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0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假期里,读完了《傅雷家书》,令我受益匪浅。从傅雷的出发点来看,他当初写信给儿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些家信会被后人出版,且能被亿万人争相传阅,成为瑰丽。

作为父亲,他的每篇书信都写得那么专注,倾出所有的备至关怀,没有过于矫揉造作的词语,也没有耐心尽失的敷衍,有的只是深沉的父爱,睿智的观点,广博的学识以及勤勉做人的决心。

从傅雷先生简简单单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一位家长,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及责任感,当然在他朴实的信中,这些并没有具体的表述,是需要靠自己去总结,去挖掘的,这些深深隐藏着的精髓,也成为了我许多财富中的一笔。

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爱孩子!受我父母的影响,我时时抱着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信念,抱着微笑与感谢的`心态,积极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战,给自己定一个台阶,让自己在爬楼梯的状态下不断地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我都会感受到无比的满足,因为我在前进。

在《傅雷家书》的激励下,我会前进的更加从容,它可以当之无愧的说是中国文学中和教育中的经典之作,而畅读这经典之作,更已成为提高修养,享受觉悟、顿悟、彻悟的一种必然的介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独到的教育方式,让傅聪在求学之路上顺风顺水。

傅雷在五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信中提到:“一个又一个的筋头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我之上。”傅雷认为傅聪应该直面困难与挫折,才会有所成就,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会明白痛苦的真意,这是傅雷自己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

“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傅雷在看见儿子的成就过后,没有盲目欣喜,而是勉励傅聪,让傅聪懂得了成功不是随便捡来的,要学会谦虚,不断上进,傅雷用朋友的语气勉励傅聪,教育方式实属高明。

傅雷十分重视傅聪的学习,曾在信中提到:“别怕我责备!”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傅聪,想要上进,就要学会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勇气接受他人的批评。傅雷的教育思想不仅在于如何成功,更注重着如何进步。

傅雷教育的独到,更体现在他教导儿子傅聪分配时间上。傅雷告诉傅聪,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包括假期,甚至不惜让傅聪放弃每年回国一次看望家人的机会,继续在学校研学,傅雷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无私的。

傅雷身为出色的父亲,他的教子之道是严苛的,是公正的,是无私的,是令人敬佩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是由傅家的185封家书组成,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大部分是傅雷暨夫人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的信。傅雷用自己的方式教育除了两位人才,一位钢琴家,而另一位,则是远近闻名的英语老师。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而傅雷夫妇的这种爱,体现在着字里行间中。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的成功的父亲,在他对儿子的信中,多数体现的是他叫儿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先会做人,再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这体现的是他这个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初闻《傅雷家书》其名是在老师的必读书目之中,所以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拿起这么一本书。仔细阅读之后,我才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比如艺术修养,人生道理和餐桌礼仪。

傅雷教授儿子在餐桌上礼仪的片段令我印象最深。“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这段话是傅雷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礼节方面多加注意。傅雷从生活细节上教育其子,可见对其子的爱与殷殷期望。傅雷在国外生活,傅雷教授其西方的餐桌礼仪,反映了傅雷对傅聪无微不至的关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对我餐桌礼仪的教育。她时常说:“跟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能随意入座,而是让年龄大的或者是主座的'人先入座,待他们入座我们再入座。而且碗筷要轻放用碗筷或杯子时要记得轻拿轻放,不要发出很大的撞击声,不能打扰别人用餐。还有吃东西是不要发出声音,小口小口地吃,不要塞得满嘴都是,觉得有油渍或汤渍时要及时擦掉,不要被人看到不卫生的一面。”这是母亲时常提醒的,也是我一直铭记的。

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是对社交礼仪的了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孩子们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餐桌礼仪,他们需要父母的教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父母的不断提醒以及不断强调所养成的一个好习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很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

好在儿子傅聪成功了,成为音乐家。但是父亲的负罪感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功而有所减轻,相反因为年龄的增

长而有所加重。终于在一次通信中,他和儿子提起这个问题,使他稍微感到轻松的是,儿子原谅了父亲。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但是傅雷留给他自己和我一个问题:假如可重新来一回,父亲还会用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剥夺儿子普通的童趣而强迫他学习钢琴吗?

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