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1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大发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32集电视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湾村按照要求,于2022年7月18日,组织本村党代表、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干部、群众集中观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画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干事创业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一心为民,百折不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勇于担当、不怕困难,黄大发‘当代愚公’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员干部不断前进,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凉湾村建设。”党代表姚旋观看后说道。“基层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越来越大,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黄大发老支书面临的客观条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内心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作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主动承担责任的支撑,也是我往后学习与工作的导向标!”支部书记刘先伟观看后说道。
二是生动展现不怕苦不怕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的精神信念。“黄大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水源地与草王坝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难面前黄大发没有放弃,这生动展现了黄大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作为群众,我们也坚信党组织坚信支部书记能带着我们致富增收!”群众侯文忠观看后说道。“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新时代,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壮举。作为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党员干部钟玲观看后说道。
三是启发我们战天斗地,促进乡村振兴,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扬贵州精神。“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作为村干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做艰苦奋斗的楷模,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为村民群众谋幸福!”村干部徐能说道。“用生命凿渠,以党性引水。黄大发凭着一根筋、一股倔劲、力排众议,带领乡亲们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在学懂弄通做实、履行好驻村工作职责上下功夫,只有与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系群众,解决村民急愁难盼之事,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让驻村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张莉说道。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2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凭借用心的制作、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和传神的人物塑造赢得全网关注,备受观众好评,其中黄大发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实感人,引人入胜。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要从《高山清渠》“一生只为修一渠”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断、舍、离”的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担当作为。
“断”心浮气躁,常怀敬畏之心
老支书黄大发36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最终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坝村贫穷落后的“标签”,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后他紧锣密鼓张罗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想方设法为村民脱贫致富找出路,始终秉持“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榜样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发扬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硬作风,克服简单的事情不想干、复杂的事情不能干、艰难的事情不敢干的懒散思想,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时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态、好思维、好方法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舍”麻痹大意,绷紧纪律之弦
黄大发总是把修渠的水泥当作“宝贝”,每次卸完货都要亲自打扫,车厢里洒落一丁点儿“残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扫入库。家里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样,老伴想舀一碗补灶台,反被一顿严厉呵斥“这是公家的,坚决不允许”。老支书一心为公,从不掺杂半点私心杂念,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广大基层干部要舍弃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时刻紧绷纪律之弦,守好纪律“高压线”,时刻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不忘初心、奋毅前行。
“离”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深知水对于草王坝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引水”,靠着这股劲一干便是一辈子。在“刷屏走红”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时刻惦记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草王坝有着独特的感激之情。广大基层干部不能有高人一等、优人一级的优越感,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盼,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作出成绩后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怀着感激之情,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做好基层工作。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3
作为一个遵义人,黄老的事迹我一直是知道的,而今,以贵州省“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16日已经上映。黄老的感人事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感触颇深。
这部剧改编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报告文学《山神》,主人公原型是集多种殊荣于一身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拥有“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称号,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更被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被誉为“当代愚公”。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他带领群众历经长达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和铁锤,全靠人工苦力,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村子“穷根”的命运,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
“我认识他是5年前的事。那时他已82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站在我面前,让我看到山一般的坚毅,从此再没改变过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位乡亲对黄大发的描述。
真的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黄大发他们,面对30多里长且绵亘蜿蜒的石渠,是如何保证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畅,一直流到草王坝?但正是由于黄老前辈不甘心、不信命,和大山较劲的这份毅力,最终,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为山村引来清渠并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黄大发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带领全村人种水稻、坡改梯、盖学校、拉电线、修公路,用岁月和汗水带领村民们朝着幸福之村大步前进,不断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剧中提到过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诚然,老天是不会辜负每一个正在努力奋斗的人,当你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你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即使在最后你没有得到你期待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任何一件事都有舍有得,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做好当下,每天前进一小步;正所谓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有一天会滴水穿石。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如果一直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不怕山高岩石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修公路,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幸福感越来越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是一部弘扬真善美、散发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党员们认真观看、学习的影视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当代愚公”黄大发学习,学习他的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激励鼓舞了我,作为一名公路人,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兢兢业业,发扬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起“畅安舒美”的使命;坚定信念、敢闯敢拼,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4
“愚公移山得延续,大发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我们贵州遵义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台播出。该剧讲述了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用时36年,经历时代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上开凿一条长达9400米,地跨3个村子的水渠,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终引领草王坝村民致富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黄老支书一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是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干部要有“瞄准目标,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决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坝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还亲,没水又缺田”足以形容当时村子的困境,剧中台词“宁把闺女推山崖,不让嫁到草王坝”更是体现了草王坝村因缺水问题,但大部分村民们或不想“挪窝”,或者“挪不了窝”,于是穷就一直延续着的困境。青年黄大发多次进入大山实地勘察,发现在距离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叫螺丝河的水域,于是谋生修渠梦想,打算用双手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坝饮水之困。黄大发敢想敢干,勤汇报,找政策,筹资金,历时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挠的韧性造就清渠功业,解决了村里百姓生活和耕种缺水的困难。
青年干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这是当上村干部后的黄大发为王坝村民的承诺,为修渠大计多方奔走,千方百计找出路。为解决村民不愿修渠思想问题,通过干苦力活,做采石工筹集“电影费”让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电影,主动学习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水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放弃优先考虑自己怀孕妻子的营养补充,利用乡里对自己抓特务的奖励为村里老人买药等细节,体现黄大发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后,黄大发继续千方百计村里的发展谋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电建学校,风雨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未改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青年干部要有“多谋善断、处事不惊”的魄力。一道万米水渠,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黄大发修渠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54岁高龄进水利班进修学修渠技术,向乡里争取帮扶资金,面对村民质疑发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为了水渠,我愿意拿命来换”的有力承诺。以及在剧中因修渠工具迟迟不能到位、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举措做法,体现了黄大发活到老学到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决策判断能力,多谋善断、处事不惊,主动积极处理村里难题矛盾,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践行党员干部“有事我先来”的责任担当,高山清渠就是大发精神最好的见证,大发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延续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学习榜样。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5
草王坝村是贵州遵义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常年缺水的小村落,村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人绝壁凿天渠是《高山清渠》电影所凸显的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服务人民的内在品质。作为一名遵义人,一名身着藏蓝的人民警察,站在家乡这片热土上,感触尤深。
2017年工作后,去过草王坝村,方知36年的岁月追梦跋涉,完成一条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长七千二百米,支渠长两千二百米的水渠,为山村引来清渠有多不易……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深感到我所向往和积极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是那么金光闪耀,我也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干好戒毒工作、发展戒毒事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共产党人黄大发用其一生勇于担当、坚强不息地奋斗践行着当年入党时许下的诺言,“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更让我感触,面对集违法者、受害者、病人三重身份的戒毒人员,对她们的管理教育更需要用心、用情、用功,通过戒毒医疗、教育矫治、康复训练、心理矫治、诊断评估,帮助她们更好地回归社会。黄大发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是遵义儿女“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本色,是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播下的红色种子的延续。
全片数次让我热泪盈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戒毒事业献身的决心和信念,今后无论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何种困难,我都将以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砥砺前行。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将发扬好“黄大发”精神,带头干、躬身干、往实处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看《高山清渠》的心得体会 篇6
近日,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让“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再现于荧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
黄大发的扮演者李键,把黄大发一心为乡亲的细节演绎得准确到位。让我再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让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农民成就他的“伟大壮举”,我思索着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源头。
人的成功有两大方面,一是为自己的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另外一种是为大众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显然,黄大发属后者。我们常说“穷则思变”或“逆境与苦难”能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及铸就其坚韧。黄大发少年苦难,幼年丧父母,这是一个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贫瘠,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难。或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在开渠过程中,曾遭遇种种阻挠甚至技术上的难题等,黄大发为此发誓:“渠不通,毋宁死。”从黑发人到白发人,一生为渠,矢志不渝。黄大发凿渠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但令我最震撼的有两处,一是由于水渠经过一段垂直上百米高的绝壁,须悬空凿渠,那是命垂一线的高危作业,且不说作业,人站在临近的高处往下看都会心惊胆寒。起初是黄大发亲自悬空而凿,后来上了年纪,叫自己的儿子上,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村里这么多人为何不叫,却要叫我呢?”黄大发沉重的回答:“如果别人遭遇不测,我赔不起啊,你是我的儿子,我不用赔呀。”这是何等之境界!另一个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他为了凑钱开渠,把家中所有值点钱的东西,甚至连自己棺材都卖掉。
黄大发精神的动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党员或者是村支书一职?我想,或许是,或许又不完全是,一个人或一个党员偶尔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好事做下去。
不管做人还是做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必定是个好人。做官的前提首先是做个好人,一个好人的做人标准品质往往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或者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人”,做出表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然,黄大发是其中的杰出典范。
黄大发坚韧顽强的另一个原因,似乎源于他因幼年痛失双亲靠吃“百家饭”成人,对乡亲报以感恩。但是,世间报恩的方式有多种,为何要付出如此艰辛?想必是他深刻体会到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他灵魂深处里流淌的就是“大善”的血液,我想,即便他不是党员,不是村支书,也同样有“大爱之举”。当然,黄大发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一个党员的使命烙印心间,似乎与他骨子里的“大爱”一拍即合。
《高山清渠》全面展现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以及他那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学习黄大发,要以饱满的热情付诸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工作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无愧我心,无愧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