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知远网

2025-11-10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1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后感。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物的温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德国侵略者侵占了法国,老师给学生们上最后一堂爱国教育课,让他们铭记自己的国家。

血腥的战场,在侵略者与法国士兵的一场战斗中,一位老旗手为保护队伍的军旗,用生命给军旗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那个个丑陋的面孔并没有使法兰西人民退缩,他门迎韧而上。伟大的信念激扬着他们,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与敌人战斗到底。

第2部分不讲的是,是一篇极其优美的爱情小说——《方妮》一个从外省到巴黎的年轻人让格桑认识了漂亮的交际花方妮乐格朗,方妮是一个以爱情为生命的女人,她疯狂地爱上了让。她比让大十五岁,还有着复杂而罪恶的过去,格桑对此感到厌弃,却又不自由主地沉醉在温柔乡里。两人同居了五年,让遇上了一个他所喜欢的纯情少女,想要与方妮断绝。但他最后一次去见情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她。

让接受了一个南美的外交职务,想和方妮一起离开,但最后方妮却认为自己已经老去,也感受到了爱的疲惫,于是选择了留下,没有跟他一起走。精彩绝伦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推动着故事的结局,委婉感人。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2

在前几天,老师发给我一本《儿童文学》,我看了一篇文章《最后一课》。里面的人物——谭千秋,他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动的泪如雨下。这篇文章是近期发表的。文章的内容大概是讲: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仅一山之隔的汉旺镇东汽中学成了一片废墟。地震前,在东汽中学高二(1)班的教室还洋溢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直到上政治课时,可怕的地震就发生了,教政治的谭千秋老师反应最快。他快速的带领同学们往楼下跑。后来,他听见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个同学……”他又义无反顾地返回教室。在教室里,有四个学生因害怕而躲在课桌底下。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课桌下的他们。不过,他的手被落下来的石头砸成了肉泥。他还鼓励着学生坚强活下去。最后,谭老师还是被水泥板砸死了。当那四个学生知道他们敬爱的谭老师死去消息,悲痛万分。他们立誓要活着出去,把谭老师的故事告诉天下人!还要把老师教他们的最后一课是如何坚强,坚持与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震撼。谭千秋为了救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但是,在生活中,想谭老师这样的人不多。甚至与谭老师相反——他们遇到困难就退缩,还会放弃生命去寻短,去自杀。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妇女,因为她的孩子不见了,她着急过火,就从三楼跳下来而死。后来,她的孩子回来见到自己的妈妈竟然死了,他伤痛欲绝。如果那位母亲不会过火地担忧孩子,就不会发生悲剧了。但是,像谭千秋的人也有: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曾经讲过:在以前的人们挖煤矿,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生命时时刻刻都受的威胁。有一个煤矿小组在工作。突然之间发生了大火。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涌向一个窄小的出口,大家都出不去。这时候,组长来了。他让大家排好队,一个跟一个出去。组长走在最后,被火烧死了……可见,这位组长的精神并不逊色于谭千秋啊!

所以,我们做人要舍己为人,并坚强的活下去!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3

大家应该都知道,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主权,那么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意味着什么呢?被他国所奴役,在他国的强权统治之下用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噩梦般的生活,渐渐地把母语遗忘,渐渐地沦为强盗中的一分子……不会的,绝对不会沦丧到如此地步!有血有肉的国人哪会这么轻易被打倒,他们的灵魂定会在某个时刻高耸屹立起来……我读这《最后一课》,曾深深地为法国人民的悲惨际遇而伤怀,但是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法国人民在都德的笔下如英雄一般,那么勇敢,那么自豪地用他们的法语向世人倾诉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文章通过描写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还有争取祖国解放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文中韩麦尔先生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每个人都喜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说不好,学不了,那么这个人将会多么可悲啊!他下意识里觉得时间很充足,学习机会多的是,反正我天天都在自己的国土上踩踏,反正我天天都在我的同胞交流……他们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国家会战败。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珍惜,难道不是吗?小弗郎士,包括韩麦尔先生,他们都在懊悔曾经没有好好对待自己的校园学习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我们总是懊悔童年时代没有好好享

用还觉得那段时光太过短暂……

最终他们是醒悟了,骨子里的爱国情愫蹦出体外感染了大多数整天飘渺度日的人们。他们的灵魂在被剥离身体的那一刻奋起反抗,没有眼泪的哭诉,没有半点哀怨的呻吟,默默地向我预示着,法语将要带领它的人民掀起新的斗争,而且是胜利的。

语言是唤醒大脑意识的最有效的工具,它能传递出人类最为大众化的情感,在民族危难之际,我们的语言奔走相告:不想当亡国奴的,要紧随其后!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4

读罢都德的《最后一课》,犹如亲身经历了这非比寻常的一课。书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笔下栩栩如生,一如我们邻桌调皮捣蛋的小男生。

这篇文章,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一开始,调皮的小弗朗士惧怕考试、总想逃学。但当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沦陷,这已然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开始了后悔,开始了难过。开始为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母语——法语,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纯朴地写出了一个小男孩从拥有到失去祖国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的哀伤,一个孩子在失去祖国时萌发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笔一划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和爱国的法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也同样品尝过亡国之痛,也同样有着爱国之心。老舍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笔下中国版的《最后一课》,虽然都是以老师的视角去诠释人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但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来不讨厌下课铃声的瑞宣,却在最后一课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将课讲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没有露出一点紧张。然而在这最后一课上,他却忍不住颤抖。话到口边却又说不出来。他在犹豫:到底应当安慰自己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去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到底应当告诉他们抵抗敌人,还是应该劝告他们忍耐呢?瑞宣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看着学生们,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终于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课,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对于国家的爱与痛,已经深刻地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上。而郑振铎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个教员。然而“我”却与瑞宣不一样,“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时间来告诉学生们最多的东西。“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这是学校下达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却都不去想这个,这些默默无言却坚定的人们,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因为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默默无言,不表示我们懦弱,那是火山爆发前能量的默默积攒。正是这些默默无言的勇士,让我们坚信“最后一课”只是暂时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于国家的爱;老舍用精细的文笔去描绘了教员瑞宣在家园沦陷时面对学生们的踟蹰与对国家的悲恸;郑振铎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表现了自己在最后一课上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知识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最后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爱——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爱!因为这份植根心中的挚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强暴征服!这种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大爱之无疆!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5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禁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教法语,仅四个字,却意欲阻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品,灵魂的寄托品。语言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是人生这一棵树的根,是民族这一颗树的根,是国家这一棵树的根!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令人心碎。而今,中国早已在一片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她用血的教训深沉地告诉了我们“勿忘国耻”。是的,勿忘曾经失去语言的悲痛。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习汉语,学习我的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过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忽略了母语,仿佛“A,B,C,D”永远要比“一,二,三,四”高上一等,它们真的更华丽,更圆润,更洋气吗?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

迷茫时干什么?看过去,看过去是为了拔开云雾;看未来,看未来是为了坚定信念!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汉语,我爱之深切;而且我永远会爱它,爱它到天荒地老。为什么?因为从出生起,它就在我心中扎了根,它把我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国家是一颗大树,那我就是一片叶子。倘若有一天,我将落下,那么我定会落到我的根——汉语身旁。因为我身体左侧,有一颗火热的,跳动的东西在告诉我,我永远属于这儿。

——叶落归根,爱到永恒。

最后一课的读书心得 篇6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