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13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触颇深,她用童年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呵!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后花园都有些蝴蝶、蚂蚱、蜻蜓……堆满了破东西,漆黑尘封的后房是她玩耍消遣的地方;此项而富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虽然一年之中也必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的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却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而呆板。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就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就是磨坊的冯歪嘴子有老婆有孩子了,而后老婆突然死了,留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就是这么个小城,单调,呆板,可又不是没有一丝色彩的。每一间茅舍内,都充满争吵、欢笑、唠叨。那儿的人民多是善良的',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有时显得麻木,愚蠢,但他们按照他们的想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就是因为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老胡家的婆婆“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就因为她的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十四岁就长那么高”,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坚信得狠狠管教,打啦骂啦,到最后花了五十吊给他家小团圆媳妇治病,而结果呢,却是把这个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其实不过十二的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老家去!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似乎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可怜虫,似乎都缺乏积极性。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特别顽强,是原始性的顽强。

这本书,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合上书,我的心是寂寞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童年是快乐难忘的岁月,是稚嫩、阳光的时光。童年永远无忧无虑,永远天真快乐。即使偶遇挫折和伤感,童年也永远洋溢着无暇的笑脸。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童年是人生中最烂漫、最难忘的一页。我们一起来读读《呼兰河传》,感受作者萧红的童年吧。

《呼兰河传》记述了作者儿时在故乡黑龙江呼兰县的亲身经历,作者萧红通过仔细的回忆,用抒情法和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写作方法,创作了这部“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萧红在1940年写这部作品,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最艰苦的时期,出于担心家乡、怀念家乡,她写下这部小说,这部小说不但是巅峰之作,而且写作形式也别出心裁:书中写了许多人物,但没有主角,书里写了许多故事,但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以独立成多个故事,却又俨然一体。这种独特的写法萧红运用得十分巧妙。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亲切,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主要介绍了呼兰县她家左邻右舍之间的趣事和乡里乡亲之间的种种乐事。主要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与邻居、祖父在家中、乡村间、菜园里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书中多有语言、情景和动作描写,十分口语化,让读者感受亲切、亲近。这本书看似普普通通,但又好像有种魔力,这是因为萧红“回忆式”的奇妙写作方法和娴熟轻巧的文笔,这本书才会被世人传阅。

读完这本书令我回味无穷,萧红用神奇的写作方法把她小时候的天真烂漫、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种近距离的亲切感。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萧红儿时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种种趣事以及她的纯真快乐,更读到了她稚气可爱的内心世界,也了解了许多她儿时那个时代我国的风土人情。读起来又好玩又顺口,这也是她成功的所在。我们都应该去品读大作家、成功人士的童年,去细想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把他们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写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上,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它让我伤心,它让我感动,它让我开心。它---就是《呼兰河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乐的,伤心的,多样的,美好的。。。。。。 在呼兰河,人们的开心与伤心,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牢牢地抓住了我,与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 作者萧红虽然祖母对她不好,但她有她的'祖父对她的关爱、陪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乐的,伤心的,多样的,美好的。
在呼兰河,人们的开心与伤心,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牢牢地抓住了我,与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
作者萧红虽然祖母对她不好,但她有她的祖父对她的关爱、陪伴。在大花园中享受,充满了快乐。
可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住入老胡家,天天牵马去井边饮水。过了没几天,老胡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打得厉害,说是给团圆媳妇个下马威,左邻右舍竟然很同意。没多久,团圆媳妇就一病在床。老胡家就去请人来治,没治成,最后反倒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她才12岁,还没有成年,但是......唉!可是她的婆婆心酸的是她的钱,不是团圆媳妇,她还觉得这是个赔本的买卖。我真替团圆媳妇伤心!
这本书作者把对家乡的怀念写了出来,让人感受到她的寂寞与快乐。在童年中,她也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与祖父一起玩耍。自然,她对祖父的感情最深。这本书也写出了她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也写出了她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想念!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迟迟留恋在作者的童年回忆中。我又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萧红回忆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每天陪伴她的,是荒凉的后院和富有童心的外祖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是个可爱、爱笑的12岁女孩。因长太高,对外说14岁。第一天来到呼兰河城,便由街坊公论,不像个团圆媳妇,因为她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长太高了。她的婆婆对她严加管教,让她更像团圆媳妇,可是最终却害死了她。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很同情,我同情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也同情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思想。呼兰河人民的本性是善良的,当小团圆媳妇上生病时,街坊热心出主意,她的婆婆也花很多钱给她治病。但是他们治病的方式是与他们的思想一样愚昧:跳大神、烧纸人、叫魂,而这些把团圆媳妇活活害死。

看看我自己,我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我生活在大城市中,接受着先进思想的.熏陶,时刻关注着科技新发展,我远离了愚昧。

如今的我,能够从书、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接受新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新闻,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我们的祖国是繁荣的。

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脱离愚昧。有一些人,虽然生活在大城市里,却不愿接受新思想,那他们与呼兰河人民有区别吗?他们都是愚昧的,只是一个是没有接触新思想,一个是拒绝接受新思想罢了。

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接受在新思想,对比思想愚昧保守的呼兰河人民,我们是多么幸运和幸福!我们应从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思想,珍惜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有人说,萧红的书带着一股肉味,直接冲击人们最敏感的器官,揭示人性的冷漠和无知。就像夏天吃上一顿火锅,让你额头大汗淋漓,内心却依旧冷如冰霜。也有人说,呼兰河,惟妙惟肖,有声有色,是世俗画,更是风俗志。但《呼兰河传》给我的感觉:不是在叙述一段儿时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小城里的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泛黄的纸张,破旧的`小院,荒芜的田地,压抑的北疆呼兰小城,萧红用她独一无二的语言将这座小城的凄凉与人性的冷漠,孤独与思想的愚昧刻画的淋漓尽致,语言平实,却字字见血,性情平和,却满心抗拒。

一幕幕场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宴"—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萧红用她独有的语言风格讲述着这座小城别样的生活,有不满,有无奈,有讥讽,更有反抗。小城里的人不仅受着封建主义者的压迫和残害的苦难,更深层次的是压在身上的精神枷锁—愚昧、保守和落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更压得这座小城乌云密布。

萧红用一场场人间悲剧诉说着对封建压迫的不满和人民愚昧落后的控诉,主人公拼尽全力想要摆脱,却发现自己也身处围城之中。通过对环境的刻画,让有二伯病态的心理和被歪曲了的性格,冯歪嘴子的不屈韧性在同一座小城中碰撞,灵动有趣。

翻开这本书,寥寥数语,却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整座北疆小城无言的抗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