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1-1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2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20xx年)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浦东新区 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识算筹

(一)谈话引入

1.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2.课件出示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二)用算筹记数

1.师:对,这是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8.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9612368。(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了解用算筹的记数方法,通过说出算筹表示的数是多少的活动,体会位值制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这个活动,使学生体到算筹的不便,从而产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4)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5)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以大家互相介绍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通过让学生读出算盘上的数和在算盘上拨数的活动,了解算盘的记数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要是用算筹表示这两个大数,会怎么样,突出算盘的便捷,这也是它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1.计算器的用途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常见的计算工具,知道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②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经历了解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②经历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计算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②对计算器充满好奇心,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乐趣。

重点

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难点

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珠算表演(表演内容自己准备)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1、自主学习60-63页,了解:电子计算器具有()、()、()等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2、现在计算器在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计算器吗?你知道计算器的各键的功能都是什么吗?(可以问家长或上网查询,在下面空白处做简单的记录。)

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按下图给出的顺序计算。

(1)任取一个两位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后,如上反复进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

(2)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在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

(计算结果还是1)

2、按下图给出的顺序,用计算器计算。

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用新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一个最小三位数>重复上面的运算>结果得495,停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使用计算器的好处,感受计算器的神奇,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小组合作探究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说出怎样列式计算,还要说出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

2、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19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3、如果你家平均每月要喝12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

合几年?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开口面,通过每个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将知识进行完善、系统化。本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计算过程中,感受水的宝贵,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同时亲自体验计算器的使用。】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补充。

2、互相纠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看列式和计算器的使用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及时指出。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更深入,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有意识的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3+··················+100=

五、挑战自我

基础练习:

教材P61练一练1、2题。

变式练习:

(1)9×9-1=(2)(10-1)÷9=

98×9-2=(200-2)÷9=

987×9-3=(3000-3)÷9=

9876×9-4=(4000-4)÷9=

要求:

①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②你能照样子每组继续编一道题,并直接写出答案吗?

【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基础性、目的性、层次性原则,主要是对使用计算器的考察,第二题还考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困生吃饱,资优生吃好】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20xx年)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浦东新区 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考试。

课后追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识算筹

(一)谈话引入

1.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2.课件出示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二)用算筹记数

1.师:对,这是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8.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9612368。(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了解用算筹的记数方法,通过说出算筹表示的数是多少的活动,体会位值制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这个活动,使学生体到算筹的不便,从而产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4)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5)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以大家互相介绍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通过让学生读出算盘上的数和在算盘上拨数的活动,了解算盘的记数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要是用算筹表示这两个大数,会怎么样,突出算盘的便捷,这也是它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1.计算器的用途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20xx年)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浦东新区 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数位顺序表,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4、通过情景,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网络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知识卡片,答题纸。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海洋吗?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大海,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领略下大海的魅力吧。(课件展示世界海洋图片)。

(播放幻灯片)

师:(指着最后一张图片)同学们,美不美呀!

生:美!

师:感觉他们的大不大?

生: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数很大。

师:感觉不错,这些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大数的认识)贴纸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唤醒认知

师: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数,我们就抽出关于大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大数的认识》里的哪些知识?

生1:读数。

生2:写数。

生3:数的大小比较。

生4:数的改写。

(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2、重点强化

(1)读写:

师: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动脑筋,联想到这么多重要的知识!那现在我们就借助这些信息中的数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习的怎样。先看读数,(单独出示要读数的两条信息)同桌互相读一读。

(一会儿过后)

师:谁能读一读?

生1:

师:(问全体学生)同意吗?

生:同意!

师:很正确,请坐!看来都会读,那谁能说一说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1:从左边高位开始,一级一级的往下读,读亿级和万级上的数的时候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边分别加上“亿”字和“万”字...

师:说的真好,请坐。看来读数难不住你们,写数呢?(出示写数的两条信息)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两个数。

(师在学生之间巡视书写情况)

师:同学们写的都很快。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1:

师:读的正确吗?

生:正确。

师:你们也是这样读的?

生:是!

师:这个数位数这么多,能一口气准确的读出来,真不简单!好,请坐! 师:听他刚才读了几个零?

生:没有。

师:数里面明明写着4个“0”,怎么不读?谁又能解释一下?

生1: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在其它数位上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师:嗯,解答的真专业。好,请坐。谁能说一说写数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生1:写数的时候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的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大小比较:

师:总结的真棒,那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看看大家能顺利解决吗?比较一下吧。

(一小会儿)

师:谁来说一下...好,你说!

生1太平洋大于大西洋大于印度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准确,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太平洋的面积数位数最多,所以它最大;大西洋和印度洋位数相同如果位数相同,则从左边最高位开始比较...

师:说的怎么样?

生:好!

师:说的真清楚,真棒!请坐。这些数,位数都比较多,无论读还是写都不方便,我们可以怎样?

生:改写。

师:好,快速的改写在练习本上。

(3)改写

师:第一个。

生1:9166万

师:(课件展示等于9166)是这样吗?

生1:不是,少一个“万”字。

师:(师加上“万”字)是这样吗?

生1:是!

师:第二个呢?

生:等于7617万。

师:(师出示答案,向全体学生)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很正确,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第一个省略掉万位后面四个“0”,换成一个“万”字

师:说的很好,表达也很流畅,请坐!下面这个?

生1:2亿 。

师:中间用什么号?

生:约等号。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千万位上是7,大于5,向前一位进1,亿位上加一的2亿。

师:思路非常清晰,在数的改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分清“何时该进一,何时该舍去”...

3、构建网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的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在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知识)同学们一起想一想。

生: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自然数、计算工具...

(老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这么多的知识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它们之间肯定存在联系,(板书:联系。)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好不好?

生:好。

师:这样,我们把这些知识在找联系的过程中,整理成了一个网络,(板书:网络。)

活动要求: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梳理本单元知识,通过分类、归纳的方法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大约5分钟后。

让学生上展台展示小组成果并边展示边说小组整理的方法。

展示几组不同的梳理结果,并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给予适当肯定和鼓励。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四个海洋的面积数据一起回顾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棒, “闯三关,看看自己有多棒”,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好,开始!

(出示练习题前两关,第一关为判断,学生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第二关比较大小,学生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第三关的题目写在答题纸上,有的问题符合要求的数可能不止一个,仔细想一想,看看谁写的多...(用5、4、7和4个0组成七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⑵读两个零:⑶一个零也不读:)

(教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带着答题纸,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完成情况。(点名展示)

生:同意!

师:很好,写的很正确。(出示答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些数是不是只读一个“零”,谁来读一下?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难点: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把下面画横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57910000千米。

(2)太阳中心的温度是10000000摄氏度。

(3)2008年8月8日,有150900多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4)地球赤道周长40075700米。

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先分级,再去掉5791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5791万。

(2)先分级,再去掉1000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1000万。

(3)先分级,150900的千位上是0,比5小,把尾数舍去,写上万字,约是15万。

(4)先分级,40075700的千位上是5,够5,向万位后面进1,舍去尾数,写上万字,约是4008万。

3.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师:怎样把不是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种方法叫什么?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那亿以上的数怎么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为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00000000 1000000000 53050000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2)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0000┊0000=2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师:你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分级)

师:看来,当位数很多时,分级很重要。

(2)师: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10┊0000┊0000=10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3)5305┊0000┊0000=5305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4.小结:怎样把整亿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换成“亿”字)

5.练习:做一做第3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把例3中的三个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使学生将整万数的改写迁移到整亿数的改写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和“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这两个问题,在强调分级重要的同时,使学生感悟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去掉所有0。】

(二)亿以上数的省略

1.课件出示: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034500000 987654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2)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0┊3450┊0000≈10亿 先分级,要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就看千万位,千万位上是3,小于5,舍去尾数。

98┊7654┊0000≈99亿 先分级,千万位上是7,够5,向亿位进1,舍去尾数。

4.小结

(1)怎样把不是整亿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分级,看千万位上的数,够5就向前一位进1后再舍去尾数,不够5就直接舍去尾数)

(2)师:与不是整万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万位上的数。

(3)师:无论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还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都要用“四舍五入”法就近似数。都要看最高位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况。

5.练习:做一做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

区别

改写

省略

方法

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换成“万”字或“亿”字。

“四舍五入”法

大小

大小不变,准确数

近似数

符号

计数单位

计数单位由“一”变成“万”或“亿”

计数单位不变,仍是“一”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使学生了解改写与省略的区别,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加深学生会改写和省略的理解,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7题。

2.□里最大填几?

5□8492842≈5亿 299□2816831≈300亿 12□35723670≈120亿

【设计意图: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总复习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4

1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大数的认识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读写大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关注知识结构的梳理。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忆知识并进行复习,把已学的、分散的知识纵横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整个数的认识过程中,十进制计数法贯穿于计数、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之中。

2.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针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使学生由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信息,而且还蕴涵着热爱科学,低碳环保等教育意义。让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大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大数的认识)

2.打开教材看第一单元,看看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3)个级表示什么?万级表示什么?亿级表示什么?

(4)你们还记得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5)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师: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复习数位顺序表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2.复习大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1题。

(2)回顾大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2页1题。

3.复习大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2题。

(2)请学生说一说大数应该怎样写。(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2页2题。

4.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3题(1)、(2)。

(2)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把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或8个0省略掉,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2页3题(1)、(2)。

5.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等于5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

6.复习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时,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依次往下比,直至比出大小为止)

设计意图:掌握读数、写数、改写、求近似数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读出下面各数。

946200000 4000400040

800200003 20305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千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四百五十亿六千零八万七千零三十

3.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2509200○2509000 350020○530020

1650010○16500100 6309607○670630

4.用2,4,5,7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两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布置作业

教材112页3题(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

读数:要先分级,读万级、亿级时不要漏读“万”字或“亿”字。

写数:从高位到低位,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比大小:位数不同 位数相同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5

课题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课型

新授

教具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图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近3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数的产生师:课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资料,哪组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数是怎么产生的?生:介绍 师:补充

2、记数符号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 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 罗马数字:(略)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1、 然数的认识

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十进制计数法

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

例如:

学生思考

学汇报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需要人数、物体个数和捕获的野兽数目等等,就产生了数。

学生看图,古代人的计数方法

看图片,三种古代数字。

介绍自然数的含义和特点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全班交流。

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列举实例,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使学生知道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性质

(!)我国人口:1295330000人

全球人口:6100000000人

(2)20xx年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是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人。

(3)1999年联合国公布世界人口已达到六十亿,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4)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我国城镇新建住宅四十七亿五千万平方米。

(5)北京的密云水库可以容纳四十三亿七千五百万吨水。

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知道这些数字是多少了,所以要学习比亿还大的.数。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拿出数位顺序表。(出表)

1、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数位顺序表,个级与万级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根据它们的特点,顺序填上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学生反馈

3、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做一做:1)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一个十二位数呢?2)说出下面每个数中“3”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14320030000 353087030431

三、巩固练习:

1、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说出千亿以内的数位

2、回答下面各题:

(1)个级、万级、亿级各有哪些数位?

(2)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什么位?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学生试着读一读

借助数位顺序表试一试。

汇报交流

学生记数位顺序表,互相提问练习。

相同点:每级都有四位,四位的顺序是个、十、百、千。

不同点:每级表示的数目大小不同,即计数单位不同。

探索新的计数单位

独立完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说数位顺序

同桌互相回答,再全班交流。

使学会僧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于自然数的一次总结性学习,为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新旧教材中对于《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最明显的改变是将原来的《数一数》这一课分为了两课,即:《数一数》——和《认识更大的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迁移类推的思想,先让学生突破旧有的感性的数的认识,认识万以上的数,体会数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十进位值制进位法始终不变,再进行迁移类推,以万以上的数的感知和认识作为认识更大的数的学习基础和新旧知的桥梁,拓展数位顺序表,将学生对自然数的感受与认识进行了一次感知-抽象化-规律化-结构化的逐步升级。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基石就在于数级的认识,出于生活的需要开始计数,计数的需要则产生了计数单位和数位,随着生活的发展,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拓展引发了更大的数的产生和需要及辨识,数级是应生活发展和计数方法不断发展拓展诞生的。有了数级的出现,计数方法就形成了一个严密规律的结构。数级的认识对于大数的读写、比较,取近似值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中我将数级的认识作为了学生思维抽象化、条理化、规律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先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生活中的大数,感受更大的数的应用需求,再通过数一数,拨一拨,以迁移类推的方法感受十进制值,学生自己类推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再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观察各计数单位的构成,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计数单位进行级的划分,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实践—小结的探究过程,理解数级的划分对计数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近似数等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计数器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数位,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会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3、完善对整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个级数(万以内的数)、万级数、亿级数具有同构的特征,培养归纳慨括能力。

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数级的划分。

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知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最熟悉的就是数的应用了。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数据吧。

课件出示:

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千米据20xx年人口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约为六十九亿说一说你身边的大数。小组交流搜集的大数数据。

师:看来,仅仅用万以内的数来计数是远远不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万”,感知“满十进一”

课件出示人民币,这里是商店一天的营业额,让我们一起数数有多少?学生一起十万一捆地数。

师:数到九十万有好多同学已经停下来了,还有的同学答案不统一,十万十万的数,九十万后面应该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到计数器上拨一拨。同桌拨计数器,讨论交流,汇报。

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八十万,九十万,一百万!

师:一百万?你们真棒!谁来说说为什么十万十万的数,九十万后面就数到一百万了?

生1:因为九十的后面应该是一百,所以九十万的后面就应该是一百万。

生2:我觉得九十万加上十万是一百万。

生3:它们后面的那个单位都是一样的,都是十万,那就不看后面的那个十万,1,2,3,4,5,6,7,8,9,9再加1就是十,十个十就是一百。所以是一百万。

生4:我在计数器上的十万位上每次拨一颗珠子表示十万,拨到10颗珠子的时候应该是十十万,可是满十进一,所以我就在十万位的前面拨了一颗,现在计数器上就是一百万。

师:你们真擅于总结经验!后面的十、百、千、万、十万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刚才十万位前拨的那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生:一百万!

师:那一百万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

生:百万

师:一百万有几个十万?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到了满十进一,能跟我们详细地说说吗?

生:十个。我觉得就像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它们都是满十进一,照这样十个十万就应该是一百万。

师: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互相讨论一下,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谁和谁都是满十进一?

小组讨论,补充发言。

生在计数器上一边拨一边说: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下,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万是十万,所以我觉得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所以十万和百万之间应该也是十,所以十个十万就是一百万。

师:说得真仔细!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满十进一。所以十十万也就是一百万。师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师:如果我们继续数下去呢?

生:“百万”也不够用

生:肯定有比“十万”、“百万”更大的数!

2、认识更大计数单位(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师:我们认识了“十万”、“百万”,知道了相邻数位之间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的数,10个十万是一百万,照这样推想下去,10个“百万”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主探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师:再这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下去,十个一千万又应该是多少呢?

生1:一万万!十个一千是一万!生2:一亿!

师:按照这2种数法都接着往下数数试一试。你们同意谁的数法?为什么?

生同桌之间分别用2种数法拨一拨,数一数。

生:数到后来一万万,两万万。这样数很不方便,数到十万万,百万万,千万万了再怎么数呢?数不清楚了。

生:我预习了的,千万后面是再数就是亿了,还有十亿百亿千亿

师:能说得清楚点吗?“千万”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用什么比较合适?

生:重新取个名字“亿”,不用万万,不方便

师拨计数器学生数,在千万位上拨到第九颗珠子,问:再拨一个千万就是多少?接下来怎么拨?

生:在千万位的前面一位上拨一颗珠子,千万位上的全部退回去。师:为什么?这一颗珠子表示什么?

生:因为相邻数位之间满十进一,这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拨一拨,数一数,一亿一亿地数下去,又会出现什么?生分小组拨计数器数数后发言。还有“十亿”、“百亿”、“千亿”??师:这样数下去,能数到尽头吗?

生:不能!数到10个就换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总有更大的数出现。师:的确是这样,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4)认识数位顺序表,探讨数级①认识十进位值制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已经学了“个、

十、百、千”是计数单位,那么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计数单位又有哪些呢?

生: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自己在纸上把这些计数单位写一写,按大小列一列。出示课件想一想,讨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满十向前进一。完成教科书4页想一想。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些计数单位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表,每一个计数单位在这个表中都有一个位置,数学上把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数位,这个表叫数位顺序表。而正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我国使用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课件展示)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②自主探讨数级

课件出示,这是是几位数?最高数位是什么?大约是多少?生:要数一会,对应着放在数位顺序表里才能看出来。

师:有没有方便一点的方法呢?能不能按照它们的特点有规律地分一分?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小组讨论。生: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有个“万”生: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有个“亿”

生:这样的话,刚好四个计数单位一份,从万开始满四个了就换了个名字。

师按学生所说在黑板上板书,并把这些计数单位划分开,千亿百亿十亿亿,

千万百万十万万,

千百十个

师:看看,是这样吗?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都有“万”的四个计数单位上的数都表示有多少万。都有“亿”的四个计数单位就表示有多少亿?“亿”要比“万”高级,万比下面的“个、

十、百、千”高级。

师:对,按照这样的划分方法,数学上把这种不同的级别叫做“数级”。课件出示完整数位顺序表。

小结:按同学们刚才所分的数级,“个、

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个级”;“万、十万、百万、千万”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万级”“亿、十亿、百亿、千亿”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亿级”。还有比亿级更高级别的数级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

使用这种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是我们国家习惯使用的。使用这一规律就让我们计数就方便多了。

现在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读一读,全班交流。

2、教材第5页3题

师巡查,引导学生注意在数位顺序表中填写数。指名展示。

3、教材第5页4题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先将数填在方格里,再在计数器上拨出来,最后说一说它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更大的数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十进制值计数法

千亿百亿十亿亿,

千万百万十万万,

千百十个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3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虽然,教材仅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5所表示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14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认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第1题,通过数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第2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习,巩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认识。】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

(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4)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学生不容易感受到。因此,让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内画点,并估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 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的一个立方体,先是估计有多少个小立方体,然后算一算验证,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回答多少个小立方体,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

课件出示:主题图二,猜测共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说说理由。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十万”:

(1)结合小立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计数器上1千1千的.拨。

(2)问:10个一千是一万,接下去1万1万该怎么数?

(3)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4)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并在计数器上师生共同拨出“十万”。

2、出示从“个(一)到万”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师生在计数器上拨“十万”的活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4、认识“百万、千万、亿”

(1)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让学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验证.

(3)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4)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5)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观察。

(三)练习设计: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写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

二、探究新知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5.小结: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5.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提问“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二)写其他三个数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设计意图: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三)总结写法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师: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如果像这种写数,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设计意图:没有数位顺序表的支撑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办法,突出分级的重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