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知远网

2025-11-1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童年》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童年》有感 篇1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童年读后感400字。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从小就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艰苦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阿廖沙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阿廖沙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阿廖沙,使他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阿廖沙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他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科夫和米哈伊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阿廖沙。此后,阿廖沙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阿廖沙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他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

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只有善良、和蔼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是多么幸福呀!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读《童年》有感 篇2

高尔基的《童年》让我印象深刻。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这本书给吸引了,我便一口气读完了它。《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四岁就失去了父亲,跟随着痛哭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搬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到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保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这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在挨到外祖父的毒打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和蔼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灿烂的,是多么欢乐;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有人说,我们是小皇帝、小公主,这一点也不假。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再奢侈,不能再浪费;我们要开始为长辈们着想,学会体谅他们;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开始懂得自己是多么幸福,自己是多么幸运呀!

读《童年》有感 篇3

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在蝉清脆的鸣声中,我翻开高尔基《童年》的书页,回到他的童年,品尝他的酸甜苦辣。

阿廖沙生于俄国最灰暗的时期,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四岁时,尚不懂事的阿廖沙失去父亲,将永远失去父爱的他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和蔼的外祖母来到濒临破产的外祖父家,这是个到处弥漫着战火的地方,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人们勾心斗角,丝毫没有亲人之间的温馨情感,外祖父残暴贪婪,两个舅舅自私自利,眼中充满了对金钱的贪婪,他们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连小孩都深受这种仇恨之雾的毒害。

后来,外祖父完全破产,母亲改嫁后时常遭到毒打,而阿廖沙,不仅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备受歧视和刁难,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放学后和邻居的孩子合伙捡垃圾,虽然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友谊,却也招来学校的非难。在读完三年级后,他离开了学校。

与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有声有色的,我们家中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争吵斗殴,我们的家是和谐的,是美满的,我们也不会因为把桌布染了色而遭受一顿毒打,被鞭子抽得半死不活,更不会发生一个无辜的人被无端折磨致死的恐怖事件,像三年级时就被勒令退学这样的事,更是闻所未闻。

而生活在如此完美的今天的我们,却如此践踏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不满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而拽着父母去买名牌,抱怨爸妈的菜不好吃而天天要求下馆子,有着学习的机会却不好好学习,翘课,顶撞老师,还自认为这很“酷”,你们可知道,这是当年阿廖沙求都求不来的,我们如?死朔盐颐撬涤械挠Ω妹纯梢悦矗颐侨绱瞬恢湎д访春侠砻矗?

我们能坐在明亮的学校念书,阿廖沙却这能完成三年级的学业便得外出谋生,我们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能买自己喜欢的文具,阿廖沙却只能靠捡垃圾活下去,相比之下,我们还能浪费,我们还能不珍惜现有的生活么?

珍惜我们所有的生活,因为比起阿廖沙我们幸福太多了。

读《童年》有感 篇4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童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儿童时代阴暗、痛苦的经历,在那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高尔基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这本书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却不知道的精神麻木,和年轻人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艰苦历程。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他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幸苦的妈妈。

看完后,我放下了书本。当时的心情是那样的复杂,为什么一个小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哀?苏联当时的社会真的那么黑暗吗?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黑暗政治斗争的恶果!那时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一个国家最底层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翻身的社会!和高尔基那不幸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否能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是否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城市——广州,我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我每天都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都互相探讨,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但拥有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但读完《童年》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跢,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读《童年》有感 篇5

阿廖沙是一位遭遇不幸的孩子――父亲早逝、祖父暴力、舅舅们自私……而唯一能给他带来温暖的,只有母亲、外祖母和自己的小伙伴们,这些就是阿廖沙童年的全部。

他的童年被苦难填满,毒打、自私、人性泯灭、愚昧落后,这些占据了他的童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阿廖沙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正直的品行,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坚强、勇敢的人――不怕困难、藐视一切丑恶。

阿廖沙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正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所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描写的正是阿廖沙,生长在肮脏、黑暗的环境里却不受沾染,努力成长。

这种的蜕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他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下去,使他变得优秀,使他走向新的道路。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也没有让他变得胆小,反而给予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还有追逐光明的希望和勇气,他坚信黑暗终会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当然,他追求光明的路上,得益于外祖母的引领。外祖母是一个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人。她是阿廖沙的指明灯,指引他向前,告诉他不能放弃,给予他支持与信念。

他是一个真正的追光少年,书中的他被外公毒打、被舅舅们恐吓、被老师们打骂,却依然乐观坚强,坚信光明。如果换作是他人,绝不可能会有如此的毅力,最终会成为像书中外祖父、舅舅们的后果。

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每当我们遇到挫折,哪怕是一丁点的困难时,就会果断放弃,甚至还会有一肚子的抱怨,这样我们什么都不会得到。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像阿廖沙那样学会不放弃、坚守信念,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也应该有一颗正义的心,轻视一切黑暗势力。

他反感别人遭到侮辱,能明辨是非善恶,敢于追求正义和光明。这就是阿廖沙,一位追逐光明的少年。作者:汪紫涵

读《童年》有感 篇6

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却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巨匠!

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回忆、值得自己珍惜的美好时光,对我来说,童年是我最宝贵的收藏。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然而,苦难的经历对于成功者是一笔财富,无数曾失落的梦会成为他生活和文字巅峰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这是一部自传体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在经历苦难之后,毅然地拿起笔,娓娓向我们讲述他那无悔的青春岁月。书中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幼年时期父亲早逝,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力扶养他,只好把他送到尼日尼的外祖母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3年学,11岁时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了家门,走上了“人间”,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作者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在外祖父家中,他看清了周围的一切:贪婪、残暴和凶狠。泯灭人性的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年老落魄后竟利用自己的名誉换得金钱;两个自私自利的舅舅更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打死了妻子;就连孩子也参与这场权利之争……在这个家中,是美丽善良的外祖母点燃了阿廖沙的生命之灯,就如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外祖母是阿廖沙的所有精神支柱,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而他唯一的朋友——茨冈,给了阿廖沙真正的友情。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但他仍旧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此书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童年》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虽然中间掺杂着一些苦涩,却更多的是讲述做人的道理。经历苦难,经历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说不经历苦难,不经历磨难就不能成功成才,但经历了苦难和磨难可以使人积累经验,增强毅力,从而使人更加懂得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也更加懂得如何做人和处世。苦难是成功的养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向命运低头,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成就了一名举世瞩目的文学巨匠。我深深敬佩他这种伟大的精神!

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苦难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只是一个简单而又遥远的名词罢了。我们没有忍受过饥饿的历史,不知一粒米的可贵;没有受过寒冷的考验,无从得知温暖的含义;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想象不到受人白眼和听人风凉话的苦楚。于是,当苦难来临时,常常被命运打倒。

“梅花香自苦寒来”!新一代的青少年朋友们,我们应该勇于接受磨难。诚如高尔基,在经历过人世间最大的贫困、最大的痛苦后,成就了他最终的辉煌。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命运吧!不经磨难,何来辉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