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木笛》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木笛》读后感 篇1
在这个假期间,我读了《小木笛与小水罐》这篇童话故事,它的作者是苏联的瓦·卡达耶夫,由张琳翻译。故事中的主人公热尼亚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中主要讲了热尼亚一家子来到森林里摘草莓,除了热尼亚只看了几眼以外,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在认真地蹲下来摘。后来,热尼亚遇到了老爷爷,把自己的小水罐和老爷爷的小木笛换了好几次,老爷爷一生气,不换了。那时候天色已晚,热尼亚只好蹲下来好好的摘草莓了。至于小木笛的事,热尼亚谁都没说。
文中的热尼亚就是做事三分钟热度,刚摘了八个草莓满就不想摘了,遇到老爷爷后,还想让老爷爷把小木笛送给她,直到最后,天色晚了,她才赶快摘完回家去了。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向热尼亚一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应该以热尼亚为鉴,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很小很小,都要坚持到底!
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你坚持了,就有可能会成功;如果你不坚持,就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们不要像热尼亚一样,应该学会坚持不懈,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有胜利。
《木笛》读后感 篇2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朱丹的所作所为而深深地感动了。
《木笛》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乐团要招考一位木笛演奏员,当主考官们叫朱丹演奏一首欢快的曲子时,朱丹却因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而放弃了考试。一个外国著名的音乐大师很欣赏他的品格,跟了上去。朱丹来到了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旁,那儿竟有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朱丹屹立雪中,小心地取出木笛,吹奏起来。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笛声一阵一阵,那悲伤的歌,穿透了每个孩子的心,也穿透了外国大师的心……
笛声停了,朱丹感觉有人在拍他。他转过身,竟是大师!大师笑着说:“你悲伤而优美的笛声,让我陶醉与悲哀,你被录取了!”朱丹的眼眶湿润了,紧紧握着大师的手。
读了《木笛》一文,我会心的体会到:为他人着想,他人就会为你着想。我欣赏大师这样的人,也欣赏朱丹这样的人。
《木笛》读后感 篇3
读了《木笛》这篇课文,我的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绪,有悲凉,也有感动。
文中主要写了朱丹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木笛演奏员。当一次重要的考试要求吹奏欢快的乐曲时,他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毅然拒绝演奏,默默地来到了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碑前。在一群手捧红烛静立雪地的孩子面前吹奏起了悲凉的木笛曲。主考官也为之感动,最终录取了朱丹。
主人公朱丹是一个爱国的人。当我读到他在雪夜中吹奏起凄切的木笛曲时,我的心震撼了!那悠悠的笛声,如泣如诉,泣是为南京大屠杀的同胞感到惋惜与难过,诉的是朱丹浓浓的爱国情!一曲木笛,背后却是他的铮铮豪气!读到孩子聚集起来纪念那些遇难的同胞时,我又不禁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黯然泪下,刺骨的寒风中手捧着红烛,默默伫立在雪地中……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精神!怎能不令我为之感动呢?
这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了另一件事。一天,一位朋友来我家玩,我就问他:“你知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呀?”
朋友答道:“什么南京大屠杀?我怎么不知道?你弄错了吧?应该是北京大屠杀吧。”
唉,不可原谅的忘却啊!那一场噩梦般的浩劫,作为一名中国少年,他竟然全然不知!
虽然死去的人已经无法生还,但这份国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的祖国永立强国之林!
《木笛》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七色花》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卡达耶夫。其中《小木笛与小水罐》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大。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儿名叫热尼亚。他们一家人去采摘野草莓,一开始热尼亚怎么找也找不到草莓。后来爸爸告诉她,草莓是长在叶子下面的。但是热尼亚不喜欢蹲下去找野草莓,于是出现了一个老爷爷,老爷爷有神奇的小木笛,可以让草莓长在叶子上面,热尼亚便用自己的小水罐与爷爷的小木笛做了交换,当他回到采摘地时,发现没有小木笛和小水罐都不行。但他两个都想要。爷爷知道热尼亚是因为不愿意蹲下去采摘草莓,便生气的走了。最后,热尼亚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草莓。
我认为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踏踏实实的去做,不可以偷懒,那样害的是自己。文中的热尼亚,就因为不愿意蹲下去摘草莓,还偷懒。爷爷知道后生气了,什么也没给他留下。如果我是文中的热尼亚,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蹲下来摘草莓,劳动后,就可以自豪的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学们,要相信有付出才有回报!
《木笛》读后感 篇5
这几天,我读完了《七色花》这本书。他的作者是苏联作家瓦·卡达耶夫。这本书中一共有八个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小木笛与小水罐》这个故事。
这篇文章讲的是热尼亚一家人去摘草莓,但热尼亚感觉摘草莓非常累,她找不到摘草莓不累的方法。不过多久,他遇到了蘑菇爷爷,蘑菇爷爷用小木笛和热尼亚交换小水罐,热尼亚用了小木笛一会儿,就摘了许多的草莓,但没有地方可以去放草莓。她又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还是把小水罐换了回来,热尼亚最终还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摘了一罐草莓。
热尼亚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她用自己的小水罐和蘑菇爷爷的小木笛交换后。虽然她得到了许多的草莓,但是他发现自己的草莓没有地方放了。她经过反复的思考又和蘑菇爷爷换了回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善于思考的人。其他人给我们提出意见的时候,我们自己先要反复的思考思考,想一想这对于我们说的是不是正确的,最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木笛》读后感 篇6
我想,身为一名中国人,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南京大屠杀。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的噩梦。
这是一名出色的木笛手——朱丹先生告诉我的。
朱丹在招考木笛演奏员的那一天,有一项考题是要演奏欢乐的曲目。但朱丹依然拒绝了演奏欢乐的曲目——因为那天刚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后来,他默默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起木笛,和手持红蜡烛的孩子们一起,缅怀大屠杀中那些四驱车的同胞。而这一幕,被刚才的大师主考官见了,最终,朱丹被乐团录取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脑海中,浮现出今年的12月13日的画面。那天的德育小课上,我们通过《拉贝日记》,走进了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中的描述,至今我还记得:
“地上横七竖八地卧满了老百姓的尸体,这些尸体大部分的枪伤实在后背上,大概是在逃跑时,被日军射杀的。”日寇是多么凶残无耻呀!南京大屠杀约有30多万人遇难,凶残可恶的日寇几乎把一城的百姓赶尽杀绝了!有人甚至计算过,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每十二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有多少原本美满的家庭在日寇的魔爪下,就这样毁于一旦!在这样一个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中,像朱丹这样的爱国之士,怎么吹奏得出欢乐的曲子呢?
现在,日本甚至想愚蠢地抹去他们的罪恶,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别忘了有照片作证,有《拉贝日记》作证,有十五亿中华儿女作证,更有《木笛》文中的朱丹作证。南京大屠杀,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读完了《木笛》这篇文章,我已泪眼朦胧,我相信,所有中华儿女读完这篇文章,都会和我一样,透过这层泪幕,看见自己心底里的画面:在蓝色的天空下,美丽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