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种坚固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信仰。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残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行空。他对写作的执着热爱和信仰战胜了肉体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尽管如此,史铁生还是离开了我们。精神性自我再强大,还是无法不让病魔毁坏他的血肉之躯。坚不可摧的.精神缝隙下永远流淌着一个智者无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笔》带给世人的将是永远的感动和神圣的的金色光辉。他为我们开拓了精神领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将鼓励我们前行,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过年无聊,翻翻旧书找找事,一本带着薄薄灰尘的病隙碎笔掉了出来。
我不喜欢闲着,我喜欢忙碌的生活,人一闲下来,难免会胡思乱想,多愁善感,变得悲观起来,我不认为这是好事。但是作者因为身体原因却不得不“闲着”,不过还好,他从胡思乱想中走了出来,变得不再胡思乱想,他从客观上辩证的看待一些争论性的观点,然后引入自己的观点,令他所写的文字拥有他的思想。我喜欢他的文字。
灵魂在人死后到底还有没有?人对神灵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生活中的苦难到底给了我们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谈论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其实我有一大爱好——发呆。在发呆的时候我会放空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到什么是什么,至于文章中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其实我都想到过,但是却从没有想到那么深。
人不论是看待灵魂的有无还是对待神灵的态度,都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功利。相信灵魂存在的人会认为现在所吃的亏是来世要补偿的,但是却从不安抚自己说是还前世的债,好像确信自己前世是好人,现在吃苦是为来世享福做准备的。其实这样也好,为了来世享福,现在吃苦,这样社会就和谐了,因为总还有一部分人是要现在享福的。其实对于福祸,我没什么太深的概念,我没有遇到过太大的福事或太大的祸事,我的生活挺安详,挺平静,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我不向生活祈求什么,因为我认为我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就算是没有,我也不求,因为什么都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施予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不信佛,不信教,不去烧香拜佛做礼拜,我所信奉的只有自己的良心,做事平心而论,不愧对自己的良心,足矣。至于神灵,总有许多人是相信有,然后有很多人相信没有,接着就此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谁也不能证实或者证伪,所以就一直争论到现在,而且我相信将会争论到很遥远的将来。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是相信有神灵的,但是他不祈求什么,甚至还为自己以前偶尔的一次祈求而羞愧,他不认为神灵欠他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大的财富——希望,这是谁都夺不走的,虽然它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或者健康,但是它却能让你活着,坚强的活着。活着的人都应该感恩,因为“活着”是一个人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为神秘,最令人憧憬的莫过于爱情了。爱情究竟是什么?“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这是作者的观点,我看的很明白,虽然不一定能做好……可是与此同时,这世上该有多少痴男怨女看不透这道理,还有多少人是在玩弄这高尚的感情,我很疑惑,很迷茫……爱情是多大的缘分,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不珍惜,不爱护?可惜,爱情来得不挑人,不是你在乎、珍惜就来找你的。
人生阅历实在有限,所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了,再深的实在想不到了。所以文章到此为止了,至于思想,就继续蔓延下去吧。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梦想,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而理想,则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摘自百度百科)。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梦想”显得太过飘渺,虚幻。“理想”虽然也是一种想象,但是她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所以说“理想”实际一些。但理想这个词放在史铁生前辈身上,不免会显得有些牵强,这里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只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理想”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残忍,“梦想”却适合一些。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病症,反倒有点自嘲,这样的心态,想必这世间是极少的。
“有时侯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铁生前辈淡薄名利,世间纷繁过往云烟,看上去他没有什么留恋,你想,48年的生病,想来他是时时刻刻准备好了离去吧。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看到这句话,我不觉有些惭愧,比起铁生前辈,我们确确实实幸运不少,可我们从未感到过满足,只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圆满,是因为我们不知足,知足常乐在现下社会少之又少,我们是该反思自己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生病”这个行为最终会走向两个结局,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
可能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其他地方无法活动,所以思想就能变得格外活跃。当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维会开始挣扎。在《病隙碎笔》中作者以非常常见的事物引出两面的思考。
很显然思考的问题都是由“死亡”引申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尽管听起来很悲观。我怕鬼,胆子小,却也看过不少鬼神题材或是无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剧情需要,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和传达的都是“死”不是尽头,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吗?不一定。但把握当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有才识的。”第二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会富贵的。”等到最后一个村民,祝福的话都被说完了,他说:“这个孩子以后是会死的。”后来他被赶了出去。他说的不是实话吗?只是人都不愿意听罢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谁又愿意去面对几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须去面对,比如史铁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输液这些都是看着画面、听着名字都会很痛的。或许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能够活着,尽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对死亡这道坎。我认为史铁生是怕死的,怕疼的,仅管他依旧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成书,语气似是平淡。我愿意将其理解为说服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一个人的心里是贪还是无欲,作的善还是恶,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