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父与子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父与子有感 篇1
自从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做事只要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
文中介绍了,有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4分钟里受到了不同的伤害。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去救他的儿子。一开始大家都阻止他,可这位父亲只一个念头,他的儿子在等他。他挖了6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直到第38小时终于把他的.儿子救了出来。
有一次,我在做数学试卷,做到了一题我不会做然后心想:一会儿在做。做完了全部,又回到这一题。我想了3,4分钟,就懒得想了。心想:等爸爸回来在做吧。爸爸回来了,我刚想去问爸爸心想:爸爸也可能不会做,还是自己想吧。想了十多分钟还是做不出来最后去问了爸爸。爸爸让我自己想,我想起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那位父亲和名谚警句: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然后我继续做......终于做了出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明白了做事只要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
读父与子有感 篇2
整个假期,我捧着妈妈给我买的那本《父与子》,看得津津有味,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没有文字,只有图画的趣味漫画里······
《父与子》以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这本漫画当中有一篇漫画令我现在还久久不能忘怀:
儿子骑在了像木马一样的爸爸身上,左手拿着鞭子,右手拉着绳子,嘴上笑开了花,活像一个打了胜仗,威风的小将军!可是爸爸双腿跪在地上,嘴角向下咧,眼角上湿润润的,显然是禁不住儿子这般欺负,想哭也哭不出来。
这篇漫画的`名字叫做“慈父”,很显然,“慈”字是带有讽刺性的,因为每个父母一旦把自己的孩子惯坏,把孩子误入歧途,那他们就铸成了大错,后悔也来不及了。
读父与子有感 篇3
三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父与子》,这是德国幽默大师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书,我一直很喜欢。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每一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小时候,我看着一个个小故事发呆,需要大人向我讲述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长大些,我又看这些小故事,为其中的笑点,为他们的可爱,一个人独自傻笑;再大些,我再看《糟糕的家庭作业》、《引人入胜的书》、《汽车出故障了》,这一个个诙谐生动,取自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在傻笑之余,我又看到了父亲和儿子善良、乐观的.本性,看到了父亲身上浓浓的父爱,感动于这个世界上人类最无私的亲情和暖暖的人情味。
卜劳恩的《父与子》,虽然它没有文字,却用它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了我无限的想像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他们面对困难生活时的乐观和善良,更使我明理,懂得了这世界上浓浓的、沉甸甸的父爱,这厚重的父爱亲情将伴我一生!
读父与子有感 篇4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父爱的深厚。
读父与子有感 篇5
“哈哈!这本书太好笑了吧?哈哈哈······ ”每一次我看这本书都会开怀大笑。它也是我看得最多,百看不厌的一本书。——《父与子》
《父与子》是由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所画的。《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那个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和蔼、幽默,那个留着刺猬头的淘气儿子,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啊!这不,书中有一幅画,内容画了《儿子的.报复》,有一天,父亲开车出去办事,儿子也要去,可父亲说,哭也不带他去!父亲走了,儿子想表达自己心中的烦恼,搬了一个梯子、拿了四顶帽子和一支黑笔。用黑笔在家门口的四个路灯上,画上生气的表情,再把四盏灯带上帽子。晚上,父亲回来了,看见家门口的四盏灯,吓了一跳,心想:儿子一定生气了。合上这本书,回想一下,儿子为什么不和父亲吵着、嚷着带他去,而是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去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回想到我自己小时候, 有一次,爸爸要出差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非要爸爸带我去,爸爸不同意,我就大哭大闹,拖住爸爸,必须让他答应我,爸爸在无奈之下说:“我下次带你去,好吧?”我摇头拒绝,一直不让爸爸走,害的爸爸被老板批评了。在和爸爸妈妈沟通当中,虽然我们想的和爸爸妈妈有些不一样,但我们要向《父与子》中的儿子学习,他用自己的方式,让父亲明白他非常生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不像我有时会不计后果做事,最终,酿成大错。我想:我应该三思而后行。
读父与子有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篇漫画,它叫《父与子》,这本书出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之手。
这本书主要讲了父亲和儿子快乐生活的故事。
其中,《儿子不见了》这个故事最令我难忘,故事讲了:有一天,儿子因在家踢球砸碎了家里的玻璃而被父亲赶了出去。父亲就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他扭头一看表,儿子以经出去了好长时候,会不会走丢,会不会被坏人给拐走呢?他坐立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越想越害怕,他实在是忍不住了。穿上衣服,一路小跑,并且边跑边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头上的'汗珠一滴一滴的往下流,可是就是不见儿子的身影。他彻底的失望了,走到家门口时,突然一只球从另一个窗户飞了出来,父亲的失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他知道,这一定是自己那调皮的儿子干的,只见儿子从屋里出来,父亲紧紧的抱住了儿子。
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把这六幅图画的生动形象,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虽然父亲生气把儿子赶出家,但还是很关心儿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