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道士塔》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道士塔》有感 篇1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面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
泪也流出了我的双眼,那就用我的泪水暂且凝固松散的黄沙,让这可怜的经卷先安宁一会,等待我们这些后来者去保管他们吧!
读《道士塔》有感 篇2
你看到西边的日落了吗?这是一个古人流血的伤口……
当为数不多的车辆、几十个箱子、数百卷文物被运往其他国家时,谁知道,那是我们中国不断受到的创伤。
愚笨的道士自认为很聪明,当他把山洞壁画画成他认为很漂亮的样子时,他并不知道他在破坏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当他把那些优美的雕塑砸到心满意足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抛弃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当他贪图小利,把洞里的`东西都送出去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已经成为一个罪人了……
我们应该批判一个无情地送出我们古老文明的道士的愚蠢,还是批判当时统治者的短视?一个无价的石窟怎么能由一个道士看守呢?而那些文人其实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为什么不舍得当时的一点运费呢?
正如作者所说,“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收集的外国学者相比,这是多么悲哀啊!
当我看到我们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家,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愤怒,而是愤怒和仇恨。
一位日本学者说过,“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是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中国,但是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的时候,当研究自己的东西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且要用胶片来研究,这只是用悲伤就可以总结的吗?
伤口总会愈合,但伤疤,却擦不掉……
读《道士塔》有感 篇3
我愈发地喜欢起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来。《道士塔》是书的第一篇。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于是眼前浮现了一幅幅绚丽的油画——橘色的背景,太阳惨淡,一条并不清澈的河流过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缠缠绵绵地向前,河岸旁的空地上有几座高高低低灰白色的僧人圆寂塔。其中一座的主人,叫做王圆箓。
守护莫高窟的僧人很多,可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他。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呵,被他一点一点的摧毁,荡然无存;被他大堆大堆送出,至今仍是耻辱。
令人直至今天也还震惊的壁画,被他一刷一刷刷得洁白无暇,那婀娜多姿的雕像被“委屈”地打碎,空出的位置重新立了怪像。他错了么?没有啊,他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宅院,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只不过是嫌弃那太过花里胡哨、昏暗的壁画,然后将它刷白。他只是想要住得更好而已,他错了么?错了么?他只是毁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以么?
余秋雨教授是想对他说:“请等一等,等一等……”想跪下求他停下的,心中却只剩下惨白。
王道士家的墙裂了缝,然后他开启了一个“吞吐中国的荣耀与耻辱”的洞,洞里满是千金难得的文献资料。但那时,只是一卷卷破烂不堪的废纸罢了,放着还占地方。外国人抱着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观摩那珍贵文化的决心来到了莫高窟。他们来了,来了,得到了想要的',却只得无奈地耸耸肩——太过容易了,不是么?简单得令人扫兴。王道士把一车一车的文献送了出去,心头也越来越喜滋滋的,兜里的银元越来越重,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王道士,莫非你以为那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只值几个银元?不以卷计以车计?”
“呵?只是一堆再无法利用的废纸啊……竟还可以换到钱,我觉得很好啊。”
王道士是真的成了罪人,他让现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心在泣血啊,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被大量官员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余秋雨教授恨王道士,可他更狠的的是二十世纪初的官员,那些贪婪、永不知满足、自私的中国官员,恨他们对莫高窟的轻视,恨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漠然,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糟践!
官员们极尽奢侈,却没有运费,无法运送。没有么?没有么!
昧,是属于王道士的,而罪,是属于落后的社会,麻木的人们的。
读《道士塔》有感 篇4
她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零散的记忆如昨,她把每一个他们曾一起去过的地方都不由自主地走了一遍,每一步,都是那么踏实,又那么心酸,像是要花尽了自己全部的气力,才能小小填补那份空缺,却又只是一点点的空缺!现实和浪漫哪个更重要。另一位则显得非常焦急,不时捶捏长者的后背,看样子,轮椅上的老人怕是坐不住了。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面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
泪也流出了我的双眼,那就用我的泪水暂且凝固松散的黄沙,让这可怜的经卷先安宁一会,等待我们这些后来者去保管他们吧!
读《道士塔》有感 篇5
首先想到道士的无知。你看,那么多珍贵的文物的遗失,不就是因为道士的无知吗?设想,如果道士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和对国家的意义,他一定会舍命保护它们。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画在他手下变为白墙,优雅的雕塑在他锤下化为乌有。恨,恨他的无知。
无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员们也很无知。由此联想到中国的文盲。中国的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试想,一个文化无法得到普及、到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强大得起来?怎么能与外界竞争?当然留不住价值连城的'经文和画卷!
又多读了几遍,就开始恨起政府了。的确,王道士的疏忽导致了直接的损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为落魄不已而无奈用文物换来少得可怜的银子时,政府哪儿去了?来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旧每天一百道菜,依旧年年挥金如土地祝寿;颐和园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个老女人依旧在惬意地腐败!
真是天子万年,百姓掏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呵!
有这么多闲钱享盛宴,祝大寿,修园林,区区一点运费都出不起?笑话!
清政府腐败得无药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堕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这次文物的流失当作惨痛的教训,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动力!
那王道士的圆寂塔,刺痛了爱国人的心。
读《道士塔》有感 篇6
今天在写关于敦煌文化的论文,看到了一些观点,觉得《道士塔》可能对于王道士的评价过于偏激了,余秋雨我是非常敬佩的,或许是出于当时研究文献的限制,或许是因为余先生当时还年轻,接触的文献还没有这么多,也许是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也许因为是一些或多或少的原因。
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道士塔》不失为佳作。但是作为选入中学课本的《道士塔》,它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当时中学生价值观在逐渐形成的时候,他作为一篇感性带有幽怨的散文,激起了许多热血人士的愤慨,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形象,这种观点深入人心,以至今天提到王道士,对于那些不愿去了解以及客观评价的人来说,异常愤慨。
我觉得我受不了这样的一致讨伐,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别人,是人心本乐意去阐释的东西。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跟那些热性的人以及倾向客观的人,觉得有价值的人分享另一种声音。对于那些觉得事不关己不想了解以及自诩成熟的人,你大可以当做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
现在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好多人乐意一味吸收一些东西,不去思考到底如何。我虽然不相信这是否全是真相,不过作为阐释思辨已经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