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1
我读完了《呼兰河传》的整篇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章。
第三章主要讲的就是萧红童年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玩耍,祖父和她一起走完了童年,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与他的祖父有关。
从这一章里,我可以看到,萧红童年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孩子,左邻右舍,到处乱串;她的童年也是孤独的,虽然他有祖父陪伴,但是她毕竟也是一个孩子,总不能不出去结交朋友吧。可是萧红童年就是这样的,左邻右舍没有小孩儿,只有她的祖母死的时候,她才碰上了四五个小朋友;不像我们,出了门,就可以看到一大帮的小孩儿在门口玩耍。 萧红在童年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玩儿的也许就只有一两根狗尾草,也许就只有什么小虫。吃的也没有什么汉堡,可乐,也许就是一块粘糕,或许连粘糕都吃不上,那就只剩下了桃子李子杏子梨。喝的只有井水。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吃的什么?玩的什么?喝的又是什么?也许,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也许早就吃去了孩子的本性,天真、可爱也许早就离我们而去,曾经的那份可贵的纯洁的眼神,那份可爱的笑容,化为青烟,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被科技、被成人、甚至被孩子们自己给狠狠的抹杀掉了。也许,只有萧红的那个年代,才保存在人世间,在人世间,人类从没有记住过失去的,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这句话说的难道不对吗?当我们再次回到原来的世界看的时候,我们人类最纯真的品质,才被显现的一清二楚……
总而言之,《呼兰河传》第三章令我印象深刻。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
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
起初了解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一部电影《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贯穿了萧红从离开家到离世的生命经历,文中只是略微提及到这部述说萧红童年时代的作品。
那样一个民国情怀的女子着实令人着迷,让我忍不住想要了解到她的`更多。了解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再来阅读她的童年,那是一种从作者诞生之日便已注定到她的结局的故事。
对于贫穷和饥饿,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很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封建社会中的人容易接受,无论是困难还是简单。他们的心态永远是平和向前的。
萧红对自己童年家乡人的印象,除此之外,她的小说出现的重要人物有:自己的祖父、小自己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体会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另外也让我感受到她那么的天真可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好好珍惜上帝送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吧!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3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护栏喝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得多。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种种颠沛流离和惨遭感情的严重创伤后流落至香港,在贫病交加,远离亲人,难以排解的孤寂下写成的。本书以作者家乡和童年生活为线索,以一个天真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中广泛存在的看客形象。
这种以看热闹来满足好奇心的行为逐渐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畸形的看客心里抹掉了人性的温情,以到在后来团圆媳妇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任凭它在缸里叫着喊着也没有人去阻止,让他就在众多看客的眼皮下活活被折磨致死。
原本王大姑娘是一个开朗,健美的农村女孩,人人对它赞不绝口,但因为触动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礼教,一夜之间,她以前的长处全变成了毛病,人们不惜用最恶毒的话语来诋毁他,仅仅为了看她的笑话。
“看”在小说中成了萧红笔下呼兰河这些愚民重要的消遣方式,萧红通过进入这些麻木不仁的国民灵魂的心理深层,揭示出传统落后文化和地域封闭文化在社会的`进步的阻碍及对人性无情的摧残和扼杀。小城闭塞保守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现状,因此呼兰河就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正是通过对呼兰河小城的细致描写,萧红无情批判了这群愚昧,无知自私保守的看客。
小说饱含了作者萧红对旧社会的厌恶,希望通过文字来激活中国人民的灵魂,避免类似于“团圆媳妇”的事情发生,同时表达了萧红对冲破封建束缚的强烈愿望。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5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引线,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20女作家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呼兰镇是平凡、卑琐、落后的;也是封建、愚昧、冷漠的。作者笔下的小镇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凄凉的`暗灰色不知不觉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它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色彩,平淡的叙述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那就是当时扭曲的社会。
作者通过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扭曲的小镇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追忆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刻画出长久以来被封建思想、封建习俗所控制的愚昧、悲惨的国人。这种迷信封建的旧社会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的郁闷,为什么那时的人那么愚昧无知?为什么因为无知而导致的一场场悲剧会一再上演?反观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这本书虽然内容零零碎碎,不像是一本小说,但它记录着萧红她童年往事的真实写照,只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的一本真实的书籍,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