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30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椅子上面,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我看的第一篇小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叫《七擒孟获》,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散居着许多的少数民族,蜀汉对他们的统治并不巩固。刘备死后,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反叛,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兵南征。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很有威望,所以诸葛亮决定生擒孟获。第一次,孟获被埋伏的蜀军生擒了,诸葛亮把他放了回去。第二次又被自己人抓了起来,诸葛亮又把他放了。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最后孟获被诸葛亮的宽宏大量、足智多谋打动了,心甘情愿地投降了。

我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让孟获钦佩的五体投地,我一定要向他一样足智多谋! 我还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像诸葛亮那样,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向孟获那样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2

众所周知,蜀国的诸葛亮远征南方,七擒六纵南蛮首领孟获,蛮方才平。读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现在我来大致说一下。

南蛮造反,诸葛亮引兵远征,第一次活捉孟获,他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一连六次不服,诸葛亮便放他六次,又渡泸水,过四大恶泉,经桃花水,迎南蛮野兽,战藤甲兵,终于,孟获及弟孟优,妻子宗党人等,尽皆拜服投降,永不反叛。孟获感其恩德,乃为诸葛亮立生祠,还呼孔明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

这个故事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于“七擒六纵”。诸葛亮为什么要放他这么多次呢?因为这样才能使南蛮真正的降服。如果只擒一次就立即班师回国的话,那么南蛮也不能降服多久,久后必反。而且孔明有这个实力捉他七八次,他自己还说:“擒此人易如反掌,直须降服其心,自然平矣。”可以看出孔明的意图不是用武力平叛南蛮,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降服。

人降,不是真正的投降拜服,心降,才是真正的投降,永不反叛。《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也就描述说明了这一点,“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表面上是跟随曹操,心里却无时无刻念着刘备,这就是曹操没有真正的降服他。

所以,降其心,才能得其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在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欢、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刘备驾崩后,它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这是位无能的新皇,当时势力雄厚的魏国曹丕就联络了孙权以及辽东鲜卑、南蛮等少数民族的首领,大举伐蜀。却败给了诸葛亮。

就在这次战争平定后不久,南蛮王孟获又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孟获。为了让孟获真心臣服,还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输的是心服口服,并且十分敬佩诸葛亮,决定再也不背叛蜀国了。

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心胸也很宽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孟获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也被这种宽宏大量所感动了,以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想想在我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钢笔被同学摔坏了,如果我们板着脸,恶声恶气的让他赔偿,他不但不会理睬,还会发生争吵。最后,两人心里都不开心。如果我们换个态度,笑眯眯的对他说没有关系的话,犯了错的同学自己也会不好意思主动过来认错的。

雨果曾说过:“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的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修养。“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希望我自己能拥有这样美好的心灵。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有:《桃园三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温酒斩华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算《七擒孟获》。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很多。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诸葛亮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很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家常之事,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把孟获放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时,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诸葛亮,那兵虽强,可是使用植物做的.藤甲有弱点存在。诸葛亮用火战胜孟获,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本领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他不但没有这样,还给他松绑,请他吃酒,以礼相待,还把土地还给了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人,但也被他所感动,由此可见,最大的力量不是“打”!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做,就少了一个敌人。此乃得心者,得天下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5

我喜欢《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诸葛亮和孟获。南中蛮王孟获起兵反叛,诸葛亮率兵平叛。第一次孟获是因为骄傲被诸葛亮生擒。第二次他还是因为骄傲被生擒。后来诸葛亮使用计策,一次又一次生擒孟获。第七次诸葛亮捉住孟获后说:“再放孟获一次。”孟获痛哭着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事情。要是我再不感恩戴德,那不就是无情无义的人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足智多谋,还有他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从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做事情要用头脑,事前要想周全,要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就像孟获的藤甲军那样被全部烧死。

我还学到了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做好。就像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道理那样。

我还学到了做事情不能骄傲,要不然一定会失败的。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虚心,多学多问,增长知识。

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教我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属“七擒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想要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去解决深层的问题,这是我从“七擒孟获”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中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所以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于是便有了一次次的`擒与放。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却是用植物做成的战甲,有弱点存在。孔明用火攻战胜孟获,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能力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了孟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子做,还为他松绑、赐酒、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忍字当头,做事深谋远虑,那么,我们前面的道路也许会更平坦一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