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知远网

2025-11-15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1

刚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猛一看书名,感觉很高大上,里边应该是高深艰涩的理论。拿起来,慢慢读进去,发现并不是这样。其实说都是朴实无华的教育理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经典为友》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都是教育中简单朴实的追求。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花样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他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个“模式”,还动用手中权利,让大家跟着观摩、学习,回去后实践个性。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时间安徽某学校自创“餐桌式座位”,学生上课面对面。教室里学生面对面坐,学生时不时互相讨论、老师拿着课本“全班绕”。学校对外称这是“生态课堂”,类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学,这是课程改革的实验。但是一线的'教师却称这样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本来自控力就差,天性本来就好动,这样‘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小学生对这种座位方式并不适用。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是在一所中学。有一个学期学校领导领着部分中层领导去某地参观,回来后也发动大家都重新编排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面对面就坐。当时我教了两个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个班没有那样调整座位外,全年级17个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种方法只用了一个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来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们人类,不适合太闹腾。当我们快速奔跑的时候,脑子处于缺氧状态,是转不起来的,身子和脑子很难同时高速运转。教育太热闹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2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老师对教育、对人生与社会率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解析,这是用理想与信念点燃的随笔,更仿佛是我们教育实践道路中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满天智慧与人性的星光,异彩纷呈。

这本强调“随和、随意、随缘”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层意义,教育的意义。肖川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诗”。在生活的忙碌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学子的心灵。

肖川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个孩子不可爱?“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哪一种色彩不是美,哪一个孩子不可爱?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们共同用理想与信念来点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们前进的启明星。六个学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3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对比周围的学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读书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应付的状态,个别甚至真的是“折腾”中学习的,只有极少数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个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的,文明的,好学上进,学业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更显示出我们呢的工作的难能可贵。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这么难精炼又雅致的文字让我领略了教育的内涵,让人品味,遐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

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

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

"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

读了这本书,我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注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正如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要懂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同时海纳百川,为他人的成功喝彩;避免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责人之前要先学会反躬自省;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当成意外的惊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活怀有感激;质朴、真诚和宽广的胸怀比名利更重要。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5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有丰满的个性,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在这里,没有人拾人牙慧,没有唯唯诺诺。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6

读了《教海漫记》,我感受颇深。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对自己一贯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岗位的最初几年,自己还像个孩子,学生在与自己亲近的同时,自然也少了几分敬畏,高兴起来有时候还跟老师开开玩笑,整个课堂都炸开了锅,这个时候别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连课堂都无法组织了。经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又束手无策。发现此路不通,只好寻求别的方式。后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下,知道只有老师严肃学生才会对自己肃然起敬,于是不得不板起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孔。这样一板,效果是好多了,学生正襟危坐,除了极个别捣蛋鬼,基本上都不敢造次,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怕老师们来听课时无法驾驭课堂而下不了台。在欣喜的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我一活泼开朗的人,在课堂上非得装得像个老学究,有时候着实想笑却又不得不憋着,课上课下两个样,成了真正的“两面派”。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9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气氛融洽了,师生和谐了,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负累,成了大部分孩子的天堂。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微笑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学习他所教的学科。我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领域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