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1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就,以此开篇吧。
读完《我与地坛》,查了一些有关史铁生先生的资料,更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命运待他如此这般,他曾想过一了百了,但是,他没有。“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推荐过这本。
前阵突然心血来潮,将其加进书架,是因为读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于此,读了整本书。
摘录了书中很多真切感人的句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他对“墙”的描写,从而引发了他对生活、生命的一些思考。
倒是让我想起我经历过的“墙”。
据我妈讲述,她送我去幼儿园,我只连着哭过两回,比起一些小朋友,我算是哭得少的。等她第三回送去,我只是低着头不说话,但不再哭了。
她还几次偷偷扒在铁栅栏边上,朝班门口瞧我,但我一次也没有回过头看她,每次都是乖乖地牵着另一个老师的手就进班了。
长大,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墙”,日后,也将还会有许多。但愿今后再遇无可避免的“墙”之时,能想起史铁生先生的乐观,平和,勇敢,坚强。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所以,不必急于求成。”
“想来生活无非是痛苦和美丽。”
实在无解,倒不如将那些细碎,全都单独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2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读《我与地坛》感触甚深。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3
读过《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坚持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有过失落,有过暴躁,可还是有充实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观,亲情一系列比较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都显示在史铁生的笔下。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现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轮椅,心中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对于一个心灵受伤的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可还是有人经常对父亲发脾气,可是,现在想想,史铁生遭受的困难和打击,我想,我们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好好珍惜现在那拥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来后悔。
史铁生的痛苦,在他的母亲身上是加倍的,但母亲一直理解儿子,尊重儿子,面对着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双腿的儿子,内心是如何的痛苦,为了孩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和"恐惧",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为母亲的人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爱,无私的行动。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母亲可以多夸她两句,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小小的安慰,这个机会都没有了,这位为他承受了那么多痛苦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
史铁生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追求绝对的公平的,永远的利益和无忧无虑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属于热和一个人的。没有无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间最真情,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便是母爱,在史铁生的笔下,热情的赞扬着伟大的母爱。在我们生活中母亲也是如此,在点点滴滴中都有母亲的身影,我们的母亲也在为我们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关心她一点,她也会累,也会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以,趁着还没有完全失去孝顺妈妈的时间里,多关心她一点,我们不能太自私,只想这自己,从而忽略了身边的最爱。
时间过得很快,把握现在,给自己的妈妈一份真正属于她的爱,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求回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也只能用感恩让他们得到快乐和安慰。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4
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说来惭愧,我们当时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怎么用心看这篇文章,没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在后来重读这一篇文章,文字很朴实,很平淡,简洁,但却深深打动了我。
在我看到史铁生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散散心,母亲目送他出门,随后又偷偷的跟着他,他发现了母亲却还是假装没看到时,我被打动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母亲其实很害怕他会想不开轻生,同时又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害怕,只是用沉默的方式关爱着儿子;而史铁生的内心是痛苦的,他难以接受双腿残废的事实,那时候的他没有感受到他的母亲因他而承受着更大的痛苦与折磨。
据史铁生回忆,当母亲送他出门的时候,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说这挺好。”许多年后他才渐渐明白,母亲的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他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母亲猝然去世后,他才有余暇设想。
《我与地坛》在书写他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没有热烈、哭嚎、哀励、宣泄等所有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只是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自己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
在人生的得与失面前,我们的父母总是显得比我们更紧张或是更喜悦,我们所表露出的痛苦远不及我们加给父母的痛苦程度之深。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5
最近在于老师、同学们一起研读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笔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颇深。于是闲暇之余便翻开了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封面上的几个大字仿佛闪着光芒,地坛,那园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个双腿截瘫的青年日复一日的独自来到这园子里寻找情景。在幽静的小道上,在圆墙下的一溜阴凉下,在老柏树的枝叶下,夹杂着苦涩的车轮印,弥补着那颗失魂落魄的心与情。史铁生先生曾说自己与地坛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让一个布满沧桑岁月的颓院与一个心灵将要绝望的人相遇了,这事儿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细回想也的确如此。
地坛中布满了苦涩的车辙,也同样布满了母亲的脚印。是啊,多么自嘲又让人心碎的结果。儿子与母亲之间交流的代沟毕竟是太常见了,可如果这代沟出现在一个身陷残废的青年身上时,“残”“废”这两个沉重又绝望的字眼将会怎样把这沟壑压向万丈深渊,这点我不曾设想,也不敢设想。命运的逆袭改变了这个美好的家庭的生活,就好像你面对这一条“生”的光明大道,却被一只手无情地摄向了“死”的黑暗中,截瘫的痛苦撕扯着这对母子的心……为了治好病,史铁生先生的母亲下了很大的心思,史铁生的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散文中也提到过母亲为他四处奔走寻医的情景,希望多大,失望多大,没有人可以理解母亲的痛苦。而史铁生先生大概是将这痛苦交织着复杂的心情付诸于文字,在字里行间之中诉说着一个伟人的沉郁与纠结吧。这痛苦是曾经的自暴自弃,是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时曾对母亲的那份决意的倔强和羞涩。地坛中,那寻觅多少次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又有多少次那个倔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少年郎亲身目睹了他母亲憔悴的背影。直到命运再次在不幸的伤口上撒盐时,史铁生懂了,可他悔之已晚矣。我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这样摧残一个身陷残疾的人,这难道是为了苦其心志,方能成大才吗?如果真是那样,我想,换做我,我倒是希望做一个平凡的人,而史铁生先生可能也同样会是如此。既然这样,那句“上帝见母亲太苦,就招她回去”也就不再显得苍白无力,自欺欺人了……
地坛依旧是那样会安静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男的开朗活泼,女的漂亮淳朴,他们每日在地坛中欢笑着。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却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变得让人心碎。多年后,男孩保护着女孩不受欺负,但他们的坚强在上帝那儿就如同浮云一般,我想无言是面对残酷现实最好的结果了。也许史铁生先生说得对:“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但上帝是对的,为什么呢?没有人能把这世界想明白;史铁生先生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如果没有愚钝,机智有何光荣?没有丑恶,漂亮怎能维系自己的命运?没有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变得腻烦和乏味?”我想,上帝为了大部分人,终究会牺牲一部分不行的人们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难来衬托,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铁生先生这样的人正是为了世界的美好来承担苦难的人。这样想来,我难以为健全人启齿,我们难以理解这世间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更别说真正意义上的谈及了。我想,史铁生先生注定是开启救赎之路的金钥匙之一吧。
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启;而死的到来,也同样是生的延续。人无法左右死亡,这也是史铁生先生经常思考的问题——来到这世上,人为什么而活?写作
吗?不,写作只是为了活着,是对生命的寄托,至少他是这样想的。地坛依旧如此,春夏秋冬,五味杂尘,今生虽死,来世犹生!地坛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类因他而骄傲。
————以此为那在天的英灵送去我崇高的敬意……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篇6
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岁,本是最狂妄的年龄,却忽的残废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得他变得暴戾,抑郁。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地坛,地坛成为了作者的倾诉对象,成为了一个能给史铁生心灵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铁生爱上了这里,爱了整整十五年,他静静的坐在这里,发呆,看书或思考。书中史铁生有一段对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现了小虫的生命力之顽强。史铁生的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像。也许,这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吧!
史铁生在这里终日思考着生与死,他说:“一个是要不要***?第二格是为什么活?”那时的他暴躁,厌生,曾无数次的要***,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他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难道它不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机遇吗?法布尔说过:“让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人都是懦夫,蠢货,傻瓜。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之渊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
在史铁生从黑暗中逃出来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也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史铁生还写到,这园中不单单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更可以看出母亲在史铁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史铁生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母亲。”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母爱不分大小,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母亲对我们的爱都是加倍存在的,我们应在珍惜母爱,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不要像作者那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