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知远网

2025-11-1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精选2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课下的注释,自行翻译文言文;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3、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信”和“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呢?(生答)今天,老师再领大家去认识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好不好?(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出示多媒体投影)

二、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三、正音,通假字不(fǒu)通“否”,语气词。(出示多媒体投影)

四、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行疏通文意,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把不会的字词,随时标注在书上,注意文中的省略成分,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仍有不懂的,等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翻译)

五、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全班解决,并提出重点需要掌握的字词。

六、文言文里的字词意思,尽管和现代汉语不同,但个别字词的

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学生说出文中的几个这种词的意思。(出示多媒体投影)

七、每组选一个代表,一人翻译一句,翻译全文。

八、请女同学来齐读,男同学点评。

九、抓住文中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个人的“怒”,让同学在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男同学齐读课文,读出三个人“怒”的不同感情。

十一、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演出。

十二、全班同学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十三、讲解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四、全体同学跟老师宣誓,做一个诚信的大中人,做一个礼仪的大中人。(出示多媒体投影)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3

学生分析:

这篇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言,培养他们学习言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言知识。本将继续积累言的词语,学习翻译言的办法,调动学习言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意,理解课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的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预习。

一、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是我国传统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之知,

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亲近古诗,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让我们徜徉在古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的乐趣。

学习言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3、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还要明白课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疏通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言六字法。

翻译言的六字法:

留: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重点词句: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看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下课!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chā)(nǐ)

②太丘舍去(shě)③尊君在不(fǒu)

④无奕(yì)⑤友人惭(cán)

⑥雪骤(zhu)⑦非人哉(zāi)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

○3过中不至(到)○4相委而去(丢下)

○5讲论文义(讲解)(讨论)

○6去而乃至(才)(到)

○7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

○8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9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

○11下车引之(牵,拉)○12入门不顾(回头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真不叫人哪!和别人约

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太丘舍去()③尊君在不()

④无奕()⑤友人惭()⑥雪骤()⑦非人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3过中不至()○4相委而去()○5讲论文义()()

○6去而乃至()()○7俄而雪骤()()

○8太丘舍去()()○9与友期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11下车引之()○12入门不顾()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待君久不至,一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2、就课堂讨论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一段文字,如《谈陈太丘舍友而去》、《元方的待客之道》和《守信之我见》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2、就课堂讨论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一段文字,如《谈陈太丘舍友而去》、《元方的待客之道》和《守信之我见》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2

教学地点:温州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

一、 课前闲聊:

学生入坐,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小女生:老师,你是几班的老师?是十一班的?

老师笑笑,

另一女生:老师,你教哪个级段的?是初二的吧?

一男生:老师可能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你们猜猜看,猜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聪明的表现。

小女生:老师,你会吸烟吗?把手给我看看。

老师笑着把手伸到她的眼前。

女生在老师的手指上嗅了嗅:老师,你会吸烟!

师: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吸过,现在不吸了。

女生:难怪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我对烟味有敏感。

师生大笑。

男生:老师,你喝酒吗?

师:喝,但中午没喝,怕上课时你们敏感。全堂大笑。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二、 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 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 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五、

到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答:拉

师:有同学说,拉什么啊?是拉车吗?

生:拉元方。

师:这个“拉”字,说明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有惭愧之心。

生:有道歉之意。师:所以翻译这个句子,最好把这个意思补充上去,说起来,容易让人理解。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想表示歉意。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谁当叙述者?谁当元方?谁当客人?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 探究人物: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

生齐答:元方

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客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分析客人,要求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分析。

生:从“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师:那么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他很有教养,是个知书达礼的人。

师:这句话还能看出他的其他品质吗?

生:反映元方很懂事,大人气。

生:这句话说明元方很尊敬父亲,当他人辱骂父亲时,他据理反驳。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

生:我认为元方很勇敢,面对父亲的朋友,只有七岁的他,敢跟大人讲道理。师:是啊,有理走遍天下!友人不仅是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而且是坐着车来的,可见他的身份不一般。根据我的了解,客人当的官,比陈太丘还大。对了,陈太丘是他的真名吗?

生:不是,真名是陈shi 。

师:太丘是地名,是他在这个地方当过县令。可见,客人的官大于县令。因此,元方的勇敢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面对长辈,面对权贵,他据理反驳,直言不讳,不但勇敢,而且正直。

师:体现元方品质的还有吗?

生:“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也失礼了,客人已经知错就改,向他表示歉意,而元方不理睬,这不也失礼吗?

生:我认为这是元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应该!

师:哦,人家对粗野,你也粗野对他;人家对你失礼,你也失礼。是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觉得自己说得不妥,说:对粗俗无理,品质恶劣的友人就应该这样。

生:元方毕竟只有七岁的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师:文末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两种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多是对的。

六、 创编表演:

师:对人物形象,我们分析的很透切了,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给你们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机会。要求: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给你们五分钟准备。

学生各自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钟后,请一组学生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

师:请同学们点评。

生:表演得很逼真,人物的语言栩栩如生。

生:客人表演得很生动,粗野无理的时候和惭愧歉意的时候各不相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生:他们的表演很有创造性,有些地方省略的都表现出来了;有些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的

师:的确,表演很出色,这几位演员都有表演的天赋。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陈太丘与友人相约,表演成相约去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你们支持他们相约去游玩的说法吗?

生:这不符合文意。如果去游玩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待,管自己走了,未免太不够朋友了。

生:根据文意,他们相约应该是去办很重要的事,时间迟了,就会耽误大事。所以,陈太丘不等他。

师:言之有理。我赞同你们两位的看法。我们感谢这一组同学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师:最后,让我们最书声朗朗中下课,大家一起朗读全文,会背的同学,试着背。

七、 课后交流:

下课时,哪位小女生又问:老师,你到底是哪儿的?

师:是瓯北的,与你们学校正好隔江相望。

男生:我就知道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怎么?老师的课上的不好,让你们失望了?

生:不,不。我们觉得很好,学得很轻松。

老师扶着小女生说:你真有趣,很可爱,也很聪明。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3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富有感情。

2、学生能对照注解,运用工具书,和同学交流看法,来翻译课文。

3、学生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礼”和“信”两个角度来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中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它的名字叫《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就来自《世说新语》中“方正”一门,方正有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等意思。

一、初步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问: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请大家评论一下。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都可以)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作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停顿是否恰;语气是否符合语言环境;学生诵读的态度是否良好;读书时的专注程度。

(选择上述一两点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二、请同学看课文注释进行翻译,注意几个问题

1、课文注释中有对原文词句的解释,但课文注释不是唯一准确的。例如: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的“委”可以解释“丢下、舍弃”,也可以解释成“抛弃”,“抛下”,“委弃”等。

2、在翻译时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例如:

原文:过中不至

译文:(朋友)过中午还没到来。

3、人名可不译,如“陈太丘”,注意称谓的译法。例如:

原文:尊君在不?

译文:您爸爸在吗?“尊君”可译为“您爸爸”。

翻译时,有不懂的字、词、句在文中圈出来,鼓励学生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向学生示例如何使用词典,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三、检验

请一位同学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后作评价,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要字词的落实,表述的顺畅,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评价。(鼓励为主)

四、出示无标点的原文,请同学不看课文进行诵读(投影或屏幕)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1)关键实词:

期:约会、约定时间。(今:日期,期限)

舍:放弃、舍弃。

去:离开。(今:到...去)

过:超过。

至:到。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今:领,带)

顾:回头看。(今:照顾)

2)关键虚词:

乃:才。便:于是、就。则:就。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

通假字:不,通“否”。例句:“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去,离开。例句:“去后乃至。”

2.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他的`学生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指导点拨,明确统一意见,再请一同学复述,加强理解。)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长,掌管。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三、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1)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应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2)否。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还有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不能对他求全责备。

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四、学习体会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上台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对内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提问: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习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提问: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习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8

学生分析:

这篇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言,培养他们学习言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言知识。本将继续积累言的词语,学习翻译言的办法,调动学习言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意,理解课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的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预习。

一、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是我国传统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之知,

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亲近古诗,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让我们徜徉在古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的乐趣。

学习言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3、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还要明白课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疏通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言六字法。

翻译言的六字法:

留: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重点词句: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看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20

陈菲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本节课的目标设定全面合理、可行奏效,能以学生为本,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并重,切合文本内容、切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尤其是能注重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因素,而本篇课文麻雀虽小,不过区区百字,却涉及到其中的礼智信三个层面,是一篇难得的正己、修身的范例。尤其在课堂回眸这一环节既道出了本文收入“方正门”意图,又升华了本课的主旨。陈菲老师授课时,始终没有脱离这一思想内核,这无疑是正确的、到位的。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陈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章情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本课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若处置不当,容易内容单薄、效率低下,而陈老师的内容安排却能做到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既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更能顾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本节课循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渐次展开:感知——认知——评价——鉴赏——生发,滚雪球般动态生成。既有反复诵读,也有识记理解。

另外,陈老师的教态自如亲切朴实,课件设计也简洁明快、形象质感,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精、实、细、活,效果显著。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22

学生分析:

这篇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言,培养他们学习言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言知识。本将继续积累言的词语,学习翻译言的办法,调动学习言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意,理解课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的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预习。

一、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是我国传统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之知,

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亲近古诗,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让我们徜徉在古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的乐趣。

学习言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3、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还要明白课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疏通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言六字法。

翻译言的六字法:

留: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重点词句: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看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