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1-0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1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2

本月重读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十多年前读的是李健吾先生的译本,这次选了上海译文周克希的译本。与李健吾的版本相比,周克希的语言翻译更具有中国味儿,读起来顺畅很多,但意境方面还是李健吾的译本更胜一筹。

福楼拜的语言很简练,这一点从李健吾的译本中更能体会到。他写的句子干净利落,多用短句,一点也不拖沓。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形象和周遭环境刻画得生动深刻。而我认为,这种简练的语言恰好跟他在本书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爱玛出身小农家庭,母亲早逝,父亲很疼爱她。她在宗教学校读过几年书,生性爱好浪漫,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嫁给为人拘谨、木讷的包法利后,面对味如嚼蜡的婚姻和不解风情的丈夫,她原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被粉碎,而对幸福的渴求却更加强烈。她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才子佳人的小说,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遇到风度翩翩、爱她如命的男子。她不断纵容自己的情欲,以天真而愚蠢的献身换取卑微的爱情。在福楼拜笔下,爱玛从两次婚外情中获得的片刻欢愉和幸福总是短暂而不安的,让读者无法对她产生单一的情感。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爱玛)的自私、虚荣、愚蠢、庸俗、势利,会让人对这样一个女人怀有极大的厌恶,那她面对爱情时的天真,面对欲望时的软弱,和面对厄运时的无力又让人不由得对她有一种悲哀的惋惜与同情。福楼拜塑造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他把包法利夫人身上那种矛盾和对抗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集单纯与复杂、可恨与可悲于一身的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有人在读完《包法利夫人》后说,爱玛的悲剧完全是由于她欲望太多。但我却认为她的悲剧恰恰是因为她的欲望太单一。书中写道“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务得到某种好处。凡是无助于她感情发泄的,她皆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她把这单一的欲望(情绪)寄托在男人身上,渴望他们能带给她浪漫的爱恋和肉体的愉悦,却不曾想到,自己的热情无法淹没那两个男人(罗多尔夫、莱昂)的理智。令人头晕目眩的强烈之爱过后,男人们的理性占了上风。他们知道如何满足自己其他的欲望,甚至不惜甩掉包法利夫人来成全自己生活的其余部分。而包法利夫人却始终陷在对幸福的虚空幻想中,从狂喜跌至失望。

包法利夫人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这样的悲惨不但将她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拖进了坟墓,也让她的女儿承受了原本不该承受的一切。全书的结尾写着:“家产全部变卖抵债了,最后还剩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这笔钱给包法利小姐作了去祖母家的路费。可老太太当年就去世了;鲁奥老爹瘫痪在床,一位姨妈收养了她。后来这位姨妈经济拮据,迫于生计就把她送进了一家棉纺厂。”我们不知道后来这位包法利小姐的命运如何,是不是会“遗传”她母亲的敏感多情?但棉纺厂童工的日子想必不会给她太多的情绪和幻想吧。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3

刚刚看完《包法利夫人》,心情沉重。一个可爱的女人最后把自己逼上绝路,连带把她的丈夫、父亲、女儿也逼上绝路。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事情发生在19世纪,可是读起来毫无违和感,爱玛的感情历程在今天还在重演,谁动真情谁先死,爱玛追求浪漫的感情没错,错在不用过分认真,因为男人都没认真,尽管他们说地认真,当然夏尔除外。最可怜的就是夏尔,他失去爱玛之后开始是悲痛,最后发现真相后是怎样一种死法呢?福楼拜没有点明原因,在我看来是致命的落差,那种致命的落差让他无地自容,难以理解,很快含恨死去。这是多么值得同情的人物,为爱玛提供金钱、荣誉,收获爱玛的厌倦和欺骗,他就是世界上最傻的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爱玛要幸运的多。安娜有爱他的渥伦斯基,虽然后来爱的有点疲倦,但是最终还是爱她的,从安娜卧轨自杀后渥伦斯基恍惚的神情,疯狂的自责可以看出。但是就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可爱的女人卧轨了,她最后的时刻是多么绝望和无助呀!

《包法利夫人》的翻译太精彩了,感觉就是用中文写的,这个译者我记住了,叫周克希。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4

在法国浪漫的田园中,本是夫妻相互嬉戏相互放松的好去处,但就是在这么浪漫的一个地方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永不能遗忘的悲惨故事。这就是《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这部小说让人再一次意识到人性的冷淡和残漠,在故事中,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玛对于爱情的幻想和贪慕虚荣的现实,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中她慢慢走向了出轨,最后又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最终的毁灭。

虽然会有很多人觉得,爱玛的结局是她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亲手毁灭的,她幸福可以依靠的家也是让她自己毁掉的,所以爱玛看似可怜但是她并不值得我们去可怜去为她伤心。

但是在我看来,爱玛的结局,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自己的不珍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结果在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那个虚无缥缈,任何时候都需要金钱和权力去支撑的时代,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要通过任何方式去获得金钱获得权利来满足自己那贪慕虚荣的心。

但是在故事的后半段,在爱玛死后,我看到包法利先生为了他死去的爱妻的一些遗物而与自己的母亲发生了决裂后,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后再一次用他的真情打动了我。虽然包法利他不懂浪漫、胆怯、木纳,没有一点情趣,也不能给爱玛带来她想要的高端的上层生活,但是他对爱玛的真心却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别人对于爱玛只是出于一种玩弄、游戏的心态,而包法利对于爱玛是真的喜欢,也许爱玛是被爱慕虚荣给迷了眼所以才自觉屏蔽掉了对她真心真意的包法利。

而很多人都在看完这本书后,对于出卖爱情、背叛婚姻的爱玛,大家大多数都选择一种批判、说教的态度来对待爱玛的爱情观,但是大家从来就没想过,也许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批判去说教,而是借用这个例子来正确自己对待爱情对待事情的态度。

我们要切记,不要让虚无缥缈和虚幻迷掉了自己的真心。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5

我对爱玛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蛮矛盾的。一方面来说,像大部分读者一眼都能看出来的那样,爱玛是一个自私虚荣不知满足不懂得珍惜眼前幸福生生把自己作死了的女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惜的是,她从来没有认清楚过她想要的事物并非现实能带给她的。

爱玛眼中的幸福被她成长的轨迹所影响。在修道院里爱玛读到的是小说里的完美爱情梦中情人;后来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是诗与远方。她错将这些读到听到的内容当成了她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拒绝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因而不遗余力的去追寻心目中的刺激和完美的爱情。这种追寻目标的力量如果放在工作学习领域,此人必将成功。只可惜对于爱玛来说,她的错误在于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世上最好的完美其实是不完美的。

爱玛在她最需要爱情的时候遇到夏尔。他们一拍即合,都认为对方是最完美的爱情的模样。对于夏尔来说,确实如此。他一生都在被支配着,从职业选择到第一段婚姻,他从来没有真正热爱过。选择了爱玛是他自己自主的选择,他也真真切切的爱她、爱这段婚姻。他看上了爱玛的礼节热情和魅力,想要的就是一段平静安稳的生活,所以夏尔在生活中看到爱玛操持家务,是越来越慢阻的。有评论说福楼拜真残忍,给了夏尔这么一个人生。我在读书的时候也是真心为夏尔感到悲哀。认认真真的付出,认认真真的爱,可能不善表达,但是他的平淡却被当做爱玛对生活不满的又一重抱怨。

好了说回爱玛。这段爱情对夏尔来说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对爱玛来说,在那个急需脱离修道院的时间和心境下,夏尔出现在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让爱玛错认为他就是正确的人。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不要在情绪上头时做人生决定;二,在人生不顺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押在爱情上。因为爱而爱,而不是因为需要爱而爱。

旁人对于爱玛的评价总是趋向负面的,爱玛自己也是痛苦的。她的生命说白了就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现下生活的不满–发现新事物–专注于新事物中的闪光点和自己的需求–追求新事物–疲于新事物。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像是个三岁孩子在玩玩具时候的行为。确实,爱玛的行为总是让我想起来小孩子。如果放在孩子身上,没有人会怪罪她的行为,反而会鼓励她去探索新事物。但是成人不一样;如果我们都可以在不忍无理的老板无趣的爱人生活的重压的时候随时想走就走,那也真是好了。但是成年人需要承担责任,需要面对现实,需要认清可能与不可能,需要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除了爱情,故事里还有关于商人乐乐与爱玛的支线。相比于罗多尔夫和列翁对于爱玛的爱情刺激,商人更像是慢性毒药。从开始的免费和热情引她上钩,到诱使她变卖家产。从侧面也反映了爱玛对于诱惑的抵抗力几乎没有。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篇6

包法利先生一怒之下,当街把一张椅子摔得稀巴烂,指责老伴祸害儿子,给他套上这样一批瘦瘪马,马鞍连马皮,一文不值!

一句话,狂妄自大只会跳着脚指责妻子的老包法利先生,没有主见只会唯唯诺诺奉承丈夫的老包法利夫人,还有不幸的杜布克寡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更是把包法利先生成婚一家人打得什么算盘,每个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人说这本书叫做《包法利夫人》,其实主人公是三位,为儿子物色略有财产的中年寡妇做妻子的老包法利夫人,因为少得可怜的财产被席卷一空而一命呜呼的前包法利夫人,还有耗费主要篇幅描写的艾玛,都是这个时代不幸女性的缩影。

前两位包法利夫人此后再没有出现过了,疯狂爱着丈夫的前包法利夫人死得就像《金锁记》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甚至这匹一文不值的瘦瘪马连美丽都算不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