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18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虽然是关乎哲学的发展历程,却不艰深难懂,它神秘而明畅,它清新而自然,这是人间的哲学,接地气的哲学。他以苏菲这个对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有敏锐观察的少女为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来历的信件为线索,让我们与苏菲一起将世界这团混沌清明化,一起解开自然万物变化的谜底,一起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目录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录不是像《时间简史》中“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等纯粹学术性的标题,而是“伊甸园”、“魔术师的.礼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这类趣味盎然的字眼儿。

这些生动的字眼儿仿佛也将我带到了公元前,带到了雅典,带到了“苏菲的世界”中:我会在“伊甸园”中无所适从,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处溺于安乐而不愿再返回细毛顶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饭卡还剩多少钱?”“淘宝有什么优惠?”、“周末去不去市区?”而忧思难忘的人之一……

苏菲说她从未如此努力的思考过,我岂非也是如此?以前,从小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看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行人,我也会冥想半日:我是谁?这世上怎么会有人?我们为什么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最终这些都只是以无答案的问号湮没在小孩子的心里罢了。

但是十四岁的苏菲“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即将进入社会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里对待问题,却还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话:“要有初学者的心态”,也正是此理。

先时,身边便有位好知乐知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只是当时一直在备战高考,无心于此,对这书的印象也仅限于“一部介绍哲学的小说”、“一封封神秘的信”、“困惑于迷茫”,诸如此类。

直至今日开始读了《苏菲的世界》后,这种神秘感、困惑感仍旧萦绕着我。

譬如“席德是谁?”“艾伯特是何来历?”“苏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吗?”这些神秘的人物、场景贯穿了全文,让我们以一种探案式的阅读方式来品读此书。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学家们的主张与理论让我意识到当时课本中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苏菲的世界》虽说相较于正经八百的哲学史而言更显生动有趣,但若以一种绝对轻松的心态来阅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苏菲的世界》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哲学家们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这绝非胡思乱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正如我也应该让自己知道:我虽然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我确实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这样的觉悟了,我也并非读书读得很专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开学至今,读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读了蒋勋的演讲录,读了《牡丹亭与红楼梦》。但此时想来,似乎没有一本被我完全读透读懂,自己仿佛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边缘,退不得也进不来。直至这本《苏菲的世界》,更不消说,进度与身边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这像是一个迷局,也像是一个困局,我身在其中,脑子一团浆糊,思路不甚明晰,浑身像被蚕丝缠绕,脱身不得。时常又觉得舌苔上像是永远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时常想就此将它们搁置一旁就罢了,可我偏偏又离不得它们。

这些书不是电视剧。感兴趣的电视剧我可以看了开头直接跳转结局,于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可是书呢,我知道了苏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我更想知晓那些自己无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东西是那么多,我怎能不读下去?正因有了他们这些在旁人看来无聊的探讨与发问,我们今日才能生存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

我曾试想过,若非读书沙龙这个活动,也许会与此书无缘也未可知。我是如此庆幸,自己拿起了这本书。

从此,我将在“雅典城”里行走,将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行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读书笔记。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如星尘。在整个宇宙中,人就是一个类似星尘形式的存在。渺小的微乎其微。而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处在魔术师变戏法时从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的身上的毛的一部分,大多数人人活着活着就钻进了兔毛的最深处而不再为戏法感到惊奇,而哲学家们则是爬出兔毛直接与魔术师对视,寻求这个戏法即我们的世界的种种答案,如果我们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就如同坐在了白兔毛的最顶端。那样才会看到世界的精彩纷呈。

图书馆里那本《苏菲的世界》之所以历久弥新,我想也正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没有去翻开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从一个小女孩的经历作为入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我们通常认知上的那种高不可攀、晦涩难懂哲学原理,而是以故事情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哲学的别样魅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人类启蒙读物。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它是上校写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能是西方青年,迈入智慧的敲门砖。任何一个人,读了《苏菲的世界》,都会大有收益。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就像鸟儿享受于飞翔、马儿享受于奔跑一样,在书里面,你可以享受到为人的乐趣。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最伟大的力量是思想,能够驰骋于思想的人是快乐的,所以,我忠心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领会这样的快乐。

哲学开始于好奇和迷惑。《苏菲的世界》通过苏菲的视野,向读者抛出了那些人类的终极命题。你是谁,世界来自哪里,人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问题。从根本来讲,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为了求索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智慧,获得对生命的认真。书中有这么一段:小伙伴问苏菲,天空中的鸟儿怎样看人类。苏菲告诉她,鸟儿没有自己的世界。小伙伴接着说,人类如果发明一种芯片,不用学习,就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苏菲回答,鸟儿和芯片都没有思想,只有人类有思想。人类有思想,才有自己的世界。后来,苏菲开始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一封信中,她读到,哲学家思考着常人远不会意识到的问题。在平静的生活中,人们远不知道,哲学家已经开始了人类世界上,最伟大的冒险——灵魂和心灵世界的'冒险。

苏菲首先通过一卷影带进入了古希腊哲思的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人是一种理念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世界的永恒。物质有多种,唯有人的存在在最高级的序列。这些问题使苏菲开始回答关于真理的问题。于是,读者就在作者为苏菲安排的奇妙世界里,浏览着西方思想的世界——一个思考的世界,一个心灵的世界。苏菲走过了中世纪时期的黑暗,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其中,他了解了托马斯阿圭那的思想,哥白尼的勇敢,达芬奇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的认真。再到西方理性时期人类的求真。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卢梭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用简单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黑格尔的辨证逻辑、尼采的自我完成、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神奇的著作。作者用巧妙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把那些人类历史中出现的伟大思想像珍珠一样串接了起来。那么,回到书中的开始。我们就会知道,每个人在本真里,都有那份关于真理的好奇,关于生命的疑惑。因为好奇,我们需要知识,因为迷惑,我们需要信仰。所以,人才需要灵魂,才需要拯救。在我看来,人自由的思想,是身为一次人的最珍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是无价的,远比什么外在的财富更真实,更可靠。可是,要想获得这种自由的思想,我们必须首先解决那些关于人的大问题: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亲爱的朋友们,您对这些问题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吗?

《苏菲的世界》从西方人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启蒙的视野。那么,我们有没有作家,从中国的视角,为中国的青年朋友们呈现一个真理的世界呢?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时期的儒术独尊,从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到宋明时期的理心学世界,我们的文化灿若星河。我期待有这么一位作者,其是为儿子或女儿写的生日礼物也好,总之,中国的青年也需要这么一本读物。这是真理与求知的开始,这是灵魂与真诚的开始,这是思想与自由的开始,总之,这是一切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开始。多年前,在我20岁读完《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曾经找过中国的《苏菲的世界》。后来,我发现了《三字经》。但显然其太过简短。我期待那本《小明的世界》、《小刚的世界》或《小强的世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