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余光中《乡愁》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1
读完此书后,对熊先生的一些有关人生和社会的哲思深有同感。特摘录如下分享:
1、万里长江如果按区域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三个文化形态:第一个是巴蜀文化,第二个是荆楚文化,第三个是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展现的是诡异和瑰丽,荆楚文化展现的是辽阔和大气,而吴越文化展现的则是秀美和精细。这三种文化风格不同,各有特色。将其对应于人才来表达,就是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
2、中国古代的政坛,从来不以道德论英雄,只以成败论英雄,这就是权谋文化的影响。权谋文化的第一个危害是言而无信,没有一种制度可言,没有一种健康的感情可言。权谋文化的第二个危害是人才荒废。权谋文化的第三个危害是让政治演变成黑暗的斗兽场。
3、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生活禅的修习,净慧老和尚总结归纳出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4、关于治国能力,帝王系列的人物表现出的是一条一直向下的曲线,而宰相系列的人物则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的水平线上。比之皇帝,宰相这一阶层的人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崇尚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宰相们与其说是为国服务,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使他不可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他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王顾左右而言他”;他既是帝师,又是奴仆;为虎作伥,弃道德如敝屣,但若稍有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
5、任何一场改革,实际上是将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调整,让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更加合理。清流就是坐而论道,你让他具体去干任何一件事,他办不成,但说起来头头是道。循吏是什么人呢?就是小平同志说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他可能在有些问题上,首先不做道德上的判断,而是想着该怎么做成。君子与小人,是人与虫子的关系。虫子总想逮住机会咬你一口,让你晚上睡不着觉,你要避免被虫子咬,这就是你的智慧。虫子怎么能咬到你,这是它的智慧。当所有的智慧都在一起较量的`时候,这就是人类,这也就是官场。
6、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让我们能明显看出政统与道统的背离。他们虽然是宪政国家,尊重和保护自由、民主这些普世的价值,但他们更看重国家的利益与财富的掠夺。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能够得到他们的保护,但作为一个仿效他们建立新生政权的领袖却被他们拒绝的原因。
7、中产阶级的文化特点第一是心存敬畏,他们对列祖列宗存有敬畏之心。我们对历史上任何一段灿烂的文化,首要的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吸取智慧的营养。在发现它不足的过程中,你批判它但不是为了毁灭它,而是为了把它培植得更好。中产阶级第二个特点是有宽容心,他永远不会以激烈的方式,对待社会上的多元发展,他不会轻易否定别人价值观的取向。有些事情他可以不去做,但他会容忍和欣赏。第三个特点是爱心,这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也爱自己的民族和这一片土地。当所有的爱凝聚起来的时候,它就成为推动我们民族向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动力。
8、如果有一天,马克思主义没有了,孔孟也没有了,它们合成了一种新的东西,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么我们文化的改造就完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养我们一代人,是养我们千秋万代的人。
9、什么叫住?住在某一个地方叫住,住在某一个价值判断里也叫住,住在某一个理想上也叫住。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2
幽幽,何时归。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兰,数不尽的惋惜。极目远眺,数不尽的哀伤。
安能故地重游呢?离你太远了,故乡!又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感叹呢?
小时候,我们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母亲清脆的歌声,甜甜的入睡,时时刻刻感受着母爱,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我们悄悄地成长。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了缤纷的童年,独自在外闯荡。也许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余光中,还有他那流传最广、最为宛然动人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年少离家的他,时刻怀念着故乡,想念着母亲,那种积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这种思念,只有等到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年龄,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泻出来。《乡愁》可以窥见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对母亲,他心中好像总是觉得亏欠什么,是亏欠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乡愁,思念母亲。
成年了,结了婚,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与妻子的聚少离多,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也是这种淡淡的哀愁,体现出了他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乡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斓若星河的泪水。或许,他面对他母亲的那方矮矮的坟墓时,只有低头,因为,他亏欠了她太多。乡愁,思念离去的母亲。
而今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虽然这一切都是历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着台湾能与大陆统一。因为,他觉得,台湾就像大陆的孩子,分离了太久,想要回归母亲的怀抱了,不要像他一样,知道珍惜的时候,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了,等到母亲主动拒绝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却已无处寻觅。乡愁,思念祖国。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可为什么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他已经错过了太多,与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所以他会不停地回顾从前,自己对自己不停地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戚戚,白首离。
凄凄,愁几许?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3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4
当初上学时因为离家近,所以也没有多大的感触,直到毕业工作多年之后才终于有了切身的体会。
自从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和家人的聚少离多已变成了常态,自从当初下定决心投身铁路事业开始,就意味着与家人的团聚往后会少之又少,工作与家庭的不能兼顾这已变成大多铁路职工的伤,每年的国庆节及春节这两个相对来说时间相对长一点的假期便成了与家人团聚的为数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长,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驰神往归心似箭,归程却总是恋恋不舍。
以前,乡愁是每天的放学钟声,我在教室里,母亲在家里。当我从小学到中学的这段时间里每天就盼望着,放学的钟声一响,每个孩子都急切的往家里赶,因为在家里母亲已将可口的饭菜做好等着放学后的我们来吃,然后“某某某,***妈喊你回家吃饭”便是我那时的回忆。
后来我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很少了,那时候真的感觉自己不再被家里管着了,变得浑浑噩噩,与家里的联系也变得日渐稀少了起来,整天要么沉迷于网络,要么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废了学业,同时对家人的关怀也很少了,直到临近期末才匆忙去复习功课,出来的成绩也可想而知并不怎么样。这个时候即可以说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说我是颓废的,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规划。当然对于团聚这个词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后来,乡愁是长长的铁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回家的机会变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离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纸面上的数字,现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距离,每次回家的路程艰辛自不必说,父亲已经50多了却还在工地上打工,而母亲则一个人在家务农,每次给父母的电话基本都是一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唯一盼望的就是什么时候假期的时间能长一点,这样对于我们离家远的职工能回家一趟。
现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去年,春节回家,记得母亲的身体不好,一直在挂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转,然后就没怎么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亲在家里包的饺子,然后守岁,还和父亲半夜到庙里去祈福。之后就是从初一到初五的到亲戚家拜年,我和父亲每次回到家,母亲就为我们端出早已准备好的`饭菜,然后和我们拉家常。那些天虽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后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车,父亲和母亲都来送我,但没想到那却是母亲最后为我送行。
之后母亲被诊断出肺癌晚期,虽然我们全家都想着尽一切努力挽救母亲的生命,但是由于发现的太晚,已经无法控制了,最终于2个多月后撒手人寰。对于母亲的突然离世,我很愧疚,以至于每每想起总是潸然泪下,觉得自己以前疏于父母的感受,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而且还不够成熟,总是让他们担心。这也成为我现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亲,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样去旅游的原因,因为我对于母亲的遗憾不能再在父亲身上重演。
小时候不识乡愁,长大后待得识乡愁,已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离家的孩子心中的总是少不了牵挂,往往是思念到深处眼泪止不住的流。我曾经问过父亲是否愿意跟在我身边到我这边来生活,他说舍不得咱家的那几亩地,其实我知道,他是舍不得那生养他的土地,并且那也是他和母亲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护我们的归宿。对于父亲的决定我虽然理解,也感到心疼。从我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乡愁已经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时刻提醒着我——常回家看看。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5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成语聊以慰藉:聊:姑且;慰藉:安慰自己。姑且用来自我安慰。如:鲁迅《“呐喊”自序》:“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读余光中《乡愁》有感 篇6
“离乡的游子,也会常常想起自己的故土”。月光所照,皆是故土,双脚所踏,皆是生活。离开家的五天,我也常常想起我的家人。
我的母亲是个很“稳”的人。第一个是体重稳。不知怎的,听说她生下我就开始变胖了,第一次听还以为是我的原因,其实啊,是她自己吃的是越来越多,所以才变胖的.。第二个是做事稳,她是个做事情不慌不忙的人,我们越是催她做菜,她越是不着急,到了最后,只用几分钟就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有一种爱,发自肺腑而止于喉舌,不动声色,却深沉有力,那就是我对我母亲的爱。
我的父亲是个“超人”。我小时候喜欢玩具,每次都要求父亲买,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从他手里拿的买玩具的钱,是父亲用汗水辛苦换来的,而他答应我却是如此快速——“买”。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饱含了他对儿子的疼爱。我的父亲是个平平凡凡的人,他给不了我什么,却什么都给了我。他喜欢喝冷饮,于是我现在每次回家都会提前备好,就等他一起回来喝。大爱无言,致爱无声,感谢父亲为我遮风挡雨,我也会用我的方式来回报。我爱你,我的“超人”父亲。
我的两位姐姐则是家庭的“捣蛋”小能手。每个周末她们都变成了“科学家”,客厅就像是她们的实验室,各种不同样式的美食被她们制造出来。而我就像实验室里干苦力的,为她们跑东跑西。偶尔不满的时候,她们还会给我一个理由——“就当是减肥咯……”。然而我的“减肥”效果好像也没有很突出,反而我越来越胖了,快乐也由此而发。我时常因为我有两个姐姐而感到自豪,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浮夸的点缀,只要回家,就是幸福。
我的家,是我心底最美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一家子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我们姐弟仨的幸福成长。门口的水田,蜿蜒的水沟,嬉闹的游鱼都陪伴着我的童年,如今鱼儿长大了,我也长大了。一份思乡情,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是呀,家给了我们可以放荡不羁的安全感,只有家,才是我们身后最坚实的避风港,最放不下和牵挂的地方。
在校五天,也想家五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