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1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我们仨:钱钟书(Pop)、杨绛(Mom)、钱媛(圆圆)。一本记录先生一家三口家常点滴的书,没有华丽的言语,感觉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却泪目不堪,原本是钱媛住院期间想写的'回忆录,然而或许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他们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续完善了这本书。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险,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也乐在险中求。这种探险,在他们回到国内一直在延续,贯穿生活始终。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无论是杨绛对钱老孩子般的宠爱,还是他们仨的互敬互爱,还是杨绛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满趣味和情怀。不管时代如何艰难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友好和睦,有知识有涵养有情有义,过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过如此的和谐有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