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知远网

2025-11-09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1

普天之下,谁是英雄?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三国演义》,但那时的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而感动。我为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动,我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感动,我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感动。可是那时只有感动,却忘记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说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那刘备孙权的一场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壮志烧成了灰,一点又一点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医华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杨修。这是一个英雄所能做的吗?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话,任用马谡为将。张飞性格暴躁,常常随意打骂士兵……他们都称不上英雄。可是他们为什么称不上英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对于《三国演义》,我最讨厌一个地方,那就是“尊刘贬曹”的倾向太多了。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偏袒刘备,也不会与曹操做对。不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罗贯中也许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们的口味吧!可是司马迁明知《史记》不合汉武帝胃口,又为何要继续写下去呢?说到这里,也许是罗贯中的错了,我觉得他不应该在《三国演义》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可是他加了,名将周瑜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这只是用来衬托诸葛孔明的智慧!多么荒唐!

当然,罗贯中能够把三百多场大小战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的排列在一起,令我十分佩服。而且,与《水浒》相比,《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更浓、更扣人心弦。

其实,英雄还是有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左中棠、临危不惧的邓世昌……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觉得在比过去更加强大的新中国,也会涌现许多真英雄!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何为英雄?词典中,英雄指才能过人,不怕困难,有超乎常人的坚定意志的人。英雄,或是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或是面对敌人镇定自若。英雄中,有统领千军万马的领袖,也有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士兵;有口诛笔伐直面敌人的文人,也有贡献己力勇敢坚定的匹夫……

倚青梅,傍东风。月光下彻,举杯独酌。酒入愁肠,千回百转,化作忧国泪。英雄,收尽眼底;天下,一览无余。青梅煮酒,为论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翻开尘封许久的《三国演义》,泛黄的书页道尽千古沧桑,老旧的封面氤氲古风残韵。《三国演义》是一部庞大的历史巨作,群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兄弟之间的肝胆相照,将士的铮铮铁骨,谋士的足智多谋,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然而,《三国演义》最精彩的莫过于作者对书中不同英雄形象的描写。英雄的经历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情怀却何其相似。

心怀天下者,为英雄也。诸葛亮出山前于茅庐中日修兵法,关心天下大势;刘备忧国忧民,曾立志一统国家江山。英雄胸怀大志,视国事为己任。“蛟龙得云雨,绝非池中物”,英雄亦是如此。若英雄得到机遇,势必力挽狂澜,翻云覆雨,救人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弹涂。

英雄,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关云长单刀赴会,明知此行是赴鸿门之宴,却无所畏惧,大有披荆斩棘之势。“平沙莽莽,绝域苍茫,仰天长啸归去来,金戈铁马空一场”,英雄气宇轩昂,龙骧虎步,不畏风雨,亦不惧骄阳。

英雄也有柔情。英雄的柔情,恰似一汪水,纯净而平淡。静水深流,肩头上的责任早已让英雄将柔情隐藏,变得不甚直白,十分含蓄。永远忘不了,曹操酒至半酣时赋的那一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永远忘不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不舍与无奈;永远忘不了,刘备与夫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永远忘不了,司马懿对儿子真挚的父爱……英雄,侠骨柔肠,英雄的感情,细腻而扣人心弦。

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曹操的足智多谋;无论是关羽的忠诚与勇气,还是刘备的仁义与虚心,这些英雄,都令我们无法忘却。

岁月,斑驳了英雄的青丝;岁月,吹皱了英雄的脸颊——一代英雄无可避免地老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金戈铁马历经时间的淘洗,当铮铮热血经过光阴的冲刷,英雄又是怎样的凄凉与感伤!于是,英雄铸剑为犁,步入梦中桃源,不留恋尘世的一片落红,归隐于恬淡之中。静观世事变迁,笑看春花秋月。

“白发渔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3

这个暑假,我又想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于是,又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温三国,的确,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三国演义》所讲的是东汉末年,王朝衰弱,各路英雄好汉崛起,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情况:西蜀刘备、东吴孙权、北魏曹操各具一方,争执不下,刘备为了振兴王朝、匡福汉室,与关羽、张飞等人一起夺天下,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我还是很敬佩刘关张这三兄弟。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这三国中草莽英雄的身上,表露无遗,刘关张三兄弟的性格而成就了他们的伟业,也导致了他们最后的死亡。

关羽他勇敢,武艺高强曾殊颜良,斩文丑,还温酒新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他重义气,不管曹操怎么笼络讨好,还是对刘备念念不忘。得知刘备在袁绍营内,他封金挂印,即奔刘备而去。但是他性格却很高傲,把天下英雄都视为草芥,孙权要把他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为夫妻,诸葛亮也很赞同,但关羽却说“虎女怎能嫁犬子。”激起了东吴人的愤怒,正因为他的高傲,使关羽大意被东吴夺了荆州,在麦城被紧追不舍的吕蒙一刀杀了。

张飞勇敢,在长坂坡一声吼叫吓得夏候杰将军跌下马死了,还镇住了十万大军;他重义气,桃园三结义,他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了刘备把兵买马,但他爱喝酒,酒后爱鞭打占战士,鞭打战士使他得罪了曹豹,一夜之间失了徐州。让他们在三日之内赶制五千套丧服去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二个士兵想,早晚都是死,不如杀了张飞,投奔东吴算了,结果张飞就这样被杀害了。

刘备很仁义,温和对待士兵,还求贤若渴,更重义气,他在陶谦三让徐州,后才暂领徐州,刘表托付荆州却死活不授,他更是三顾茅庐,诚垦邀请诸葛亮出山,但他因义气仁义也害了他。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不顾诸葛亮的邓阻,大军进犯东吴,却因爱士兵,太阳太毒,安营扎寨了树林中,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之后因病而亡。

性格与习惯造就了你的成败。用在我自己身上,也一点不差,比如我的“机警”,在读文言文时与六年级的古诗文一起背,触类旁通,很快就超过了同学;读奥数时,我专注听讲,弄懂为止,我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读英语时我每次第一个完成任务,特别积极。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也许正因为我成绩不错,所以一直很高傲,由于不努力,对认真写字不重视,这次语文才考了91.5元,所以,让我深知绝对要不得大意失荆州的鲁莽!我应该要培养自己一个好性格、好习惯。要始终谦虚,要认真练字,不马虎。

刘关张的性格习惯造就了他们的伟业,也是性格习惯葬送了自己,每个人都要保持自己的好习惯,努力改掉坏习惯,使自己更优秀,我也一样。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4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艺术形象虽然不像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那样丰富鲜明,但其关键时刻准确的战略判断能力,以及平时忠厚可爱的作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借周瑜之口,鲁肃一出场就给了读者慷慨豪迈的形象:他赠送了自家一半,三千斛的粮食,资助了周瑜军队。在孙策死后,周瑜推荐他加入孙权的阵营,他向孙权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趁北方袁绍、曹操等混战,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把整个长江天险掌握在手中,并且借此进取天下的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的战略,它奠定了吴国的立国基础。日后吴国的发展,无疑是遵循了鲁肃提出的战略,这是周瑜也不曾做到的。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戏份,是在刘备新败,曹操兵临江北时的一系列表现。可以说,没有鲁肃的极力撮合,孙、刘联盟的建立也不会那样顺利。他首先亲赴夏口,找到刘备,带诸葛亮来到江东;然后在周瑜未归,文臣多数主降,孙权也犹豫动摇时,说出了著名的那番话——别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就你不行。我投降曹操,曹操让我回到乡里,至少可以捞个太守干干。你要投降曹操,想要到哪儿去呢?由此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在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产生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时,他居间调停,并且对诸葛亮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令其完成了“草船借箭”这样的经典战斗。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孙刘联盟中东吴一方的“鸽派”,鲁肃为维护孙刘联盟也花费了很多心力。他深知双方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曹魏,因此不惜劝孙权借出荆州来为刘备提供抗曹和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在他担任大都督的时候,也对荆州守将关羽态度友好,甚至在“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回中表现得有些窝囊。在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是“鹰派”,最终东吴袭取荆州,刘备兴兵复仇并遭遇了猇亭之战的失利,再也无力进取中原;而东吴则实现了鲁肃提出了据有长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最初设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鲁肃是一名文臣,然而他的军事能力也不可小觑。诸葛亮曾经引用的江东童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证明鲁肃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防守能力上足以和周瑜的水战能力媲美,而当时的东吴水师无疑是诸雄中的翘楚。在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一方面说明孙权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及江东诸将对他军事能力的认可。尽管《三国演义》对他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他的确是一位忠厚长者和出色的战略家。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5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谜语。一提到诸葛亮,他那胆识过人、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的形象便浮此刻人们的眼前:使用“空城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骗过了司马懿;乘着浓浓雾气“草船借箭”,骗过了曹操……他永远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

可当我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句“先帝知臣谨慎”时,不由激动地叫出了声:“诸葛亮谨慎?胡说!他都看错了人——马谡,派他守住街亭,结果马谡失守,落荒而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妈妈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先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带着疑惑翻开了第三十九回:刘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准备让自我的儿子继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明,他说:“你去问我的军师诸葛亮吧!”刘琦就去问诸葛亮,诸葛亮听着不正面回答,还故意岔开话题。之后,刘琦告诉诸葛亮:“我有一本绝版好书,先生要不要看?”诸葛亮也是喜欢学问的人,就答应了,跟他到了楼上。等诸葛亮一上楼,刘琦立马抽掉梯子,转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诸葛亮见逃不了了,便说:“疏不间亲,我也没办法呀!”刘琦道:“如今仅有您能够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没人。”诸葛亮这才给他讲了历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刘琦就听懂了。看到这,我心中不由暗暗赞叹,诸葛亮是等没有人的情景下才跟刘琦讲的,并且不是直接说,只是借了些历史典故暗示刘琦。结果刘琦请兵外调,既掌握了兵权,又守了边疆,还和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之后的“赤壁之战”,刘琦外调的一万多人马给了刘备很大的力量支持。诸葛亮谨言慎行,是非冲突面前没有挺身而出,却能全身而退,还获益颇丰,这正是谨慎的好处啊!

我小时候就没能做到“谨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们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杆子上,脑门上鼓起了一个大包。晨晨妈妈一出现,我就抢着说:“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见阿姨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当着我们的面,晨晨被***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从此,晨晨很少和我说话,再也不跟我玩了。妈妈告诫我说,再真实的事,也要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对适宜的人、以适宜的方式表达,否则只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智慧的长子。”穿越不一样的时空,跨越不一样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致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6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出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歌词。三国,以一段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代英雄人物为统一天下而争霸的故事。

谈到三国,不得不提的人物要数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了。他们都是在乱世之中被逼出的英雄,有着过人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写照。他多疑且凶残,先是怀疑吕伯奢对自己图谋不轨,再是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给杀害,无不体现了曹操这一奸雄的心机之重,下手之狠辣。但尽管如此,曹操也被后人称做枭雄。他也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气概,正是战起之时,曹操发兵宛城,规定将士不论职位高低,经过麦田时,凡有踩踏着一律斩首不赦免。

而当自己的马匹受惊踩进了麦田时,他也严格要求执法官给自己定罪,只是由于当时规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不能受罚,他只好以青丝代斩首以示三军。曹操因此深得部下憧憬和景仰,原为其献身效力的人也更多,为最后魏国的成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创下了基础。

刘备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三顾茅庐中,他如此礼贤下士,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刘备也是胸有大志,有远大抱负之人,但武功平平,只能谋不可战。只是有关羽张飞这两名大将辅佐,又深得赵子龙的信任和帮助,再加上他自身的深谋远虑,对将士也疼爱有加,在三国中的地位才居高不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刘备仁厚,注重人心的性格,刘备这一生几乎都是“流浪”过着的,他没有安定的根据地,可是势力毫不输给曹操,他那一帮兄弟都是为他而死,特别是诸葛亮,对他更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由此可见,一个人用不着拥有高强的武艺,只要宅心仁厚,待人真诚,照样可以深得人心,打出一片天地来,就如刘备,稳坐蜀王的位置占据了三国的其中一国之地;他高尚的品质还被世人所流传和赞美。

被称作智多星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曾向刘表、袁绍等人表明心志,但没能为他们所用。于是他只好在茅庐中安心等待明主,终于等来了刘备,。正是他不急不躁的性格,让他得以施展抱负,功垂千秋,流芳百世。诸葛亮的忠心是最让人敬佩,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刘备,为刘备出生入死。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事迹无不是他料事如神、才智过人的体现。他为刘备打下江山后,又辅佐刘婵治理蜀国,稳定人心后又率兵南征,稳定南部的四个地方郡。他在刘备去世后不断南征北战,只为巩固蜀国的统治,而他自己的身体终于扛不住,在五丈原逝去了。

他是难得一见的忠臣,一生几乎不打败仗,在那个时代,男神非他莫属,才智双全忠心耿耿,多好的词用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真切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人民生活的艰苦,是时势造就了当时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力量和人们渴望安定,为安定统一而战的激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