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者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者读后感 篇1
每天下班回宿舍,闲来无事都会捧着一本《读者》细细品味。
每次,当我买回一本《读者》,我都会认真看“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很重要的,《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
深夜,静静的躺在床上,手捧着一本《读者》,当我读完几篇故事时,心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其中有一则寓言给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这样的: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
当我看完这一篇故事后,我陷入沉思,想想,一只小小的蚂蚁的体积与我们一个人来相比是一个多大的天壤之别啊!但现在的我们与蚂蚁也有一种天壤之别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只小小的蚂蚁途径了7次失败都还不放弃,而现在的我们呢?也许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了以及整个人生,也许你会笑我说,一只蚂蚁怎能和一个人相提并论呢?但是的确是这样的,就比如一些感情失败的人!他有可能会因为人生中的这一次挫折而放弃了整个人生,也许会天天呆在家里上网啊,玩碍…跟甚者连自己的生命都要放弃,一点也不想想家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啊!
我觉得这种事没什么不可能的,因为我坚信挫折能锻炼一个人的心,也能就此毁了一个人,也许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想远离挫折,甚至逃避挫折,当是人人心理都应该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蚂蚁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不要轻易被挫折而打败,即使命运将自己避进死角,只要心中有盏不灭的灯,生活就会展开新的出路和生机。
读者读后感 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指导和伴随每个人一生成长指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媒体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出校门后,逐步沉湎于网络及各种名目的信息中,而忽视了对书籍中知识的再学习,不可否认,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的传播更能使人开拓视野,掌握各种机遇,但是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讲,任何一种产物都代替不了一种东西—— 就是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印证了从古至今书籍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一个人不是完成学业后便远离了书籍,而是应该把书作为终身不离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由于妻子是小学教师,教的课程又是语文,因此对涉及文学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书架床头摆放的许多都是文学杂志,例如《读者》、《黄河文学》、《芙蓉》等,特别是《读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读者》一书,着实引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这本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版面包括文苑、人生、生活、文明、悦读、点滴及互动、艺术等版面。有普通人记述的小小说,有名家的评论,有真实的历史记述,有现实生活的有感而发等等。同时辅以散文、诗歌及摄影等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全方位的作品。不同版面向人们展示不同的`视野及相同的认识。大到对皇帝及总统的评述,小到街面、邻里间及电梯里发生的市井小事,折射出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多面,同时又用不同的手法弘扬了主旋律,激发了正能量。从20xx 年——20xx 年中,我每期必读,获益颇丰,以小见大,从一些小事知道许多大的道理,掌握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正如20xx 年第一期卷首语所说“我们身处急剧变化的世界,在时代匆匆的脚步中,心灵空间不觉要被压缩分配给纷呈的选择,怀疑和评判占据了更多的舆论空间,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觉便随之疏离,快速革新的技术为阅读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体验。《读者》也顺应潮流,利用媒体新技术为杂志汇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家园中,《读者》更愿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以上的表达深刻反映了《读者》编辑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及对广大读者寄予的希望。衷心希望更多的书友能腾出时间来认识《读者》,熟悉《读者》,从而喜欢《读者》。
读者读后感 篇3
在《读者》20xx-24期刊物第51页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篇名是《赏识》。字数不多仅469个字,故事也没有跌岩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内容是这样的:
韩国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险箱遭窃,与窃贼展开殊死搏斗的,竟是一名清洁工。
作为公司最没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为安全措施的人,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愿意拿生命去冒险,于是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为其他大公司羡慕和猜测的谜。
在给清洁工举办的庆功宴上,当然有人要问他动机何在,他回答说:“总经理每次走过我身边的时候,总会说‘你的地扫得真干净。’”
答案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是就这“俘获”人心的一句话,有多少日理万机、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说、不屑去说?惯常的思维是:我付给你钱,你是公司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就该好好打扫卫生,这是你的本职。我该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该做到的,从交易和管理的逻辑角度来讲,这无懈可击,可是,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人相许易,以心相许难,难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课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需要和应于珍视的东西。
由此我提炼出了如下关键词:人情、赏识、珍视。
我对赏识感触颇深。记得去年东方红学校取经回来,应校领导的安排,为部分中层和语文教师做一“问题导学模式”的讲座。面对新领导、教研员、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解读一个模式,心里的忐忑可想而知。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中途的互动环节-----解答郭校长的提问还是着实让我心有余悸,没想到的是郭校长总是微笑着边听边频频点头,我渐渐放松起来。如果说说此次的讲座还算成功,那要归功于郭校长频频传递出的赏识的信息激励了我。至今清楚的记得郭校长总结的第一句话:“小南坑小学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莫高的评价,真诚的赏识,我知道我离“龙、虎”这些佼佼者甚远,但我有了目标:要做小南坑小学最好的老师,无愧于校长的期望。年过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师能升腾起如此的愿景,真的源于一股巨大的力量-------赏识。其实得到郭校长赏识的岂止我一个,小南坑小学的许多教师也都在郭校长的赏识中发生着悄然变化……
赏识是“俘获”人心的一把利剑,好好地利用这把利剑,赏识的看待你的下属、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身边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扫的干净。不要吝惜赞美和微笑,带着真诚和尊重,你会发现,回馈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读者读后感 篇4
每当闲着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读者》中,我读了毕淑敏《钱的极点》上面说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我们很快就会离开它,人们在新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需要皈依精神,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在没有金钱之前,人类就有了精神求索,也许有一天人们会不在追求金钱,但是,人类的精神将永存。
《你的需要其实很简单》虚怀谦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需要的真的很少很少,自由的阅读、思考、写作,把文明的繁琐尽数剥去,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着他的梦想走去,并且努力照着他想象中的方式过活,便能达成他的目标,他的内心和周围会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更不受限制的法则,或者旧的法则会增益开阔,使他置身于生命的更高的秩序里。他的生活愈简单化,宇宙的定律就变得愈,孤独不再是孤独,困境不再是困境,柔弱不再是柔弱。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自由之身的一种拖累与妨碍,预保自由之身,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远离物质诱惑,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欲壑难平,把欲望转移到精神性的`东西上去,静静看一会书。
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读者读后感 篇5
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可可西里》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十几年来,这部当年的惊世之作始终影响着陆川的人生和创作。近日,在央视《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陆川再度提起那段可可西里的往事,并朗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又一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在之后的采访中,除了《可可西里》,陆川还聊了不少有关《朗读者》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问题。他透露原本董卿找他来是做幕后工作,之前为了逃避朗读还耍了不少赖。而谈及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陆川则直言自己一直没把电影当做一个职业,因此总想尝试不同的事。
其实在一开始,陆川是作为节目导演候选人被董卿挑中的,不过因为还有两部新电影在筹备,转行做综艺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但在《朗读者》筹备的前期,陆川也参与了一部分策划工作。尽管相识多年,但这次的合作还是让陆川对董卿有了全新的看法,“我觉得董卿特别能团结人,她找了很多优秀的‘大脑’一块开会,我也参与了两次,感触很深。如果没有董卿,这节目可能做不到这么好,她本人的气质和对朗读的尊重就是这个项目的DNA。”
而作为一个常年躲在监视器后的导演,陆川并不擅长待在镜头前面,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见光死”的人。这次在《朗读者》中,虽然陆川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在镜头前尝试朗读,引发了不错的反响,但据陆川透露,他自己平时从来不朗读,为了逃避这次的朗读处女秀,他还曾对董卿耍过很多赖。
在董卿的坚持下,陆川最终还是登上了舞台。如今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陆川自己也深受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为董卿感动。我是看着她怎么一步步把这个事儿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坚持很不容易。”
每一个创作者都拥有超乎常人的情感,而创作就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在节目中,董卿爆料陆川是个容易流泪的.人,这与大众平时对陆川的印象大相径庭。
从《枪火》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许多作品都透着股冷峻的男人味,人物也总是沉默压抑着。在与董卿的对谈中陆川自曝为了让影片更冷峻,还剪掉了一大段煽情段落,“因为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听起来特别酷。
然而在采访中,陆川却承认了自己泪点低的事实,他说:“我确实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看各种电影我都会哭。”因为怕被人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陆川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去年,因为一部名叫《生门》的纪录片,陆川在飞机上感动到不能自己,结果被空姐多看了几眼,让他颇为尴尬。不过好在这种感性的一面也只在看电影时出现。
读者读后感 篇6
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
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