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1-05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2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小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3、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记录,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等。

教学过程:

一、猜音导课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听:

(2)课件出示:流水声、小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等

(3)生猜声音。

2、导课板书:我们每天都在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面鼓、一把钢尺和一个橡皮筋(课件出示)。现在他们发出声音了吗?一会儿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想办法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完成任务的同学就以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①谈话:下面那个小组愿意上台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的?

②学生演示,教师引导---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

鼓——————————敲击、拍打

钢尺—————————拨动

橡皮筋————————拨动

4、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①提出问题: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疑问:鼓、钢尺、橡皮筋这些发声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②进行假设:哪位同学能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声音是由物体运动、摩擦等产生的,也可能会说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提出疑问,产生认知冲突

是这样吗?教师演示:我这样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吗?刚才这些物体也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都运动了的,它们发出声音了吗?生答:没有。

(二)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

(过渡):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观察这三样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比一比,谁发现了科学的奥秘!

1、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在小组内再一次使鼓、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并认真观察它们在发声时的现象和不发声时的现象,然后填好记录单。

②实验时每种物体选用一种发声方法:鼓统一选用敲击的方法;钢尺选用把它压在桌上,再去拨动在桌外的部分;橡皮筋选用把它拉紧再拨动的方法。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出示记录表)

①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伟大发现?

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一下吗?归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在科学上我们用“振动”这个词来描述。(板书:振动)那钢尺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发声时有什么想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吗?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不发声时有什么想象?

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不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学生边说师边板书)

②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三)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钢尺、橡皮筋、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那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设疑: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看看音叉在振动吗?谁能帮老师,想想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音叉在发声时是否会振动呢?

2、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实验。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4、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用手摸击打过的音叉手会有什么感觉?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有什么现象?水面变化说明了什么?(板书:音叉———振动)

6、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谈话: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②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播放视频)

6、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与课前的猜测和假设一样吗?怎样解答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猜一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

2、我是小法官(判断题)

①物体没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 )

②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③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 ()

④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 ()

3、走近声音的资料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通过实验,发现了这么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关于声音其实还有很多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资料库吧!(课件播放视频)

四、课堂小结

1、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在科学课中只要大家动手实验并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就一定能发现许多的科学奥秘。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去观察各种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课件出示)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3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 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3、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4、实验四:扬声器发出声实验: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以续写小诗的方法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青蛙呱呱……

请同学续写。

(四)拓展活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1、3、4、5、6。

(2)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

(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 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3、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4、实验四:扬声器发出声实验: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以续写小诗的方法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青蛙呱呱……

请同学续写。

(四)拓展活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1、3、4、5、6。

(2)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1、3、4、5、6。

(2)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小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3、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记录,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等。

教学过程:

一、猜音导课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听:

(2)课件出示:流水声、小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等

(3)生猜声音。

2、导课板书:我们每天都在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面鼓、一把钢尺和一个橡皮筋(课件出示)。现在他们发出声音了吗?一会儿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想办法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完成任务的同学就以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①谈话:下面那个小组愿意上台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的?

②学生演示,教师引导---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

鼓——————————敲击、拍打

钢尺—————————拨动

橡皮筋————————拨动

4、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①提出问题: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疑问:鼓、钢尺、橡皮筋这些发声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②进行假设:哪位同学能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声音是由物体运动、摩擦等产生的,也可能会说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提出疑问,产生认知冲突

是这样吗?教师演示:我这样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吗?刚才这些物体也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都运动了的,它们发出声音了吗?生答:没有。

(二)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

(过渡):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观察这三样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比一比,谁发现了科学的奥秘!

1、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在小组内再一次使鼓、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并认真观察它们在发声时的现象和不发声时的现象,然后填好记录单。

②实验时每种物体选用一种发声方法:鼓统一选用敲击的方法;钢尺选用把它压在桌上,再去拨动在桌外的部分;橡皮筋选用把它拉紧再拨动的方法。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出示记录表)

①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伟大发现?

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一下吗?归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在科学上我们用“振动”这个词来描述。(板书:振动)那钢尺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发声时有什么想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吗?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不发声时有什么想象?

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不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学生边说师边板书)

②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三)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钢尺、橡皮筋、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那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设疑: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看看音叉在振动吗?谁能帮老师,想想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音叉在发声时是否会振动呢?

2、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实验。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4、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用手摸击打过的音叉手会有什么感觉?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有什么现象?水面变化说明了什么?(板书:音叉———振动)

6、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谈话: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②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播放视频)

6、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与课前的猜测和假设一样吗?怎样解答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猜一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

2、我是小法官(判断题)

①物体没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 )

②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③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 ()

④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 ()

3、走近声音的资料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通过实验,发现了这么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关于声音其实还有很多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资料库吧!(课件播放视频)

四、课堂小结

1、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在科学课中只要大家动手实验并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就一定能发现许多的科学奥秘。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去观察各种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课件出示)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6

、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

(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xxx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xxx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0

、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

(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xxx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xxx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1

一、设计思想

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章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

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

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

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

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

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

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

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

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

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二】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6页,第三段。播放视频,展示声波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整理笔记。

学生活动:完成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整理笔记。

评价策略:把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找1——2名学生代表对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抓重点、会整理、擅长总结的习惯。

模块三:了解声速、回声

教师活动1:讲解: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会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一段时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叫声速。教师呈现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2—3条规律,教师随时准备评价和补充。

学生活动1:针对数据分析一分钟,再交流一分钟。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见和结论。

评价策略:学生得出规律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也鼓励生生互评。

预期成果:通过讨论,学生明白(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温度有关。

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小明面对山崖喊话,2秒后听到回声。小明距离山崖多远?

学生活动2:分析题意,正确解答。并总结通过回声计算距离的方法。

预期成果:学生明白根据回声计算距离问题需要总路程除以二。并且,计算中学生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和自学中学会声速的知识。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有效的例题讲解,对学生规范做题是很好的示范。)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得不明白之处。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他学生来解答,不完善之处教师点拨。

没有疑惑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养成及时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

(四)课堂反馈:

1.(A)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体的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A)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3.(A)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4.(B)一名同学对着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0.6秒听到回声。则这口枯井多深?(环境气温15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状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吃好。)

八、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声音的传播:介质

四、声速:声音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

回声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学习《声现象》就应该让各种生动、美妙的声音充满课堂。可以让学生吹拉弹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多种方式并存,就为课堂构建了和谐的背景。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体验声带的振动来感知声音的产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声音产生于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了解声波等概念;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师生构建规范的做题步骤来理解回声问题。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时,我的评价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过师评、生评等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式评价以及课堂检测式评价,让学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长的进度和速度。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 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3、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4、实验四:扬声器发出声实验: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以续写小诗的方法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青蛙呱呱……

请同学续写。

(四)拓展活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