判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圈地运动。他主张要根除盗窃这样的犯罪行径只靠严厉的刑罚是不能根除这些弊病的。他认为严厉处罚盗窃犯是越法的,对社会不利。对于盗窃,这是过于严厉的处分,但又不能制止盗窃。仅仅盗窃不是应处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盗窃外走投无路的人,随你想出什么惩治的办法,也还是要从事盗窃。在这点上,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很类似误人子弟的教书匠,他们宁可鞭挞学生,而不去教育学生。你们对一个盗窃犯颁布了可怕的严刑,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给以谋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盗窃继而被处死的危险。这个道理就好像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尔是非常反对圈地运动的,他认为它是造成盗窃成风,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圈地运动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他们失去了生存资料,转而去劳动市场上找工作又经常找不到,窘迫的生活逼着这些人只能走这两条路:一、盗窃(盗窃被抓住要受绞刑)二、沿途讨饭(沿途讨饭有可能被当做到处游荡的不务正业的游民抓进监狱)莫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恢复佃农对土地的所有权,让佃农重新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控制垄断,振兴农业和织布,让那些找不到工作在家的人适得其所。对于国王为了个人利益剥夺民众的现象,莫尔作了激烈的批判。其实只有民众普遍富裕了那么国王自然会拥有许多资源财富。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处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当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关于院经式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比喻。柏拉图做了一个经典的比喻:哲学家看到人们走出涌上街头,浑身被经常的阵雨淋湿但却无法劝他们进屋躲雨。哲学家们认为这种情况下至少自己是安全的,对于医治别人的愚蠢,他们是无能为力的。进而比较指出哲学家何以有理由不参与管理国家。

乌托邦是个风景秀丽不易被外人进入的美丽岛屿。岛上有五十四座城市,无不巨大壮丽,有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各城市的布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势许可的情况下,其外观无甚差别。乌托邦社会实行公有制,那里没有一件东西是私有的,他们的房子是要每隔十年就要用抽签方式调换房屋。他们的房屋很漂亮,整段建筑的住屋后面是宽敞的花园。四围为建筑的背部,花园恰在其中。每家前门通街,后门通花园。乌托邦人酷爱自己的花园,园中种有葡萄、各种果树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葱葱,果实之多及可口实在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看来乌托邦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重视农业,一天只工作六个小时,每天都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与现代社会相比真是相当惬意呀!

他们的家庭规模被严格控制,家庭中长幼有序。其实说实话我不喜欢他们为使城市人口不过稀也不过密,规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将一户过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补人口不足的一户的做法。我无法想象如何在一个家庭生活了许多年然后这样自由组合家庭,也许乌托邦真的达到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种境界也不得而知。

在很大程度上乌托邦是个公平的社会,但是我发现这个公平的社会竟然仍然存在着奴隶,奴隶要做那些特别繁重的劳动,他们跟普通的乌托邦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莫尔身为上层社会人士的局限性。

乌托邦社会的婚配习俗很有意思。他们在选择配偶时,乌托邦人严肃不苟地遵守在我们看来是愚笨而极端可笑的习惯。女方不管是处女抑或是再嫁女,须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妇人带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样,男方也一丝不挂,由一位小心谨慎的男子陪伴来到女方面前。我们笑这样的风俗,斥为愚蠢。乌托邦人却对所有其他国家的极端愚蠢表示惊异。他们认为人们在买一匹花钱本不太多的小马,尚且非常慎重,尽管这匹马差不多是光着身子,尚且不肯付值,除非摘下它的鞍子,取下全副挽具,唯恐下面隐蔽着什么烂疮。可是在今后一生苦乐所系的选择妻子这件事上,他们却掉以轻心,对女方的全部评价只根据几乎是一手之宽的那部分,即露出的面庞,而身体其余部分全裹在衣服里,随随便便和她结成伴侣,如果日后发现什么不满意之处,就很难以融洽地共同生活下去。其实这个习俗乍一看很野蛮但是细细想来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是要坦诚相待吗?但是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人,经常对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遮遮掩掩穿着厚厚的伪装,让人分不清善伪。我们光是花在鉴别真伪的时间就不是个小数目。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真的好累,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不愿让人真正了解自己。如果我们都能像乌托邦人一样那样希望别人坦诚同时自己也坦诚对人那该多好,那会省掉多少麻烦。乌托邦社会还实行一夫一妻制,对于对婚姻不忠诚的人会给予严厉的惩罚。总体来说,乌托邦的人民整体幸福感很高,它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胜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经常感到无以复加的累,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缓解自己身心疲惫的乌托邦,然后逃离一切。祝福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然后能够幸福快乐。

乌托邦读后感 篇4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 篇5

概而言之,莫尔的“乌托邦”就是借一种高度发达的组织形式,去追求一种向原始、自然而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去看待共产社会的实现,而莫尔则致力于风俗习惯的构建(包括宗教、价值观念、婚姻制度等等)去探讨精神风貌重塑(荣誉感、集体观念、公共意识等等)的可能。怎样尊重人的个性并且发扬人性中“善”的成分,怎样整合个人与公众的利益并且遏制人性中“恶”的滋长,莫尔没并有一腔狂热与盲目乐观,只借拉斐尔之口将完整的构想娓娓道来。

不过,乌托邦为什么还是显得虚妄?我想,一来,莫尔只给出理想的完整构思,却并没有指出通向这一境界的可行途径;二来,无论是风俗习惯、历史阶段还是地理环境,乌托邦都全然架空于现实之外;三来,细节的精微构想其实反而导致了乌托邦的脆弱——连地形地貌都要在论说之首预先精密设定,乌托邦的适应能力和现实意义自然尚存疑虑;最后,乌托邦的繁盛竟然依赖于“他国”的堕落(至少他们需要受金钱诱惑、受谗言挑唆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明显“独善其身”的倾向,是否也制约了它普世的价值?

乌托邦读后感 篇6

《乌托邦》,英国古代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作品,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某种体现,或者说是外国的“桃花源”。他的本意为——没有的地方,许多人认为它还有“不能完成的好事情”的意味。

在小说中,作者经由经验丰富、游历四海的老水手引入了与世隔绝的岛屿乌托邦,然后慢慢叙述了这座小岛上的各种不同寻常之处。任意领取生活资料的市场,免费治病的医院等等,无不体现了“公有制”这个值得共产主义者长久讨论思索的主题。

作为一部宣扬政治理想的小说,莫尔无疑将他的幻想塑造得非常成功。可是就从现实中来看,这就只是一部很美好的小说罢了。

在乌托邦里,人们都有自己的劳作任务。上交了自己的成果之后,他们就能够从市场免费无限量领取生活资料。可是作者有意回避了一个问题——岛民们都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小算盘:反正一个岛上制作这东西的人这么多,我少做一些怕是没人发现吧。更何况小岛不可能年年都风调雨顺,万一遇到大旱年,农民们颗粒无收,这种分配方法可能直接崩溃了。

尽管乌托邦的某些能容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莫尔想要表达的理想却是极好的。他想从中构造出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生活富足的社会。岛民们以各自的单位分别选举出类似“十夫长”,再从中选拔出“百夫长”的方式参政。按照小岛当时的情形,人们生活富足,思想境界较高,所以选举出的都是最能胜任该职业的人。这就充分的说明了乌托邦的政治环境。

《乌托邦》的出现带来的了争议,尽管这部小说描述的社会并不切实,但是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乌托邦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