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1
以往,我们思考贫穷的时候,总是带着偏见与歧视,认为他们不思进取和懒惰,但是我想事实并非如此。
我母亲是一个勤劳而勇敢的女性,同样的,在我们的村子里绝大部分的女性也是如此,她们起早贪黑地劳动,爱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母亲是村里少数的负债让我们上了大学的人,同样的,在她的周围也有三四个这样的女性,她们几乎是忍受着“嘲笑”将自己的孩子供上的大学,并看着孩子有所成就。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她们曾经到省会城市打工过,不仅如此,她们也曾试图为了摆脱女工微薄的收入而试图去做点小买卖。在80年代中的大城市的小摊位上,来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但是那些想要多买的人都需要开发票,她们突然意识到她们不会开发票,学普通话倒是难不倒年轻聪明的她们,但是不会写字让她们眼睁睁地看着即将赚到的钱从手中溜走。这段经历埋在她们的潜意识里,虽然她们没有勇气摆脱包办婚姻的束缚,也不曾脱离过传统思想的左右,但是她们都存着朴素的念头,读书是有用的。在90年代,工厂盛行,初中毕业后,许多同龄人都选择了打工,因为那样有更快的收入,不仅如此,同样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也没觉得读书有什么重要的,他们纷纷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并以自己管不住孩子了而选择放任孩子结束学习生涯。
当然过去20年后,这些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差异性。那些有读完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人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即使依然和城市富二代有极大的鸿沟,但是确实可以选择避免从一段火坑一样的婚姻跳入到另一段火坑的婚姻,下一代也更加有了一些自由与机会。
主动接受学习和提供教育机会的苦,和被动接受生活的苦之间有着极大的时间差,大部分处于资源劣势的人没有这样的远见与机会让他们摆脱短见与更大的代价,他们不曾清楚地了解到这样的盼望与希望能够实现,能够使他们摆脱困境。
母亲与她的朋友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偶然瞥见了世界更好的真相,以至于她们坚定了内心的选择,但是又多少人根本没有机会瞥见一丝真相呢?正如我上次接待的一个来往与印度的商人朋友,她说,那些种姓制度下的贱民根本没有想到人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曾有这样的思想让他们可以想。
撇开印度、非洲这种极度贫穷地方的情况,从这本书中,我也看到我们除了幸运的感恩,还需要一种提醒,我们依然活在短浅的目光之中,正比如,我明明晓得夜宵与熬夜对我的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受损,为避免更大的健康问题就是要有运动与节制的生活,但是我依然无法摆脱当前享受的.诱惑,放任自己的食欲,而选择忽视未来代价更大的健康问题。
很多人以为《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是为了写给那些社会公益组织的,岂不知,我们一样在犯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会犯的错。
另外一点思考是,我想公益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对这个世界真实、理智的认识,那些以为穷人缺的只是钱的“大撒币”人物,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真相与人性并不了解。我们也不断看见许多金钱的投入不仅不利于世界解决贫困的问题,更是增加了腐败和社会的对立情绪。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这贫穷的本质中发现我们人性的影子。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2
“贫穷陷阱”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概念,意为在一种循环的状态下,长期陷入贫穷之中而无法自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贫穷成为人群中不可摆脱的阴影?贫穷经济学与穷人经济学是相同的概念吗?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了解贫穷背后的经济原理?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一部由两位分别来自印度、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共同完成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在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相当于人民币约2元)。从书中我们发现由于处于贫穷状态,所以他们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而一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所司空见惯的.小花费,对于本书中的贫穷人群而言却是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你是否会想过贫穷的人为什么经常搬迁?书中告诉我们,临时搬迁是他们应对风险的主要形式;而他们一生中的主要收入都用在了婚丧支出;而这些我们所很难理解的选择往往就是由于他们缺少信息来源,以至于长期陷入贫穷陷阱,而无法自拔。
对于每一位关心世界贫穷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本必读之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本书。我已将全书生成4张读书卡片(包含前言、总结)。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3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4
这里讲到了教育与贫穷的本质。
我之前早高三的时候,我们有阵子流行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有个数据就可以证明。
“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即孩子们上完小学之后应怎样谋生,上完中学之后又应怎样谋生,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实际上只有33%的中学生得到了这种工作。”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时候读书我父亲就和我讲读书然后当官,之后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就是现在都还是的,感觉中国就是个很奇怪的'国家。
这里的读书已经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种传统,只有读书不管你有没有工作但是你还是被大家羡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读书来逃避现实读博读研但是现实工作却与科研工作没有半点关系。已经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去换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养提升。
看完了总体感觉,就像最后总结说的一样,只是抛砖引玉。
贫穷的本质,摆脱不了资金——没钱信息——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备工作能力,听说读写专业技能平台——和信息有关,但是有时候有信息确没有渠道实现,比如人人谩骂但是内心羡慕的——内部安排。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5
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会发现非常真实的例子。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阶层不完全与金钱有关,还有理念、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易争取到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暴发户、土豪的叫法。当然,这样的上层社会的思想,不要也罢。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6
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