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林徽因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林徽因读后感 篇1
对林徽因这个女人比较感兴趣,熬夜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林徽因和三个男人的感情故事太让我感动。三个人都是可爱的,正是他们可爱和崇高的人格给他们在各自领域学术上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吧。
徐志摩,很多人包括我也觉得他有些事做得“不靠谱”,在感情抉择上几近疯魔。但这个人的可爱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是个纯粹的人,活生生的人,善良率性,对他了解和不了解的.人都给予尊重、理解和同情,是一个“没有敌人的人”,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其次,他是个纯粹的诗人、艺术家、理想主义者。对人、对自然、对艺术追求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热烈的爱。
梁思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个子不高,人却精神。不善言辞,却具备高品质的幽默素质。自身禀赋出众,父亲的教育和时代的熏陶给他的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也丝毫不误才情,一生命运多桀,但坚持严谨治学,成果斐然。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大,博爱、严谨、诚恳、儒雅、睿智、宽厚,敢于开拓,用于担当,真正的好男人。
金岳霖,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太让我感动了。看到梁思成深爱着林徽因就自己主动退出了,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却和梁思成、林徽因做了一辈子的朋友。事实上梁思成得知林徽因受到感情困扰时,也表示尊重林徽因的选择。
北京沦陷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南下云南,金岳霖也跟了去和老朋友继续做起了邻居,原因是已经不习惯了没有梁家的生活。多性情、多可爱的一个人!而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温暖地接纳了这个朋友。爱情没有减退,友情却步步升华。几个灵魂的顺畅交流让他们彼此相得益彰,友情滋润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熟。这三个人的友情和爱情故事让我好几次捧着书就发起呆来,仿佛走到了他们的故事里,被感动着,被温暖着。他们的故事应该是对爱情和友情的最好诠释吧,他们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他们的爱深沉、厚重。三个人的胸怀和境界真的值得我这个现代人认真地思索和学习。
学到了的话,人是可以活得更宽广、更豁达的。
林徽因读后感 篇2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读后感 篇3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读后感 篇4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因为她的才气与智慧,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深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读书的时候,不禁发问: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优秀的学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书中,让我们与那些人交流。她优秀的笔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她的`一生,虽然不凡,却也平淡,这个优秀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也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详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和父亲离开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大有转变,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幽静的江南水乡中,过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生,不会让她的才气埋没,所以她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
从遇见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与梁思成深爱彻底,再到与金岳霖相互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因此她这一生过得如此精彩、丰富,但她走时却走得很寂静、安谧。
八年抗战,使她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扰着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坚持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进步,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对于梦想的坚持,需要拿出我们不认命、不服输的勇气。还要有她乐观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温度的奋斗,坚持不懈,描绘出我们自己的人生蓝图。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走在江南水乡的青石小径上,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裙,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绝美优秀的女子却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读后感 篇5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就是这个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众男子“渴望仰慕爱”,让众女子“羡慕嫉妒恨”。作者结合其生平和写过的句子展现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传奇。在这寒冷的夜里,我坐在这里听着音乐,感受着一本书,或者不妨说这本书所讲述的女子,带给我的温暖。“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诗句让我温暖、感动。我不知人世间多久还会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美丽、灵动、温婉,有着遗世而独立的气质。她诗歌、散文、戏剧均造诣非凡,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独一无二的女建筑学家。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读后感 篇6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吸引人,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样空灵婉约、纯净自然、带有诗的色彩。
散文《一片阳光》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一片橙黄的阳光,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小孩美丽的病名,延伸到她对艺术的思考和人性的评论上,因此,阳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艺术道路的一个向导。我惊讶,只是一片阳光的不经意照射,她竟可以写出那样一篇清秀干净,犹如水晶般晶莹光泽的散文。“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淙淙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俗着一个幽者自娱的音调。……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的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读着读着,就心生激动,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却可以被她写得如此传神。作者不是怪时间流逝得太快,而是遗憾一切美好的情绪都消逝得太快,来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间,这种感觉就过去了,只能长久的留在记忆深处,想要去回味,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正如林徽因所说:“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合书而坐,思绪万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清新脱俗,内心却透着一股坚强的力量。我几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轻巧的身影。我轻轻转过身,看着窗外这一片橙黄流动的光,我突然有些发怔:阳光恬静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阳光悠闲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在我们的心灵上洒下一片阳光,学会感受多姿、无奈、遗憾的生命,寻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读后感 篇7
江角沾杂着朦胧的烟雨,宛如一幅水墨画,与岸的堤柳勾出水的温柔。这里,也是林徽因的故乡。
我细读《林徽因传》,读她与徐志摩的初见再遇、邂逅与离别。她是一道风景,定格于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她,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仿若一杯淡雅的清茶,有着淡淡的暗香。有人说:“林徽因被封在了四月天,与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与梁间的燕子做了玩伴,与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在我眼里,她是那傲岸的莲,微风细雨中,挺立在江南的水塘。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之家,有着优秀的血统。盛夏的江南,一如既住的平静,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散发着古城的清幽气息。她的出生给林氏家族带来莫大欢喜,她爱书中的诗词歌赋,爱墨的古色古香,但她的童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因为母亲不受父亲的喜爱,多愁善感的林徽因爱那个疼爱她的父亲,又恨他对母亲的冷淡无情。这看似完美的生活,却暗藏许多的无奈。
那时,她早已不再年轻,“若说二十岁的少女是井水,清爽中带着心人心脾的甘冽;三十岁的女子是甜酒,温和中掺杂着厚重的辛辣;四十岁的妇人是清茗,蕴含了人生百般苦涩,却能体味一丝回甘。”现在的林徽因是香醇的咖啡,经历过岁月的烘焙和碾磨。经过生活中的、情感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只剩下苦……但那苦后,是无穷的回味,使人提上了精神,这就是林徽因当时的.精神状态。
徐志摩是林徽因人生感情中的一大篇章。康桥给过他们美好的相拥,也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微风翻开潮湿的书卷,恍如隔世的邂逅,人生聚散原本寻常,有时,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并不都是圆满的,好茶不定配好壶,好花不定配好瓶,遗憾也是美,我们不需追求完美的人生。像林徽因那样,尝遍人生百态,感受每一个味道的美妙,即使不完美,也能活成人间的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