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

知远网

2025-11-09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课改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课改心得体会 篇1

3月8日,我们赴阳城一中参加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会”。聆听了实小、二小、三小三位教师执教的《郑和远航》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原先听说导学案的时候,我觉得犹如镜里看花、水中望月,觉得遥不可及,难以实现。通过今天的观摩,令我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受益匪浅。

一、目标引领明确方向。

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像耕地时牵牛的人一样,牢牢地拉紧缰绳,生怕牛儿跑了,使自己的教学偏离轨道。今天的课堂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在导入新课伊始,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或者课件出示目标,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学生们明确了目标后,有抓手,有方向,学习起来目的明确,目标清楚。导学案尤如一盏前照灯,引导学生自己看清前方的路。

二、自主学习培养习惯。

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对子互学,组内群学,每个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能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进行圈点勾画式的学习,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得以落实,还培养了良好的助人习惯和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展示挖掘潜能。

“展示”部分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改变了过去教师的“单口相声”教学法,转变成师生“三句半”的教学法,由教师主体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令我们惊讶,原来我们的学生潜能是如此巨大,是我们小看了自己的学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放权,让学生参与教学。

四、人人参与提高效率。

学生的“展示”“评价”“挑战”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节目,尊重与被尊重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进取,心灵得以满足。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何愁学生不学呢?

今天的观摩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将新课改的理念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课改心得体会 篇2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透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带给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样学而不是老师怎样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潜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好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用心性很高。

课改心得体会 篇3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又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

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

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我认真学习了《北郭乡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感触颇深,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实现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通过“对话”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这就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做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

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的交往场所。以前的我,权威意识膨胀,主宰者课堂的话语权,导致学生的话语很少,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失衡。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到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课堂改革的基础。

二、把握两个“学会”。

1、学会理解和引导。

理解,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学生思考,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的沟通,教师的倾听才能实现。当然,如果个别学生提出不够积极向上的观点时,教师必须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的.个性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会宽容和等待

对于学生的多种思维和方法,不要急于做出评价与判断,要允许他们自主的选择、自我体验、自由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适时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不断发现、不断提升。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尊重,既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又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但学生说话疙疙瘩瘩、结结巴巴时,但学生说错话,想重新开始时,请教师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把话说完。这不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是一种专注、期待和信任,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学习,加上教师的努力,全乡的教育改革一定会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课改心得体会 篇5

一年半的课改,我认为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

这学期我教三年级的时候,举行了学校公开课,上了一节《好伙伴》。这一堂课赢得了许多老师的赞叹。我让学生认真完成前置作业,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小组之间还进行了朗读比赛。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和朗读把这堂课推向高潮。我与学生默契十足,搭配得很好。让我和听课的老师都感受到了课改的力量!

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同学们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同学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虽然课改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如:把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观念的转变;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更开放,向学生社会生活的更大时空开放;更有效,多一点探究、创新体验,多一些小组互助协作。给学生多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多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向前走。

课改带给我们新一种学习方式,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更有力量!

课改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12月12日至19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xx学校和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进行学习。经过紧张地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更具体、明晰———那就是要坚定地走课改之路,向课堂要效益。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对于新课程改革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反思和建议。

通过学习,我的感触是:走进洋思课堂,我眼前豁然一亮,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长时间来,我们新田的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重复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是定势,殊不知一场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今洋思中学的课改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新田的课改起步已经迟了,要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

瑞华实验学校是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课改走进了死胡同,不得不回归原点。作为一个经历了全过程的参与者,我在反思。我粗浅认为在实际的课改中必须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一是方向问题。我这里所说的方向问题,不是指要不要课改的问题?也不是指学那种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而是特指课改要由上而下的问题。领导(校长)坚定的决心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自上而下的形式容易形成合力,便于课改工作的展开,也能及时纠正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延伸出另外第二个问题,就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校长)要是课改的专家或是行家,是学校课改的总设计师。学校的行政人员应率先学习培训,掌握课改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流程。课改不只是学校教科室的事,是整个学校领导团队的事,这个团队是表率,是改革的风向标,要做到人人都能为教师解惑。学校领导团队就课改形成合力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不能是校长愿做,分管领导态度模糊),不可操之过急。依次类推,当有一批课改骨干后,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课改燎原之势。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瑞华是走了弯路的:在2010年推行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当时95%的教师不明白这些概念,我们也没有经过学习培训(当时我们的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太少了),课改的白丁一个,硬着头皮往前走。我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尝试,学岳阳许市模式,搬许市模式,结果走入了困境,走不下去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有一个专家坐镇及时指导,自身若电能充沛,也许课改之路会走得稳妥些。当然,我们也有一批年轻教师接受了新理念。

二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是难题。有的教师教学已形成定势,改变困难大。而课改需要一大批喷薄激情的教师,点燃、燃烧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推进教师的二次创业,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适当给教师松绑,给学校的探索开绿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践行者,教师观念不改,必将影响执行力。我个人认为课改之初,对于不愿参加课改的教师,人员编制松的学校,能引导改变的则引导,不能引导改变的则变换工作岗位。课改,一个班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打乱课程教学结构,扰乱军心。从另外的角度说,课改实验班级的教师一定的搭配好。当然,对思想暂时转不过弯的教师的学习要求不能放松。

三是需要教育局的支援。课改涉及到一些硬件设施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另外,课改最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当我们学校遇到课改难题时或走入困境时,希望能得到局里课改团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下面我想提点建议。进行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问题会暴露在各个层面,需要及时解决。就课改,我想能不能由县教研室、基教股牵头、领导,成立一个课改团队。这个团队的教师可从全县教师中选拔,各会考科目(九科)选2-3名教师,由教研室、基教股负责培训(这部分教师暂时由教研室、基教股管理,适当的提高待遇)。等局里确定教学模式后(我个人认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适合于我们的教学),县里的课改团队分步骤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观摩(视频)边集体备课边试教,各学科教师轮流试教,同学科教师听课,然后进行总结完善。第二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继续集体备课和试教,准备过关课,上过关课,由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定,培养出我县第一批课改骨干。第三阶段(两周时间)局领导带领课改团队送课下乡。兵分2-3路,同时下乡送课,并为当地教师作一次学科课改培训。第四阶段是课改团队成员回归本校指导课改,并按局里的分工跟踪、汇报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

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工作千头万绪,作为我所处位置而言,就是坚决执行,加强个人学习,抓实学校教师的培训,带领教师走好课改之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