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
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
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
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
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
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古人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欧阳修非常善于积少成多。他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来读、背。他只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把这十部书读熟、背熟了。欧阳修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我体会到了古人欧阳修学习的好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积少成多的方法的。
记得我六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体育课老师辛老师让我们练习跳绳,我不会跳,所以只能跳完一个停顿一下,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跳了一堂课。回家后,总觉得这样跳方法好像不对。因此我又开始默默地跟着妈妈练习。一开始,我怎么练都跳不好,但经过妈妈的几次师范以后,我似乎发现了技巧。首先跳绳的时候要有好的姿势:自己给自己摇绳的时候不是手臂摆动,而是手腕摆动。再一个就是要有协调性,也就是手和脚的配合度。这就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了。就是这样,我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一天一天的'积累,今天连跳两个,明天连跳三个,积少成多,坚持了10天左右,终于掌握的技巧,也能够连着跳了。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在我最前面帮我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十个!”妈妈爸爸高兴地说道。
“耶——!我成功了!我能连着跳十个了!”我惊讶地说道。
体育课考完试后,辛老师公布成绩:孟园五十一个、李明昊四十九个、宋妍霏四十六个......王梓懿四十二个。下课了,大家都在草坪上休息,我坐在草坪上,想: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让我跳绳的成绩从断断续续的一个变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十二个。
其实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本领。从小到大,我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学习和感悟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起到作用。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对三字经最早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父亲的口头禅人之初,性本善上。那会少读私塾的父亲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上学,在学校里学习过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感觉很枯燥。虽然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浅薄见识的制约下,很难体会到古文学习的深远意义和其中乐趣。
我读三字经时,是在为人母亲自觉父母学习是硬道理为教儿子知书明理才跑到书店看到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三字经。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时,才禁不住为中国古代的`语言而赞叹
《三字经》确实是一本千古奇书。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和经典传说故事,广泛生动又言简意核。
三字经"开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关键在于父母和老师怎么引导。昔孟母,择邻处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曾经看过一个博友的文章春来草自青。他说春是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成绩;春,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酿造的宽松、温馨、和谐、宜人的心理环境。自古就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环境。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孩子生下来父母给不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他本来是善的性也就迁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见闻。写出了要孝敬父母。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学习,从尊敬身边的朋友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欢迎。知某数,识某文写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们应该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可谓字字珠玑,蕴义深刻,早读早获益!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天天教我们唱读,读起来真的是琅琅上口。自从学校下发三字经那天起,我都在认真的读,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经不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后人继续传承的。
《三字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短短的36个子字,概括了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搬了三次家,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孟子逃课,被孟母用断机杼的方法来教育他。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很重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天生调皮,活泼,好动,往往会犯下一些小错误,这时家长们就会打骂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和父母在心灵上产生沟通阻碍,孩子就会不想学习,厌学、怕学、慢慢的放弃自己。所以作为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如此。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优越,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认为是老师,学校的事,家长们都忙着去娱乐。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不能体罚他的孩子,只要稍有体罚,动不动就对学校、老师兴师问罪。
不管怎样,我们只能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改进。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要创新教法,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麻烦的精神,我觉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为人师表,为人父母,应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才会增加一些说服力,只有这样,才会向真正的教育目标靠拢,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听我爷爷说,我的太爷爷的那个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爷爷那个年代还没有我,所以他们不能教我读书认字,可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我也可以做像他们那样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读很多书。
这天我翻开一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前我都是在电视上听到过,今天我也读了这本书,很有用,里面有很多为人的道理,还有历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让梨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要我们好好读书的话,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学习,这样以后才有出息,爸爸还说:“玉不琢,不成器”、这也是《三字经》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高兴,我在里面学到太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动画片的书更有好处,我要好好的读这本书,等以后我会了也要跟爸爸一样教教我弟弟读《三字经》这本好书,让他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爷爷说以前这本书是教学生的。大家都很喜欢《三字经》,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我还要继续努力看这本书,要读会,因为里面有好多字我还不认识呢。也有很多话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妈妈告诉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读会这本书,就不会占有爸爸妈妈的时间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了。
平时我们做家长的工作忙,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这回通过这样的'一个跟孩子一起读书的机会,我们也感受了很多,也对做家长的教育子女有一些感悟。
这次我们家的汪欣褀要我教她读《三字经》,其实在教她的过程中也在教育咱们做家长的,《三字经》里讲到五代“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我们做父母的哪个有不是这样的想法呢?人家五个孩子尚且教育成才,更何况我们两个呢?这是我们做家长思考的问题,在日后教育小孩这个问题上是否要好好的反思了。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是一个共同学习和互相交心的机会,也可以获取孩子们成长的信息,最后感谢老师们给我们这次机会。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作文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