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公司为何要我们去做书籍和视频的观後感呢?我想信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检测我们在这方面的水平概况,另一方面也是增加我们的专业知识程度,最最重要的是,通过观看以及写感悟,来给自己树立一些更有价值的,永恒的智慧在其中。在这麽多的考核内容之後,总有一样让你感动,总有片段让你触目惊心,总有一句话让你豁然开朗,总有一个感悟让你开始去体悟人生。
这就有如读经教育为什麽说要选择最优秀的书籍让孩子读,给他背诵。原因就在於此,把最好的先给他,融汇在他的生命里。等他慢慢长大了,就会在整个生命中,且行且悟。
所以,对於考核的内容,不应该是为考核而考核,写心得体会也不应该是为写而写。看了之後马上写出来的,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感悟,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自己觉得有道理罢了。只有过了1个月,甚至1年之後,还能说出来,那才真的是成为了自己的智慧。
如何做才好?就是且行且悟。好的书籍,多看几遍。可是,我们工作忙,家庭忙,而且好书也浩如烟海,怎麽办?我就觉得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把看到的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话,提取出来。有空多看看,把一本书越看越薄,直至完全内化於心。况且,很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在自己多看几次之後,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让我们真正去体悟“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内涵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更是惊喜,一个个教育实例呈现在我们眼前,好像这些事例我们都遇见过,但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我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智慧。我感叹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是多么的幸福,孩子们的未来更是令人充满期待。
王晓春老师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是多么的从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在处理孩子们的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都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素质。而不是在教师的粗暴、谩骂而进行干预和强制。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去谈论如何学习?学习有多么的重要,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厌烦和无助。有智慧的教师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这本书我心里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我想,我要从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和研究。因为我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要勤于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能从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自从我拿到这本《又一种教育智慧》丛书后,虽然只看了第一编章,但书里所讲述教育方式对我感悟启发很大。特别是第一章里面的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冷漠型教育方式后。
我一直在想我家是怎样一个教育方式呢?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我对照了自家的情况,溺爱型教育方式比较符合我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情绪控制不稳定、责任感意识淡薄。我也开始注意到,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也慢慢地体现了。
为了能让孩子茁壮成长,为了能在以后社会上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家必须要从溺爱型转变成民主型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成长。因为,民主教育方式来教导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对她现在以及将来都会带来好处。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有家长的坚持不懈,转变一定会成功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始于家庭。学校是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为了孩子,家长要与教师相互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各界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新时期的家校合作,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是一种教育新生态。“家校合作”已经不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更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以及学校制度的根本转变。
在社会各界都已如此重视“家校社合作”的今天,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始终坚持以孩子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努力让孩子成人、成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在“素质教育”模式的国家政策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与互补,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孩子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地美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从毕业到现在,在三尺讲台整整十个年头了,要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讲道理很是摆事实,或多或少能说上一番吧。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中林教授用了很多手笔来阐述,从师德、师魂到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文理交融)、实践知识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从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到教师才华的顶点(自我监控能力),从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技术+艺术)到课堂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等),非常全面、透彻地谈了怎样当21世纪的高素质教师,让人读来启示很多。
读到这里,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当个老师不容易!
于是,林教授在书中引用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一诗时,就特别有感受,十年时光飞逝而去,留下的是万千感慨。于是,在这里,我也转载全诗:“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险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努力,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