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1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

天堂是什么?一间小屋,四面是书。书的世界是奇妙的,阅读一本好书,书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甚至于每个标点都会令你觉得厚重。每每阅读之后,发现自己的心灵就像秋天雨后的池塘,逐渐丰盈。

初拿到《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为可以欣赏雷夫。埃斯奎斯的教育艺术人生而感到兴奋。雷夫。埃斯奎斯结合他的教育生活,一点一滴地向我们介绍第五十六号教室,语言朴实无华,却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独特的教育魅力和教育智慧,引领着我走向前方。

李希贵曾说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在第五十六号教室,这是一个充满着信任的地方,孩子们对彼此互相信任,孩子们与老师之间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良好,我想这也是这间教室的一个魅力所在。雷夫。埃斯奎斯说,作为老师应该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这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是啊,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最简单的真理。

从事教育以来,对于“信任”两个字的诠释还做得不够,在班级里孩子们之间会互相猜忌,彼此之间信任感指数不是特别高,这也是我今后应该努力做好的一个工作。教师是孩子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以为,作为老师的我在平时应说到做到,对于任何的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我想,久而久之,在教师的熏陶影响下,孩子们一定会成为另一个你,一个说到做好、充满信任的学生。

如果每个孩子是一个个小小天使,那么读书就是他们的双翼,让他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雷夫。埃斯奎斯是一个注重孩子阅读的老师,他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善于利用图书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所以在第五十六号教室里,令我们感受到书香浓浓,芳香迷人。

曹文轩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都不会丢掉。我想,阅读不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富有,却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有智慧;阅读不一定能延长孩子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的高度。读后感在我看来,阅读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它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优雅。受了雷夫。埃斯奎斯的影响,我在班级里为孩子们推荐好的阅读读物,举行读书交流会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尝到阅读的甜头,在书中自由徜徉,走出窄小的空间,奔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尊重是一种习惯。只有平等地交流,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在第五十六号教室里,一个学生这样告诉记者,他问了一个老师一个问题,结果老师火冒三丈地对他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他认为他有,只是听不懂而已,而他认为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直到他听懂为止。我想,漫步于教育旅途,想要欣赏到别样的风光,我们不仅需要耐心,还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俯下身段与他们心与心地交流。否则,简单残暴的教育只会让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

继续翻阅着《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心变得平静,头脑变得理智,胸怀变得开阔,这就是读书带给我的一种境界。它让我发现前方,并引领我走向前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2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几个字吸引着我,让我走进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在书中,我了解到: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抵挡住金钱的诱惑,俯首甘做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如雨露般洒在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我垂帘三尺。

在一所全美学生最多、教师最少、装备最差、秩序最乱且位于洛杉矶贫民区的学校,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25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感悟并积蓄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他强调“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并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老师的责任是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在“点亮一盏有故障的酒精灯”中,雷夫没有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却通过排除一个小小的.故障,让一个小姑娘明白了不放弃就有希望的道理;在一节综合课上,学生安装火箭模型,雷夫在发现其中一组弄错了飞弹部分的装置时不会主动纠正,而是在试飞失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雷夫认为“火箭飞不起来不是失败,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是失败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会因时间等原因而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良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我要学会倾听:“给我一些真相”,抓住每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工作中要不断积蓄经验和超强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教育我要学会承担责任,家长和社会将孩子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就要视学生如己出,平易近人、公平公正的用爱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会再因为无知的冲动影响与学生沟通和引导的机会,经常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去想问题,用宽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事情。这样,我们也会迎来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为学生营造一所如家般的避风港的同时学生的心里也肯定会有老师的一块地儿。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每位教者时刻要身正为范,正如雷夫老师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每位学生想要什么?是一时的分数还是一生的人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者要坚信“没有害怕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行为偏差或成绩落后的学生,教者要不离不弃,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在师生间搭建起彼此信任、互敬互爱的桥梁,用宽容的心去善待每一位孩子,让学生有所收获:知识、技能或品德等各方面中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应该算是好孩子,教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赞许声中快乐的成长;不要小看比我们年龄小的孩子,要提供一个可以施展孩子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带着自信走好每段人生路。无论何时,我们要谨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有学生教者的舞台才会精彩,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和情操才是教育的方向。相信,雷夫是每位教者的一面镜子,尽管教育工作中没有同样的舞台却有着同样的目标:让孩子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每位教者都应为这个神圣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本书,需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和摸索。当然,在教育的道路上需要学生的陪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果实”是我所期盼的,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3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畅销书,被誉为“令上亿家长和教师感动落泪的教育奇书”,“受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欧普拉赞赏的‘全美杰出教师的心灵作品’”,“一本向家长和老师阐释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并如何实施教育的指导手册”……它感动了美国,更为中国教师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细细品读此书,我也被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而震撼并深深感动,感慨良多。

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霍巴顿丛林小学的教师,从教20多年,雷夫老师一直坚守在第56号教室,用他的勤奋和才能,创造出了一间美好的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使第56号教室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我欣赏雷夫老师敢于直面自己教育得失、成败的坦诚和勇气,欣赏雷夫老师与我们分享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蜕变历程。在本书中,我认为雷夫老师以下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成功无捷径——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试错,以及大量的努力得来的。

2、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

3、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

4、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教师。

5、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

6、善待他人,努力学习。

7、学习“8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

8、点燃孩子阅读的激情,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9、培养孩子在公众场合正确的行为举止。

10、人格品质才是教育品质。

当然,还有一项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柯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教给学生:

1、我不想惹麻烦。

2、我想要奖赏。

3、我想要取悦别人。

4、我要遵守规则。

5、我能体贴别人。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老师正是以他的辛勤耕耘和无私付出,成就了自己的传奇教育生涯,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也正是雷夫老师的这本《成功无捷径》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中美基础教育的殊途同归,那就是要想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成功无捷径,教育无捷径!要想学生的成绩提高,必须要让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每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和成绩是呈正比例上升的。我们的教师们,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算是稍有一点点成绩。

当然,我并不认同雷夫老师的很多做法。每天早上6:30到校,一直到下午5:30放学,期间为孩子们上课和辅导学习、教孩子们弹吉他、和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然后去打工到深夜,甚至通宵打工;假期每一天无偿为学生辅导,时间是从早上6:00到下午5:00……雷夫老师无私的付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雷夫老师的学生们在美国标准考试中成绩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很多孩子长大后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一流大学,并在各行业里取得不凡的成就。

雷夫老师自己病了,但是依然带病和孩子们演讲、旅行。雷夫老师的这些做法,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孩子们自愿学习、阅读、演戏、旅游,这也被中国相当多的家长和教师奉为“圣旨”,深入学习雷夫老师的做法,身体力行……这些是我并不认同的做法,我认为这些所谓的无私付出,会成为教师本身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老师来说,带病工作、老人小孩病了没时间呵护、长辈朋友出事了没时间探望……牺牲个人一切成全教学的成绩,获得一个优秀的虚名,你真的愿意吗?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天经地义,是成就人生的途径之一,甚至会改变人生轨迹,所以努力学习改变人生。但是,在中国,只为了学习,只为了考试,从而在书山题海中遨游,你愿意吗?

成功无捷径,教育也是无捷径。任何的成功都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正如唱歌一样“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欣赏雷夫老师,欣赏雷夫老师敢于直面自己教育得失、成败的坦诚和勇气,但也不认同过多时间的投入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茗,犹如赏一盆幽兰,与极有修养之人在交流,涓涓细流,荡涤心灵。我欣赏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欣赏《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4

我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一个个“奇迹”在我眼前一一展现。我是一边读,一边跟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着。渐渐地,在工作中我脑海里不断地浮现雷夫书中的一些文字、一些人和一些事。雷夫用全身心的付出诠释了“教师”两个字的崇高与神圣。他是个了不起的教师,他和他的孩子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因为教育这个大环境,要求孩子必须样样出色,才能在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于是我们要求着学生这样那样,久而久之,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困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池半步,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被剔除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雷夫老师很懂得教授方法,让孩子懂得学习,他特别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在他看来,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师他做得更为细致:他从为孩子选择读本,帮助不会阅读的孩子,让孩子对阅读作出评估,以及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从小细节方面使热爱阅读的孩子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让教室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最温暖的`家!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室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则“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怪不得,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每日新闻》则誉他为“当代的梭罗”。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觉得教书枯燥是因为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

正如所说:唯有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努力改变用心去做,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5

和一位具有正能量的朋友聊天中,提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因为信任,迫不及待的买了全套书,如获至宝。就像朋友给我带来正能量一样,我也要把我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书中,雷夫老师以信任为基石,凭着一颗滚烫的心和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努力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引领孩子向前发展。读到《寻找第六阶段》一章中,关于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论述,我感受颇多。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知道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知道了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并又去了解了其中的内容。”六阶段”不但适合孩子,也适合我们成年人。我们不期望立即在孩子或自身行为上有所体现,但是可以终其一生为之努力,使孩子和自己有所成长,有所提高。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这个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在内心里服从,所以服从仅仅是表象。我们总是威胁孩子说,”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哭警察就来了”。”等你爸回来告诉你爸。”这么做可能确实有效,但孩子们除了”要害怕家长的愤怒和权力”以外,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这样的思维不断的被强化着,如果首要动机受到非常严重的错误引导,孩子的一生将毫无作为。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励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幼儿园,比如说小粘贴、小红花、糖果等。在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们沾沾自喜的用零用钱去引诱孩子做家务;用物质奖励促进孩子们的学习。

书中提到分析大师斯金纳的主张,他提出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在某些层面上确实是有力诱因,效果明显。但这种策略,把孩子引向了片面追求奖赏的道路上去,而忽略了事物本身。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不但是孩子,现在很多成年人也都在以取悦别人当成衡量事物对错的标准。许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好好写字是因为老师喜欢写字漂亮的孩子。送老师贺卡,不是出自内心真正的喜悦,而是认为这样做老师会喜欢自己。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尤其是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的家庭——他们按照家人期望选择自己的学业、工作和婚姻。这样长大的孩子们,总是对生活感到沮丧,厌恶工作,甚至厌恶一切,幸福感极低。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处于第四阶段的孩子则通过遵守规则适应不同的环境,多数成人比较喜欢这个阶段的孩子,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过分在规则范围内做事就会使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

雷夫是这么教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为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也没有遵守规则。英勇的劳工领袖们打破了规则,帮助其他劳工。感谢上天,梭罗、麦尔坎、凯撒?查维斯等人够鲁莽,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贴別人的苦衷,是那种”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种人。这个阶段无论是孩子和成人都很难做到。因为人们必须富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人设想。对父母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让自己和孩子共同超越这个阶段。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的孩子们已经有合乎规则的自律行为,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这个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行为准则存于个人的灵魂中,孩子先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后亦不会张扬。

一部经典就是一个宝藏。短短一章的收获远远超出以上文字,更何况是一本著作。让阅读擦亮我的眼睛,就让阅读照亮我的心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6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第56号教室奇迹》这本书,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来自美国教育的奇迹。细细地品味,细细地体会,然后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一次又一次地惭愧。

艾斯奎斯的教育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艾斯奎斯一向精心构想着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但“三剑客”还是伤害了他的感情。由此可见,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的确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开发出自我的智慧,成为一流的教师。

一个好教师需要相当的聪明才智,还必须得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主角。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教师,才能教育好一个班级。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细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研究。学会使用更优雅、更成熟、更能达成目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

这点促使我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仔细回想一下,真的是当局者迷。我一向认为自我是一个有职责心的好教师,但有很多次教育方式有所偏颇,其实我应当再多点耐心。尤其是班级里家庭环境复杂的孩子,让人难以琢磨,行为散漫过于懒惰,出现了学习问题,并使我陷入了艰难的境遇。令人沮丧的失败也随之而来,这是一种可怕的经历。好心做了傻事,这的确令人很尴尬、很难过,有些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努力才行。虽然以往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我依然热爱自我的职业。《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我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从艾斯奎斯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如何找到平衡真正以孩子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汲取教训学会跟孩子沟通,让自我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很成功的教师。我想接下来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向艾斯奎斯学习:

以信任代替恐惧

我去年问一个教师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啊!就是听不懂嘛!雷夫教师会讲解500遍,一向到我听懂为止。

看了这段话,我有些惭愧。每个班都有后进生,我也以往因为我反复讲解学生听不懂而大发雷霆。表面上看,好像是为学生着想,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对我产生畏惧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做的努力岂不是适得其反。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雷夫教师那样,讲3遍不懂,能够讲5遍,5遍不懂,能够讲10遍,所以,“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当用进取的态度与耐心来应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并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明白做人要诚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对学生开着“空头支票”。

这在一些公开课上最为常见,“什么”“课后讨论”“下课教师再和你交流”,这甚至一度被称为教学机智。可问题是我们真的实现我们是诺言了吗也许,我们不会像雷夫教师那样疯狂,可至少我们必须对我们自我说过的话负职责,“身教重于言教”,让我们在自我的学生面前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吧。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惩罚学生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教师能够严格,但不公平的教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所以,惩罚学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除了公平之外,我们也能够让惩罚变得趣味些、生动些、让学生易于理解些,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你就是榜样

“孩子们一向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要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到的事,自我首先要做到。我们期望学生勤奋、谦逊、有礼,首先我们自我要做到。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时时刻刻做学生的榜样,需要时时提高警惕,关键是打心眼里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期望能有一天,我能成为创造奇迹的人,让我的教室也能产生奇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