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托尔斯泰如是说。家庭本应是爱的港湾,为何却是诸多不幸萌芽的温床。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揭示出许多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用温暖的文字走进当下读者的心,带领众多读者一起踏上自我疗愈与追求幸福的旅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了解到作者笔下许多家庭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的文字也教我走出“假爱”的陷阱,以真爱之名,驶进家的港湾!
走出“溺爱”的陷阱,给孩子适当的爱。“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溺爱看起来是给予者无私地奉献爱,实则给孩子的是假爱!溺爱是爱吗?比起爱孩子,可能溺爱者更爱自己。
在百度百科上查询溺爱的概念: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通过溺爱的概念便知,溺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此说来,溺爱还是爱吗?爱孩子,会愿意伤害孩子吗?溺爱的伤害可能过于隐性,换言之,爱孩子会愿意对他身体造成伤害吗?只不过心理伤害的表现过于隐性,或者有延迟,所以总是被人忽视。
就像许多被溺爱的孩子,被娇惯之后,变得十分放肆,根本不把家长说的话放在眼里!之前有个妈妈向我吐槽道,她叫儿子起床,儿子威胁手机给了就起床。这个妈妈就把手机给他。他平时也对妈妈大呼小叫,***妈完全招架不住他。我说是不是你平日里太凶,所以他完全不听你的呢?她说,不是太凶,是太软弱了。万事有因必有果,问题孩子背后总是有问题父母。
爱孩子,要基于孩子的需要,给孩子他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成人未经审视孩子的需求,自认为孩子所需要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最好的爱。
逃离错位的迷雾,给孩子应有的爱。“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对此我深表赞同!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常见的这两种问题,都和女性有关。也就是说丈夫的母亲把关注重心放在父亲身上,就不会来和儿媳妇“吃”儿子的醋,如果他母亲和父亲的夫妻关系不和谐,母亲便来儿子处寻找存在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如果该儿子和他妻子的关系不和谐,对他们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伤害。这就是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更有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彼此才应该是对方的最爱!“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既然如此,给孩子应有的爱,把最爱给另一半,以免给孩子的爱令他窒息,也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
谨防“越位”的边界,给孩子需要的爱。“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父母做的多了,孩子做的就少了,锻炼的机会就少了,成长的平台也就小了。小时候面对的挑战,父母能够很容易帮孩子解决,而长大之后面对的挑战,比如人际关系等,父母又无能为力。小时候处理挑战的机会过少,就会导致长大后面对挑战束手无策。这是父母期望看到的吗?古人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孩子需要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成人眼里不足挂齿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拿成人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世界!
这一点令如今初为人母的我,感到受益匪浅,庆幸遇见这本书,遇见这段话。现在吾儿彬彬八个多月,正是到处探索的时候,他不断切换爬、坐的姿势,试图解锁站的技能。他会有很多尝试,比如去拿远处的玩具等,就要让他自己去尝试,而不是把玩具拿到他身边,剥夺他爬的乐趣。多让他独立面对和处理,就是给他提供成长和锻炼的平台,如此才不算剥夺他成长的权利!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给孩子适当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应有的爱,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给孩子需要的爱,让孩子在适当的时机得以成长。以爱之名,以真爱之名,为孩子的成长护航,带领孩子驶进家的港湾!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2
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觉得一定要改,而且,要有行动地改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有如下几点:
第一,婴幼儿时间的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太小了,也谈不上所谓的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但是,陪伴也不仅仅只是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这是广大中国农村的特色。
城市里的工薪人员,可能要好点,至少下班回家能陪陪孩子。所以,对于农村的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能陪伴孩子成长,书中强调,特别是孩子在3岁内,一定要有妈妈的全程陪伴成长。
光是陪伴还不行,还要能做到足够好的妈妈与原始母爱贯注,妈妈能非常敏感,能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交流。这样就会让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应该比农村的父母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吧。陪伴孩子的成长,可不仅仅就是一直在孩子身边,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对于这点,我个人的思考是:高质量的陪伴。就是那怕我是一个月,两个月和孩子的分离,但是,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几天,都是用心在和孩子交流,也要比只是人在而心不在孩子身边的要好,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思考。
第二,青春期的教育。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出现一些叛逆,而这些叛逆,正是从小父母教育的问题导致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控制欲越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越强烈。
所以,从小就要学会,主动让孩子发挥,要引导孩子自主选择,独立思考,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一味地去按着父母的意愿安排孩子做选择,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
青春期,要以引导、沟通、聊天为主,做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这点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就是权威的挑战,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中国家长父母,而不是孩子。
第三,成年之后,应该尽早让其与自己分离,不要把孩子用爱的名义,拴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即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网络上被网友们吐槽的巨婴是如何产生的',就是以上三步都没有做好,一步一步地,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巨婴。
对于孩子,整部书,首先,以高质量的妈爱陪伴为主,其次,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就要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很多的决定、选择,才不需要父母帮其完成,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独立成人”了。
书中也有了对于夫妻关系的描述,但是,主要还是以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为主,特别是母亲这一角色对孩子成长的至关重要性,所以,这也导致了看完这本书的女性朋友们,都觉得太不公平了,感受养孩子、教育孩子都是母亲的事了。在我看来,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只不过,本书是以母亲与孩子为主线来讲述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3
订阅了武志红的心理课专栏后,平时生活中一直弄不明白的问题,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原生家庭这一块,我们现在的想法,所做的决定,做事情的模式,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武志红老师是非常有名的心理咨询师,当然有很多有名的老师,但我特别喜欢武志红老师,就像心理学里面有很多流派一样,可能我比较喜欢武老师的讲解方式,就算是一个小白,也能很好的理解,而不是讲那些专业术语,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认知
喜欢心理学的初衷是:并不是因为要当一个心理咨询师,而是因为,我希望通过它,可以更好的认识了解潜在的自己,促进和家人朋友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利几利他人,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很早以前,朋友就推荐过《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我想,很多人看它肯定是被书名所吸引,家是一个幸福温暖的港湾,为什么会伤害到自己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剖析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以爱为名对孩子施行的压迫式教育、夹在婆媳大战中左右为难的三夹板丈夫、完成学业后仍然呆在家里啃老的半大孩子,这也反映了当下有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的无知。
整本书都贯穿着一个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各种问题,并通过他的新家庭将不幸传递下去。
书中的.有很多观点让我感触良多:
感受比事实更重要。没必要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事实,因为每个人看待事实的角度都不同,关注他人的感受更能理解他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
顺父母意的孩子容易缺乏存在感,形成的价值感都来自于外部认可。
父母必须克制按照自己想法来塑造孩子人生的冲动和渴望,给予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喜欢用奖罚手段的父母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
分离是亲子关系的最终发展方向,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
母亲在0-1.5岁间要给予孩子绝对的关注,在1.5-3岁期间,要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同时让他知道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母亲的存在。3岁之前,不宜与孩子有两周以上的分离时间。
溺爱实际上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是深层次对未得到的自我的过度满足,而这种满足与孩子本身的需要相距甚远。
孩子的叛逆和被动攻击都是对本身成长空间被压缩的反抗。
与任何人紧密地黏到一起都会阻碍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当孩子将父母的问题、家庭的悲剧揽到自己头上,并作出自我牺牲的时候,这是一种坏的自恋,需要父母认真的沟通。
愚孝是孩子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拒绝接受相信他们的父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而是愿意理解并接纳真实的对方。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4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作家吴伯凡也写过《亲情的底色里有一种颜色叫“无情”》。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该得体的退出,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界线,形成了你我不分彼此,各个家庭成员间的界线也不清楚,在这个家庭长得的孩子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反而以为父母是爱自己的表现,甚至对父母形成了愚孝?什么是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并且非常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以一种戏剧性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贪婪的索取,同时却又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付出,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那父母就是一面做仆人,一面做控制者。
电视剧《都挺好》,《安家》,《欢乐颂》中的苏明玉房似锦,樊胜美就是典型的愚孝受害者。
以上现象在中国大地比比皆是,作家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中专门有一章《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读后深以为然,他举了一个典型的现实例子,2008年北大博士孟领岳父母来京给看孩子,女儿答应给老两口在北京买房,结果房价大涨买不起了,岳父母就要霸占女儿女婿的房子,把女儿女婿赶出去,想把姑娘的房子给他们的儿子,为此还闹上了法庭。岳父母反告女婿打骂他们。直到这时他的妻子才醒悟他的父母根本不爱她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父母对其中的一个孩子贪婪的索取?就是父母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觉得他供养了你,你就是欠我们的,永远也换不完。而这些过分被索取的孩子难道不知道父母对他们索取么?知道,但是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子女与他的父母是病态关系中的迎合关系,愚孝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向父母讨爱,产生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是父母多数是重男轻女,对男孩百般溺爱,对愚孝的孩子严重忽视。对这样的女孩子而言,她们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或者为父母奉献,或者为兄弟姐妹奉献。
她的奉献背后隐藏着“请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隐藏着愤怒“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不爱我,你们太坏了。”这是她的想法。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如果愚孝者不去奉献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骂,给脸色,所以父母以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形成迎合者。
愚孝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恐慌,不甘心被父母疏远,为了迎合亲密关系,她就不断的奉献,长大后她心中的恐慌一直没有消失,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有实习的愿望:“想获得一点爱”作为奉献者,他们对父母有很多不满,当父母继续向她们索取时,她们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仍然一边奉献一边抱怨,我付出的那么多,问什么你们就不能给我一点爱?在乎我更多些?
一个家庭的模式很难改变,愚孝者不论怎么奉献,都不会得到父母的爱,所以明智的愚孝者,应该放下改变父母的愿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爱她的事实,一旦接受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会停止了。
这就是为什么苏明玉房似锦,樊胜美与家庭决裂的原因,她们是活明白了。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5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6
对此书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一些感触。
我也会常想这件事,自己到底有没有品质成为一个好妈妈,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怎么带好孩子,只是觉得年龄到了,世俗观念里也觉得应该要个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有我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所有都属于我这样的想法,有一种想法是,我爱你,所以我养育你,于是甘心接受孩子的缺点,调皮,失败。另一种想法是,是我养育了孩子,孩子就得听我的,甚至把自己的没有实现的梦想重新寄托锁定在孩子身上,心里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持续的自我感动让人遁入一个循环,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和喜好,再加上失败的`人生经验,化学反应出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怨念,变成孩子挣不脱的束缚。
很多时候,孩子要从我们这里学习的是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与自己和周围人打交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执拗,如何与自己和解,而不是控制一条自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道路,保证孩子能一直平稳走下去,可是,人生哪来绝对的安全平稳,孩子有权利学着掌控和开启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的每一步予以搀扶和摆正。
(假如是作为小孩,也应该意识到,如果能认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不能简单的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的事与你们无关”,因为这不是事实,走过一些路有了一些人生经验之后,才会懂得,听父母的话也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