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1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近亲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这便是永恒,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
“时间,是永恒
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
…………
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
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
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
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2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时那个遥远的下午。”——题记
我始终记得这个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记忆深刻。这本书开篇就将我带入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未来和过去之中。这三个画面,庞然纷扰,眼花缭乱。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的形式创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现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独》通过革命家总部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来的辛酸、荣辱、爱憎、祸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的继承人被蚂蚁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亲终于破释了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内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绑在树上,最后的人会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是布恩地亚的家族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村庄刮走了,从此无影无踪。
像第七代人循环反复的名字一样,循环出现了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温暖——说明这个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了情感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参与革命以及反复做手工活、深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将这些力量集中到一块儿。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仿佛房子只是一个家,一个载体,从不是一个给予人心灵安慰的温暖的港湾。当然,除去贯穿灵魂的乌拉苏拉,所有人都不值得爱或者被爱。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掩埋自己的私欲和空虚,以致自己活在执拗和孤独之中。
这个不可实现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其中,被隔离在现代与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怒与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独特生命力对生命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拉丁美洲寻找那迷失的温暖和精神家园。如同我们现在,高楼林立,思想多元,但却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独,越来越感到我们那一颗心灵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独的不是无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与漠然。
生命不曾离开,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使我们成长道路的失败,最后如你的影子一样,时不时出来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或许是为了告诉我们珍惜眼前,体验人生,督促我们:成功要清醒,失败要努力。
抬头仰望天空吧,审视自己,认知社会;拥抱他人,向阳而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3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何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玛兰妲;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丝 ;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有人说,那个家族中,每个人都深刻得令人难以想象。孤独其实也分种类:有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般理性的孤独;有如乌尔苏拉般人性的孤独;当然,也有如何塞·阿尔卡蒂奥般的孤独。最后的那场飓风,终于将整个村庄一起带走了,同时带走的,是不会再重演的那个家族百年的孤独。
文为时作,作者安排这个结局,自然也是希望这个家族的孤独不要再重演。同时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那段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后事之师。人们啊,切莫像那个村庄的人那样,患上失忆啊。遗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现实生活,如果你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弄得很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样,到头来主人公都无法摆脱宿命,可是他们挣扎过了,奋斗过了,就够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改变什么,每个人都注定孤独,可是我们试图去改变,有此足矣。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4
曾采访过基础部的刘畅老师,他说,“经典,就是在历经一百年后,仍然有人去品读,去体会的东西。”每个人心中的经典标准各不一样,某本书在他看来,无比珍贵,但可能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无论标准如何定义,喜爱经典,便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品质体现。
“他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这句话出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给了我心理上的冲击,这座试图摆脱孤独带来的恐惧而又愈加孤独可怕的.城市,在每一个人物上,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著作时,难以接受的人物关系和完全不熟悉的历史并没有让我感到厌倦,反而愈发地吸引我。或是这本书中蕴藏的某种孤独之感,当我静静地翻看时,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无法摆脱孤独,只是在某个过程中,愈加地陷入深深的孤独的无奈感中。随着这部小说发展的情节,我渐渐地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孤独的由来,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人与外界的联系,都值得去反思。就像里面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正是这种让人窒息得比死还难受的孤独与寂寞之感,让人想要不顾一切地解脱却解脱不了,唤起的不正是我们这些时常独自一人舔弄孤独的人吗?在该作品中,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却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漫长的几代人中,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这个家族似乎没有弱点,但也不过只是经历了短短的百余年,有关他们的记忆,很快也就无影无踪了。
“遭受百年孤独的大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百年孤独》以这句话作为结束语,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团结国家的渴望。第一次读完这部小说,理解肯定是浅层的,若没有来回读过几遍,其中的蕴含难以接受,正是这个原因,这部小说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孤独的气息也在读者身上蔓延开来。在感受这种深深的孤独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也许处于那个时候的拉丁美洲的公民,就是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死去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孤独随时出现,那我们能怎么办呢?何不附和它笑几声。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办法去抵抗孤独,但请记得,“它在我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生活总缺不了孤独,这并不意味着在你开心的时候无所担忧,在你伤心的时候无所感动。孤独并不是可怕残酷的敌人,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虽然是难以理解并接受的作品,但这不正是经典所在吗?只有我们反复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够真正学到里面的东西。阅读经典,需要我们很大的耐心,并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时间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阅读之中都有另一番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5
你走过命里的花开,趟过眼泪逆流成的河,穿过无知的人群,越过无言的沙漠。你期待终会有人等待在你一切等待的终点,陪你感慨浪掷了多少时光才找到共享孤独的天堂。
然而,当你风尘仆仆的寂寞灵魂,投身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战斗拼命抵御孤独来袭,没能学会温暖却学会习惯。胜利未来你早已开始明白命运的死结,停顿在时间的 断裂点。你将永远停在原地,或者说,像是不停旋转着的车轮,只有无意义的挣扎重复磨损。为时代的前进之路,撒下自己冰冷窒息的孤独鲜血。时代一路狂奔,一 路遗忘,拖着你们疲惫的心灵行走在这无声的无情世界。
你就是声势浩大,形容坚毅的布恩迪亚家族,你拥有一身孤勇却注定是消失在书页最遥远的注脚,随着时光的尘土飞扬,你的追逐、梦想、爱、和希望,都冻结在那百年孤独之中。像一个未完的惊叹号,浓墨重彩的生命长征被难以抗衡的命运抹去了最后的圆满。
你精致如游戏,又原始而粗糙。从你费尽心力的营建开始,目的就是走向一场注定无望的灭亡,在理性的孤独、被爱的无望、不被理解的热血、耗尽心力的自我的追赶中,被遗忘。
合上百年孤独,我的胸膛不断震荡着来自那个神秘魔幻的世界的哀叹。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那个世界仿佛是充斥着霉味,生长着无畏的勇气,有着棱角分明 的粗犷线条,被时间空间遗忘的存在。而看似荒诞的剧情,娓娓道来的却是19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美的社会发展——停滞,而孤独。那是一 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循环往复。封闭、落后、贫困、保守、孤独…它拥有最真实的百年沧桑——就像故事中的马孔多一样。
而我也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看到了布恩迪亚整个家族孤独地,执着着留下悲伤的痕迹。时代的背景显得他们的挣扎那样荒唐,他们被时代抛弃被命运捉弄,却仍旧 坦然活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从不妥协。他们用力追寻没有方向的方向,最终相继噬咬孤独死在自己最绚烂的时刻,活在梦中,留在过去。他们孤独的鲁莽激起我无畏 的勇气,也激起我对这个充满阳光的香气,理性的思考的真实世界的热爱。马尔克斯精致淡然的叙述给人的震撼力是无穷的,当我终于念完最后一行,那盘桓在全宇 宙上空的回响,让我在“天地间我此前从未察觉过的喧嚣”里,走向了感动沉睡的街巷。“那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而那段 历史不会再重来,那样的孤独不会再有,灰白却有力的叙述没有继续,而我仿佛从这最后一句中,看到喜悦光明的未来,延展在自己的面前。
——已经结束的就让他过去,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既不必承受那样难以承受之重,就不要用悲伤的眼睛盯着昨天了。我相信,我们终会找到爱和温暖,陪我们,共享孤独的天堂。
——无边的灰白之后,那是绚烂的希冀,沸反盈天。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6
初次遇见《百年孤独》是在高中时期,但由于学业繁忙,只读了个大概。再次遇见是在中文书库帮读者找这本书,我再次拾起这本书,去回忆,去遇见那些感动了我,温暖了许久的老朋友。
初次阅读,会因为书中的人名而崩溃,因为里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个家族会用一个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关系,要不会出现混乱。
孤独,是一个让人感觉凄凉,寂寞的词汇。但是书中的孤独,是每一个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们在自己世界里守护的执著。在这个家族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雷迪亚和一群朋友创造了一个新城—马孔多,在这里,他整天探究科学和布鲁塞人带来的新奇发明不顾生活,而他的妻子乌拉尔拉是一个坚毅,有活力的人,她开了一个糖果铺子,为维持家庭开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持。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次子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都与庇拉尔。特尔内拉有过情爱,她为他们生下了儿子,一个叫阿尔卡蒂奥,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何塞,在马孔多,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上为自由发声,四处征战,成为了上校,并在多地与情妇生下17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后都死于暗杀。在上校出去征战,阿尔卡蒂奥掌握了马孔多的政权,实行他的统治,他与一个女孩相爱,在他死的时候女孩生下了双胞胎一个叫阿尔卡蒂奥第二,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第二这个家族有个奇怪的现象,名字叫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气质。之后这个家族又经历了新生和死亡,在经历了七代以后,在一个预言中结束了这个经受了百年孤独的家族。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相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这段话让我感触良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陪伴我们最久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让自己在每一段时光里,都能发光,都能满足自己的内心对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的每一天能够都不一样,我们不是一辈子都活成一天的样子,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去记住值得记住的日子。
在当下,可能有人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有人追求声名利禄,而我们要学会找寻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怎么去实现。在大学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游戏,有人醉心学习,有人深陷恋爱,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用寂寞来偿还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
可能你会在初读的时候会因为人物关系的复杂,和人物过多而烦恼,但是要坚持读下去。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自由,爱情,亲情而发声,并且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有一遍收获。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百年孤独》,可能你会在里面寻找到影响你一生的理念。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篇7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顶礼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N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联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之后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之后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情绪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能够按照自己明白潜质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联,才能够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