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0-29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精选5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47个生字,会写39个字。会用字典学习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悟课文,读懂课文并从文中受到启示。

3、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能根据图意编故事,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交流中理解,在师生互动中产生奇妙、独特的感受,并把感悟与生活现实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正确看待问题,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并正确扩词,说句子。会正确书写“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我检查、同桌合作的方式初步学习独立识字;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2、通过读悟结合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玲玲的一幅画、字词卡、学生自备字典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会认8个字,并恰当组词、造句,正确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难点:

了结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体会玲玲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引导法、谈话法、游戏法、读悟思结合法、演示法、对比感受法

手段:

自画图画、自制词卡、投影运用、音乐使用与学字词、读课文、悟课文相结合。

使用教材的构想: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中,我计划和学生完成两个层面上的学习:一、从言语智慧上引导学生认识8个字,并且会正确组词,扩句这个目标,以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从人文素质上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基于一年级和二年级(上)的学习,学生在识字中已经具有初步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对8个字的教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我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而感情朗读及对“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联系生活经验在问题引领下、在多种形式的读文中理解体会。

教学流程:

一、图画导入吸引兴趣

教师行为:

1、引导学生欣赏《我家的一角》,并进谈话。

2、导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副画,想欣赏吗?(出示《我家的一角》)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从哪儿知道的?你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玲玲的画,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注意‘玲’的右半部分是‘令’不是‘今’。”

学生行为:

1、边看画边进行和老师的对话

2、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

二、借助课题写“玲”字

教师行为: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师:“‘玲’长什么样子呢?”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师:“我们喊喊‘玲玲’怎么样,注意后鼻音。”

3、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师:想写写“玲”字吗?请同学们打开书119页,先认真观察,再动笔写写!(在音乐中完成书写)

学生行为:

1、仔细观察,会用熟字相加法说出“玲”字

2、注意后鼻音“líng”。

3、先观察,再书写,再对照“铃”比较异同。

设计意图:结合课题学习写字,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三、自主识字游戏巩固

教师行为:

1、引导质疑

师:“玲玲的画准备参加评奖呢!可是突然被弄脏了,但是最后还是得了一等奖,这时候,你最想问—”

学生行为:

1、可能会问:怎么弄脏的?

脏了怎么还会得奖呢?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疑质问的能力。

教师行为: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在读文前,指导思考:遇到生字怎么办?

师:“这个小故事我们第一次读,遇到生字怎么办?”(多鼓励学生识字方法)

(2)、要求边读文边圈字、注音。

(3)、组织全班同学给生字正音。

师:“你在读字音时,哪个容易读错呢?当小老师领我们读一读!”

(4)、引导学生自己从生字表中找出不认识的生字,重点突破。

师:“这些生字去掉拼音还认识吗?打开课本118页的我会认的字中,已认识的打对勾,不认识的打叉,并和同桌一起想办法。有哪些方法呢?”

(5)游戏巩固“开火车”

师出示词卡:端详一等奖催人弄脏叭的一下动脑筋

师:“小火车呀,开起来,一开,开到你这来!”

相机指导:

1、“端详”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到两种解释①详尽;②仔细看)联系上下文确定解释并确定“祥”的读音。

2、用“一幅画”、“动脑筋”说句子。

3、用“奖”、“脏”扩词。

4、“叭的一下”请学生用动作演示。

学生行为:

2、教学预设

(1)可能会说:“请教老师。”“看本页下的注音。”“。”……

(2)用喜欢符号圈字。

(3)当小老师:可能注意到催(cuī)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请跟我读cuī……

(4)能正确读出的字做标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想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儿歌……实在不会的和同桌一起想办法。

(5)小组“开火车”,随老师学习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而游戏也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及心理特点,并在游戏中夯实词语教学,使学生真正活学活用。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师行为: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师: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中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大声的读一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谁和老师一起读?

3、读后提问: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事?结果如何?

4、小结:三个问题的回答连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行为:

1、力求读正确流利。

2、主动和老师合作读后,并评价。

3、“玲玲和爸爸”;“画脏了一起想办法”;“最后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4、初步了解主要内容,并自己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课文,并初步感知如何概括课文主要课文。

五、再读课文体会理解

教师行为:

1、引导学习第1—3段自然段。

(1)、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玲玲”满意的、高兴的心情。

师:“同学们,既然玲玲的'这幅画要参加评奖,那么她对这幅画一定很—”

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表现了玲玲的满意,画出来。”(注意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

(2)、相机理解“端详”。提问:这里“端详”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3)、指导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幅要评奖的画,玲玲很满意,所以玲玲仔细地看了又看,舍不得放下,此时,她可能在想—(预设生:玲玲会想还有不合适的地方吗?)

师:是呀,这幅画饱含了玲玲多少心血呀,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第一段)

师:“这是一幅要参加评奖的画,玲玲很满意,所以很晚啦,她还舍不得睡,她可能还在想—(预设生:这幅画会不会得奖呢?)

师:是呀,这幅画饱含着玲玲多大的期望啊,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第一段)

学生行为:教学预设:

(1)、生可能会说“高兴”、“满意”“喜欢’。

(2)、了解“端详”在本文中意思为“仔细地看”。

(3)、读出玲玲的满意、期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和养成边读书边体会,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

教师行为:

2、引导学生学习4—6自然段。

(1)、引导学生体会玲玲画被弄脏后的着急的心情,并指导读出来。

师:是呀,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场景呀,可是意外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发生,只听叭的一下,水彩笔把画能脏了(演示:把墨点粘在画上)

师:如果你是玲玲,你一定会很——(预设学生:着急,难过……)

师:而这所有的心情都融入到一个词———(生:哇的一声)

(2)、指导女生齐读。

学生行为:

(1)、自由读文、抓住“哇的一声”。

(2)、读出着急哭诉语气。

设计意图:演示让学生如临现场,感受真切;多种形式的读,减少学生单调枯燥之感。

教师行为:

3、引导学生学习7—9自然段。

(1)指导学生默读第7段,找出并划一划“爸爸知道画被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师:“是呀,同学们,刚才的玲玲还意气风发,喜气洋洋,而一刹那却心急如焚,不知所措,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主人公玲玲以及她的爸爸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6、7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相机出示两组句子:

(1)爸爸看了看。

(2)爸爸仔细地看了看

(1)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2)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师:“你发现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些加点的字行吗?”

(2)读一读在爸爸启发下玲玲处理画的句子,并演示墨点变为小花狗。

师:“那么这两幅画,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3)读到这儿你想对大家说?

小结:是呀,玲玲的爸爸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对玲玲说......

学生行为:

(1)默读第7自然段,画出爸爸的句子,玲玲的句子。并对比老师出示的两组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

(2)可能会认为“画了小狗的画”好,有生气!

(3)自由说接读第八自然段爸爸的话和第九段的话

教师行为:

4、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学生行为:

4、自由发言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1、总结本课

师:同学们,故事学完了,说说你的收获吧!

2、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读“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

学生行为:

1、自己总结:可能说学到的词或者爸爸说的那番话。

2、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小结的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动脑筋好

课后作业:

我会填

看见了吧,孩子,许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往往会变成()。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

一、了解学习目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二、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几次对话?请你找一找,用笔画一画。

(1)请你试着读一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爸爸为什么催玲玲快点睡觉?应该怎样读?

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用动作体会“满意地端详”的意思)

(2)找出第二次对话读一读。

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叭的一下”和“哇地哭了起来”说明了什么?

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就是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画的那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看着它,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体会玲玲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4、你认为爸爸说的.哪些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出示第九自然段讨论)

5、师小结。

6、现在,你有心里话想对玲玲、玲玲爸爸或自己说吗?

三、积累词句,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下列词语,引导学生积累。

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的说

满意的笑了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并鼓励学生背下来。

3、、拓展活动。

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否遇到过“坏事变好事”这样的事情。

板书:25、玲玲的画

坏事变成好事

肯动脑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可能办成的事能办成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玲、详、幅、奖、催、叭、脏、筋”,写字4个“肯、脑、筋、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玲玲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会画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学习四会字“玲”。学生讲字,看到这个字你还会想到哪些字?换偏旁“邻、岭、零、冷”等)。

3、“玲玲”两个字放在一起,第二个“玲”读轻声。玲玲画的是什么?她的画怎么了?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试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么好的一幅画怎么会弄脏?

自由读文第1——4自然段。指名读文。汇报画是怎么弄脏的?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这四个自然段中有六个生字是我们要认的,请同学们读一读它们在文中的词语。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老师把生字请出来你还认识么?

(字卡出示)详、幅、催、叭、奖、脏。指名读、开火车读。

学生识四会字“叭”,强调字音。

学了这个字,你能填空吗?(叭)的一声,铅笔尖断了。引导学生理解“叭”是一个表示声音的词语。

叭的一声,( )掉到了地上。叭的一声枪响,________________。

学生齐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2、画被弄脏了,玲玲是怎么处理的?学生读文。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

玲满意地笑了。

(学生汇报)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把弄脏的地方遮掩了。

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三个生字是我们要写的,学生读。

练习:用加一加的方法组成新字,并组词。句(狗)、弟(梯)、娄(楼)

3、看到玲玲的做法,爸爸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文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糟”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扩词:糟糕、糟害、糟蹋

“肯、脑、筋”三个字都带有月字旁。你知道月字膀的字和什么有关系吗?(和身体的部位有关系)

“肯”为什么也和身体有关系?“肯”在以前是这样书写的(课件演示),它的本意是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但是到了今天它的意思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你知道他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为它换个词吗?

只要( )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玲玲通过动脑筋,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生活中的你,通过动脑筋,解决了什么难题?

学习四会字“筋”,动脑筋也是要花费很大气力的!

4、学习了所有生字,希望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流利,同桌两个人对着读一读吧!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她通过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四、写字指导。

1、出示9个要写的生字,按结构给生字归类。

说一说不同结构的字,都有什么特点。

2、指导写字“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学生讲字。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注意哪些,如:左窄右宽,头齐脚齐等等。

注意观察“一、曲、日”怎么写才正确、美观?(先写一,再写曲,曲的两竖要穿透一,写得略比一宽,日字变得比平时矮小一些。重点指导“曹”笔顺。

3、“脑、筋、肯”。学生观察三个字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竖,主笔在横。

“脑筋”两字月字旁的写法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写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示范写字(练写、展评)

四、巩固识字、总结全课。

1、换词认读:玲珑、详细、条幅、夸奖、催促、喇叭、脏乱、筋疲力尽

2、换语境巩固。

玲玲的'这幅画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催她到学校展览。可是在家里怎么也找不到那幅画。突然,听到门外叭的一声。她来到楼梯间看到小狗正趴在自己的画上。她想:糟糕,又弄脏了,这可怎么办?她又动脑筋想起办法来……

看来玲玲真是一个爱脑筋的孩子,也希望同学们能向她学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动脑筋解决。

《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但往往这样却是我们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很难寻找“闪光点”。在我们语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帮助下,最后上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以下是我认为在教学时比较满意的地方:

1、“叭”字的教学设计有梯度;

首先知道“叭”是表示声音的词语:(叭)的一声,铅笔尖断了;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掉到地上发出了“叭”:叭的一声,( )掉到了地上;最后展开联想:叭的一声枪响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完成这三个练习后,从音、义上已完全掌握了这个字。

2、“肯”字带来了语文味。

“肯”中带有月字底,为什么也和身体部位有关系?查找《说文解字》后,才知道“肯”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相关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为识字课堂带来了浓浓的语文味。

3、写字教学扎实、学生写字充分。

学生平时训练到位,写字前已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四观察”:结构、宽窄、头脚、定位笔划。要写的字都是合体字,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包容。“糟”字右边的“曹”分为三部份记忆,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笔顺。

通过这次活动,我成长了许多。在工作室的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取得了点滴成绩。再次感谢的室友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6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幻灯机,带有“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幻灯片。

3.联系生活,根据课文内容画的一幅画。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自己不认识的字的字音。

2.指读,进一步纠正字音。

幅fú 催cuī 叭bā 脏zānɡ 筋jīn

3.小组内互读,进一步巩固字音。

4.出示生字卡,以竞赛的方式读,落实识字任务。

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1.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小组汇报交流记字方法。

3.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小刺猬摘果子。(课件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能识记的,就放到小刺猬的背上去)

4.游戏:快乐传真。(老师将生字卡片给一学生看后,学生表演,让同学猜出生字或词语,猜对了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后举起来齐读。如果猜得不对,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评出表演不恰当的地方)

(“叭”是拟声词,可让学生模拟声音。如黑板擦掉到地上──叭)

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如“糟”字右半部上边部件的笔顺;“脑、肯”二字中“月”的字形不同;“楼”怎样安排部件,才能使字形美观)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自荐上台,用实物投影展示写字作业,再请同学评议。

5.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指导。

积累词语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如端详、评奖、弄脏、仔细、满意、懒洋洋、动脑筋、收拾)

第 二 课 时

交待学习目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这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文中有几次对话?请你找一找,用笔画一画。

a.请你试着读一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爸爸为什么催玲玲快点睡觉?应该怎样读?

体会并有感情地读。

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讲)

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高兴的心情)

b.找出第二次对话,读一读。

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叭的一下”和“哇地哭了起来”说明了什么?(理解后试着读)

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讲、读、评,再读体会)

出示一幅画。这就是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画的那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看着它,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体会玲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c.你认为爸爸说的哪些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幻灯片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

小组讨论,谈谈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老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d.请你对玲玲、玲玲的爸爸,或自己说几句心里话好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

积累词句,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下列词语,引导学生积累。

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

满意地笑了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并鼓励学生背下来。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7

预设目标:

1、 会认“玲”等8个生字,在课堂上会写“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初步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大家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请你来说一说,我们一起帮你分担。

2、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烦恼,那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位新朋友,肯定会给你们带来欢乐的,她的名字叫玲玲。

让我们和她打个招呼,亲热地叫她一声,热情地喊她一次。

接下来,让我们认认真真地把她的名字写一写。

a、 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b、 如果没有,让大家认真开老师写她的名字,然后再临写。

今天,这个玲玲她要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难题的魔法,这个魔法就在25课课文中,请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直到读通顺为止。

2、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的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 合作学习

a、 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b、 出示课件,看大屏幕,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c、 将词语的拼音去掉,让学生练读,分组开火车读。

d、 去掉其他字,留下生字,让学生进行抢读。

三、词句结合,朗读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分别划出带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并认真地读一读。

2、 交流

句子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a、 请女同学读一读

b、 用动作体会“端详、满意地端详”

c、 指导朗读。

句子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a、 请男同学读一读

b、 这时候,玲玲的心情肯定是怎么样的?

c、 这时候,玲玲会想些什么?

d、 带着这种想法,这种心情再齐读句子。

句子3:“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a、 这时候,玲玲的心情怎么样了?

b、 带着这种感悟,自由读读这句子。

句子4:“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这是事情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句子5:“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a、 齐读

b、 尝试背诵

c、 生活中,你能想到这样的例子吗?

d、 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四、联系实际,渗透思想。

上课一开始,有些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烦恼、难题,那么现在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了吗?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都认识:

出示:玲详催奖幅叭脏筋

(2)咦,生字宝宝哪去了?找一找,是不是跑到你们的座位上了?哦,原来是跑到词语姐姐那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玲玲端详评奖催人一幅画叭的一下弄脏动脑筋

(3)顽皮的生字宝宝最喜欢捉迷藏了,它们藏在了句子里,你们能找到它们吗?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b、“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c、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d、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你们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那你们认为你们刚才的表现怎么样?那就表扬一下自己吧。

2、检查读课文:句子读得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一定读得非常棒,谁愿意读?(五名学生分段朗读)

二、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同学们的表现太好了,我奖励你们欣赏一下玲玲的画,玲玲画的是什么?

2、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画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所以,玲玲自己觉得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

(2)“端详”是什么意思?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现在你们就是玲玲,请你仔细地端详端详这幅画。用“端详”说一句话。

(3)谁能读好这句话?

3、就在这时候,爸爸催玲玲睡觉,可是,意外发生了?(出示弄脏的画)自己读课文,看看这时候玲玲是什么表现?爸爸又是什么表现?(请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1)这时候,玲玲的心情又会怎么样呢?(难受、着急)

(2)现在你们是玲玲,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从你的语气里和你的表情里读出你的难受和着急。(请2—3名学生读、齐读)

(3)“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

请你们读第八自然段。

(4)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

a、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么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出示: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了什么?

(5)出示幻灯片,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的心情一样吗?

4、出示爸爸的话。爸爸又是怎么说的呢?现在,谁来当爸爸,跟玲玲说说话?指读。爸爸这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

三、总结

1、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玲玲多高兴呀!你是玲玲,你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2、是啊,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谁来说说课文里的坏事指的是什么事?好事指的是什么事?那爸爸的话有道理吗?我们要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现在我们就认认真真抄一遍吧。

四、扩展,小组讨论

我们知道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解决,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0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玲玲心情情感的变化,以及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

(一)、复习生字

1、 师:首先请同学们复习一遍我们上节课所学过的生字。

2、(1)CAI出示生字:

(指名读,每人读一排;齐读,每组词读两遍)

(二)、写生字

1、师: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么多的生字中,有谁发现了哪一组词非常特别,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快?

(学生汇报)。

2、对了,看这两个字“脑筋”,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

3、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大家一起交流。

a、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左窄右宽、上宽下窄)

b、两个“月”字不一样;

师评价: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

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舒老师把这两个字示范一遍,也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时一定要让学生说笔画顺序)

5、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自己写一写,那好,请把你们的书轻轻地翻开到第118页,照老师刚才的样子,把“脑筋”漂漂亮亮地送到田字格里去。同时在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哦!

6、展示与评价

a、谁愿意把自己刚才写的字与大家分享呀?

b、师生评价(2名学生)

7、小结:

看到大家刚才那么认真的写字,老师相信你们在写的时候也一定动了脑筋!

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提问设疑

昨天同学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汇报)

说得可真好,我们表扬他“顶呱呱”。

2、师小结:

玲玲在这篇课文里一共画了两次画,(CAI出示两张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图是第一次画的,哪幅图师是第二次画的呢?

3、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画,玲玲要画两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4、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并且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

(二)、学习第一幅图

1、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你们找到了吗?

(指名读1,女孩子读1)CAI出示第一自然段

此时,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满意)

玲玲为什么满意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她的画?(CAI出示玲玲的画)

5、好吧,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

6、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很——满意。

板书:满意

7、 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赶快在这一段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铅笔把它画出来。

A、CAI(端详)点红色 。

B、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

C、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

D、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呀?老师演示。生回答。

E、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玲玲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F、现在我们全班同G、学都来当玲玲,H、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8、谁能读好这句话?

9、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10、过渡:

玲玲的画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画第二次呢?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4-8自然段。其他同学请想一想:为什么玲玲还要画第二次呢?

(三)、学习第二幅图

1、谢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其他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真可惜,正当玲玲准备收拾东西睡觉的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板书:哇地哭了)

3、这时,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些什么?

4、怎么办?(指名回答)

(哦,原来是爸爸提醒了玲玲,说了什么呢?“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5、玲玲后来又画了些什么?

(1)、CAI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2)、所以,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满意地——笑了。

(板书:满意地笑了)

6、现在请全班同学也带着满意地心情,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吧。(CAI出示8自然段)

(四)、比较两种不同的心情

1、CAI出示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

2、比较两个“满意”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3、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

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五)、感悟、体会爸爸的话

1、看到了玲玲满意地笑容,这时爸爸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2)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同学们,坏事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事情?(板书:坏事)

好事又指什么事情呢?(板书:好事)

坏事为什么能变成好事呢?是因为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4、所以,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请你动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5、齐读这句话。

拓展训练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能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形呢?

2、老师这有几个例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将它们变成好事。

A、当你不小心把墨水搞到墙上去的时候,你会?

B、当你看到快要丢弃的废塑料瓶时,你会?

小结:

你们真会动脑筋,所以,同学们,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也像玲玲那样积极开动脑筋,有时候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1

学情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口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四、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三、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玲”、“肯”、“糟”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读单元导语,说说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齐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玲玲画了一幅什么画?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什么事,是怎么解决的?)

二、初读识字

1、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生字带拼音),然后去掉拼音读。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把这些生字放入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玲玲在画

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画弄脏画小花狗

三、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玲玲心情的句子。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2)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玲玲满意地笑了。

2、指读第一句,理解“端详”一词,同桌相互做端详的动作。请你仔细地端详玲玲的画,说说画的怎样?

3、玲玲对自己的画多么满意啊!可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在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怎么样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板书:哭这时玲玲是多么伤心啊!谁能带着伤心的语气读读这句话?(指读、齐读)哭什么呀,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来不及了)这时候的玲玲是多么伤心,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不光伤心,还很着急,你能读读玲玲说的这句话吗?(指读男女生读齐读)

4、这么伤心、这么着急的`玲玲,谁能来安慰一下?

这时爸爸也在安慰玲玲,爸爸是怎样安慰玲玲的?读爸爸的话。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呢?

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玲玲看了现在的这幅画是怎样表现的?(满意地笑了)板书:笑

5、读“想了想……满意地笑了。”这一自然段,“想了想”说明了什么?从“懒洋洋”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玲玲的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们对这幅画满意吗?请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6、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住了污渍,更给这幅画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7、读爸爸说的话。在课文中,“坏事”指什么?板书:坏事这里的坏事还指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好事”在文中又指什么?板书:好事这里的好事还指生活中令人满意的事、令人高兴的事。要想把坏事变成好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板书:肯动脑筋

8、从爸爸说的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背诵爸爸说的这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写“玲、肯、糟”三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3、先摆好姿势,再在书中田字格内书写。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想象中深化,情境中感悟,朗读中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中深化,情境中感悟,朗读中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情景中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录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玲玲的画》,齐读课题。

1、复习词语。

2、这篇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主要人物有谁?

二、走进课文。

1、走进“高兴”部分

师: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们可真不简单!一开始,玲玲的心情很高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这是个长句,注意换气,像老师这样读读。师范读。

(2)师:“端详”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做个“满意地端详着”的动作吗?

生上台拿画表演。指导朗读。

(3)如果你就是玲玲,看着自己满意的画,你心里会怎么想?

再次指导满意地读。

师:是啊,玲玲是那样仔细欣赏自己的画,爱不释手。你看,已经很晚了,她还在满意地端详着,爸爸看见了,是怎么说的?谁愿意扮演一下爸爸说话。

师:什么时候你会被人“催”?

师:“催”你们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的心情有点着急,但是也是在为你们着想,是吗?谁来学着爸爸再催一催玲玲,还有谁?催了这么多次,所以书上说:“爸爸又在催她了”爸爸都催了这么多次,玲玲,怎么还不答应啊?来,一起来。(生齐读玲玲的话)

2、走进“难过“部分

师:可是,就在这时,只听(拿出字卡)“叭”的一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贴画)……谁来接着往下读?一生读第四段。

师:你有过心爱的,特别心爱的东西突然被弄坏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一定——很难过。你呢?那大家能体会到玲玲此时的心情吗?

(引导生体会“哇”要读地突然)

师:(一生读时,走到跟前)(学爸爸的样子)怎么了?孩子?

你想想,此时玲玲是那么伤心,那么着急,那么难过,她说起话来会是什么样的?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吗?(出示:玲玲———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是啊,(出示:为了这幅画,玲玲。)大家猜猜玲玲都做了些什么呢?(生答)体会体会玲玲的心情,自己加上自己所感悟到的提示语,大声地读读吧!

师:面对伤心的玲玲,爸爸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同桌读一读,演一演6、7自然段,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师:

(1)强调爸爸的语气和蔼。

(2)你为什么要仔细地看呢?

(3)指导感受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同学们,爸爸帮玲玲出了主意,作为玲玲的好朋友,请你们也快帮她出出主意,安慰安慰她吧!(出句子:别哭,玲玲,你要是……不是很好吗?)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演玲玲,谁来安慰她?

3、走进“满意”部分

师:多热心的同学们啊,大家为玲玲出了不少主意,玲玲自己也动脑筋,她想了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轻声读读第八自然段。

读第八自然段。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看出来了,你们觉得这幅画真漂亮。第二天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刚一拿出来,大家想象一下,同学们会怎么说呢?那评奖的结果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原来评委和大家的意见是一样的,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不仅仅会画画,而且还会评画呢!

4、感悟爸爸的话,明晓道理

师:此时,玲玲心情很——高兴,你们都说对了。但是,她更高兴的是,她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说,她明白什么道理了呢?(生答)

这就正如玲玲爸爸所说的(出示字条)。“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板书:坏—动脑筋—好)

(1)齐读这句话。“坏事”指什么,“好事”指什么?

(2)是啊!遇到事情,我们一定不要……要……因为……一起来读!

师:(个别背,集体背:一起来把爸爸的话铭刻在心吧!)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听着同学们的话,老师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来。

(教师出示裙子,介绍自己动脑筋把坏事变好事的真实事例。)

2.玲玲和王老师都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都变成了好事,同学们,你经历过这样的事吗?学生谈自己生活中像这样的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三幅画(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走进文本,探寻主线

1、听课文录音,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2、玲玲的心情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其中的缘故吧!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画好作品,体会“满意”

(1)出示第一幅图,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漂亮吗?你认为这张画去参加评奖能得几等奖呢?玲玲认为自己能得几等奖呢?你怎么知道的?

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满意地端详”)

指导用“端详”说话。 指导朗读,体会“满意”。

(2)就在这时,爸爸说(生接读),一个“又”字,你能读出什么?

指导读出催促的语气。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1)在爸爸的又一次催促下,玲玲说:“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可这时意外发生了,(动作演示并引读)玲玲的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哦,这么美的画弄脏了,玲玲的心情该是多么——(生回答),哪个词最能体现玲玲此时的心情呢?﹙哇﹚

(2)同学们,这句话里有两个表示声音的词你们找到了吗?

(3)[卡片 叭] 指名读→齐读

(4) 叭是什么声音?哇呢?

(5)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你们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6)可别小看了这些象声词!用上它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伤心―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6

课前透视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 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公开课)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 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7

预设目标:

1、 会认“玲”等8个生字,在课堂上会写“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初步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大家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请你来说一说,我们一起帮你分担。

2、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烦恼,那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位新朋友,肯定会给你们带来欢乐的,她的名字叫玲玲。

让我们和她打个招呼,亲热地叫她一声,热情地喊她一次。

接下来,让我们认认真真地把她的`名字写一写。

a、 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b、 如果没有,让大家认真开老师写她的名字,然后再临写。

今天,这个玲玲她要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难题的魔法,这个魔法就在25课课文中,请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直到读通顺为止。

2、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的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 合作学习

a、 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b、 出示课件,看大屏幕,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c、 将词语的拼音去掉,让学生练读,分组开火车读。

d、 去掉其他字,留下生字,让学生进行抢读。

三、词句结合,朗读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分别划出带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并认真地读一读。

2、 交流

句子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a、 请女同学读一读

b、 用动作体会“端详、满意地端详”

c、 指导朗读。

句子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a、 请男同学读一读

b、 这时候,玲玲的心情肯定是怎么样的?

c、 这时候,玲玲会想些什么?

d、 带着这种想法,这种心情再齐读句子。

句子3:“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a、 这时候,玲玲的心情怎么样了?

b、 带着这种感悟,自由读读这句子。

句子4:“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这是事情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句子5:“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a、 齐读

b、 尝试背诵

c、 生活中,你能想到这样的例子吗?

d、 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四、联系实际,渗透思想。

上课一开始,有些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烦恼、难题,那么现在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了吗?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8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

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3.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读我诵》中的《祸福相依》,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过程

1.自学提示:出示前后变化的三幅图,请你为它排出正确的顺序。

2.分享展示。

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因为故事的经过是:首先(),然后(),最后()。所以,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

过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故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并用“ ”标出关键词。

2.分享展示。

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3.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课文中爸爸给玲玲建议的句子。

4.分享展示(指导学生把话表达完整)。

5.分角色诵读。

6.你读我诵——师生问答读。

师:玲玲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师:玲玲后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最后,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7.用关键词复述故事。

(1)关键词:得意端详评奖伤心来不及仔细小花狗懒洋洋满意动脑筋

(2)学生自由运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用“—— ”画出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2)分享展示。

(3)你问我答读。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有天,他家养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的地界。

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生: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

师:这是一件好事吗?

生:他家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

师:这是一件坏事吗?

生: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4)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 ”标出表示塞翁情感的词语。

(5)分享展示。

(6)你问我答读。

师:塞翁丢了马,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却不怎么介意,轻轻松松地说:“丢了马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师: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塞翁怎么看?

生: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必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

师:他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塞翁很伤心吗?

生:可他却没看出有多难过,最后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过渡:我们学习玲玲和塞翁的故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来诵读一首小诗。

2.拓展阅读:你读我诵《祸福相依》

(1)师生(男女)承接读。

师:祸兮,福之所倚。

生:福兮,祸之所伏。

师:孰知其极?

生:其无正也。

(2)古今对译读。

四、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外。遇到坏事时,我们该怎样做?遇到好事时,又该怎样面对?老师相信你,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是生活的大智慧家。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和《塞翁失马》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坏事变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0

一、设计理念:

体现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在课堂中的整合与运用。集中识字有利于识字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高效的识字方法;而字不离词,词不离文,随文识字则渗透着阅读教学,有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识字教学与文章的感悟结合在一起,字、词义的理解更胜一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对我校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探索。

二、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四、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生字词语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

师:知道她的名字吗?

生:玲玲。

师:提示读法,“玲”是边音,后鼻音,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生:读。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仔细看老师是如何写的。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

生:观察,书空。

师:比一下,看谁在“我会写”中写得好!

生:书写。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玲”字的?

生:令加上一个王字旁……

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玲”字,“玲”字多用于人的名字。我们还可以给“令”字加许多偏旁呢,谁来试一试?

生:冷 怜……

师:出示课件,复习巩固以下字:铃、拎、冷、怜

师:今天,我们学习25课《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初知课文内容。

师:播放课文朗读。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标出段号,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板书以下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 (好事)

(三)总结全文

师: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引读。

生:一等奖

师:她高兴吗?

生:高兴

师:板书高兴。是啊,正像玲玲爸爸说的话一样,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引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讲述衣服被划破了的故事。

生:听。

(四)品读,情感升华。

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回顾玲玲的情感变化。

师:最开始,玲玲看到自己的画很——————

生:满意。

师:画弄脏了,玲玲很——————

生:伤心。

师:听了爸爸的建议,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玲玲很——————

生:满意。

师: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玲玲很——————

生:高兴。

师:找出玲玲的爸爸说的话,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读叙述的话,一部分同学读玲玲的话,一部分同学读爸爸的话。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3.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读我诵》中的《祸福相依》,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过程

1.自学提示:出示前后变化的三幅图,请你为它排出正确的顺序。

2.分享展示。

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因为故事的经过是:首先(),然后(),最后()。所以,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

过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故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并用“xx”标出关键词。

2.分享展示。

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3.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课文中爸爸给玲玲建议的句子。

4.分享展示(指导学生把话表达完整)。

5.分角色诵读。

6.你读我诵——师生问答读。

师:玲玲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师:玲玲后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最后,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7.用关键词复述故事。

(1)关键词:得意端详评奖伤心来不及仔细小花狗懒洋洋满意动脑筋

(2)学生自由运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用“—— ”画出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2)分享展示。

(3)你问我答读。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有天,他家养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的地界。

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生: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

师:这是一件好事吗?

生:他家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

师:这是一件坏事吗?

生: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4)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 ”标出表示塞翁情感的词语。

(5)分享展示。

(6)你问我答读。

师:塞翁丢了马,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却不怎么介意,轻轻松松地说:“丢了马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师: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塞翁怎么看?

生: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必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

师:他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塞翁很伤心吗?

生:可他却没看出有多难过,最后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过渡:我们学习玲玲和塞翁的故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来诵读一首小诗。

2.拓展阅读:你读我诵《祸福相依》

(1)师生(男女)承接读。

师:祸兮,福之所倚。

生:福兮,祸之所伏。

师:孰知其极?

生:其无正也。

(2)古今对译读。

四、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外。遇到坏事时,我们该怎样做?遇到好事时,又该怎样面对?老师相信你,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是生活的大智慧家。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和《塞翁失马》讲给家长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都认识:

出示:玲 详 催 奖 幅 叭 脏 筋

(2)咦,生字宝宝哪去了?找一找,是不是跑到你们的座位上了?哦,原来是跑到词语姐姐那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玲玲 端详 评奖 催人 一幅画 叭的一下 弄脏 动脑筋

(3)顽皮的生字宝宝最喜欢捉迷藏了,它们藏在了句子里,你们能找到它们吗?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b、“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c、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d、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你们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那你们认为你们刚才的表现怎么样?那就表扬一下自己吧。

2、检查读课文:句子读得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一定读得非常棒,谁愿意读?(五名学生分段朗读)

二、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同学们的'表现太好了,我奖励你们欣赏一下玲玲的画,玲玲画的是什么?

2、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画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所以,玲玲自己觉得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

(2)“端详”是什么意思?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现在你们就是玲玲,请你仔细地端详端详这幅画。用“端详”说一句话。

(3)谁能读好这句话?

3、就在这时候,爸爸催玲玲睡觉,可是,意外发生了?(出示弄脏的画)自己读课文,看看这时候玲玲是什么表现?爸爸又是什么表现?(请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1)这时候,玲玲的心情又会怎么样呢?(难受、着急)

(2)现在你们是玲玲,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从你的语气里和你的表情里读出你的难受和着急。(请2-3名学生读、齐读)

(3)“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

请你们读第八自然段。

(4)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

a、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么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出示: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了什么?

(5)出示幻灯片,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的心情一样吗?

4、出示爸爸的话。爸爸又是怎么说的呢?现在,谁来当爸爸,跟玲玲说说话?指读。爸爸这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

三、总结

1、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玲玲多高兴呀!你是玲玲,你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2、是啊,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谁来说说课文里的坏事指的是什么事?好事指的是什么事?那爸爸的话有道理吗?我们要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现在我们就认认真真抄一遍吧。

四、扩展,小组讨论

我们知道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解决,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3

教学思路:

本节语文课,我认为最好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最好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我想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能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我认为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让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一定能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学习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四、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三、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伤心―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5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名叫玲玲的小女孩因不小心把已画好的画弄脏,由最开始的着急(“哇地哭了起来”),经过爸爸对她的启发,最后竟然变坏事为好事(把弄脏的地方画成一只小花狗),改后的画获得了一等奖的故事。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文中玲玲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强调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将劣势转为优势。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幅、奖、催、叭、脏、筋”,积累“端详”等词语。

2、会写“玲、叭、楼梯”四个生字。

3、把课文的前七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懂得“端详”等词的意思,灵活运用所学生字;

2、写好“楼梯”二字。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有位小朋友来到了我们二(二)班的课堂,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瞧,她向我们走过来了,还在向我们打招呼呢!(PPT1)让我们认识一下她吧。(教读“玲”的拼音)看老师写她的名字,仔细看哦,它是左右结构王字旁,但王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右边是个“命令”的“令”,不是“今”。会写了吗?赶紧把她的名字端端正正写在“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吧。

2、玲玲是位很聪明的小姑娘,她画得一手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扫清障碍,为读通课文做准备

1、小朋友回去都预习课文了,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看你们预习得怎样了?(PPT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些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下面就把它们带回到课文中去读读课文吧,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端起书本,开始吧。

3、读完了?老师这里有一个长长的句子,想请小朋友来教教老师怎么读,行吗?(PPT3)自己先读读看。指名读,教师跟读,齐读等。

4、下面咱们再把这些生字朋友带到课文中去,同桌之间你一段我一段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老师要奖励你们欣赏玲玲的画,请看:(PPT4)

2、这幅画画得怎样呀?自己先读读第一自然段,玲玲对这幅画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很(满意的),板书:满意。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端详)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像老师这样是不是端详呢?(教师示范)哪位同学来演一演?对,他表演得真不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个遍就是“端详”。谁能读好这句话?她读得真不错,咱们也学着她的样,把这句话读一读。

3、就在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读后出示PPT6。

(1)自己读读这一段,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名回答(板书:难受、着急)

(2)指名读。问:玲玲你为什么那么伤心啊?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究竟玲玲会怎么做,咱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四、写字

1、教师范写“叭”“楼梯”三字。

2、学生观察,指出写时应注意的地方,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写,写一个看一个,争取写得一个比一个好。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6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名叫玲玲的小女孩因不小心把已画好的画弄脏,由最开始的着急(“哇地哭了起来”),经过爸爸对她的启发,最后竟然变坏事为好事(把弄脏的地方画成一只小花狗),改后的画获得了一等奖的故事。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文中玲玲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强调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将劣势转为优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幅、奖、催、叭、脏、筋”,积累“端详”等词语。

2、会写“玲、叭、楼梯”四个生字。

3、把课文的`前七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懂得“端详”等词的意思,灵活运用所学生字;

2、写好“楼梯”二字。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有位小朋友来到了我们二(二)班的课堂,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瞧,她向我们走过来了,还在向我们打招呼呢!(PPT1)让我们认识一下她吧。(教读“玲”的拼音)看老师写她的名字,仔细看哦,它是左右结构王字旁,但王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右边是个“命令”的“令”,不是“今”。会写了吗?赶紧把她的名字端端正正写在“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吧。

2、玲玲是位很聪明的小姑娘,她画得一手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扫清障碍,为读通课文做准备

1、小朋友回去都预习课文了,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看你们预习得怎样了?(PPT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些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下面就把它们带回到课文中去读读课文吧,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端起书本,开始吧。

3、读完了?老师这里有一个长长的句子,想请小朋友来教教老师怎么读,行吗?(PPT3)自己先读读看。指名读,教师跟读,齐读等。

4、下面咱们再把这些生字朋友带到课文中去,同桌之间你一段我一段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老师要奖励你们欣赏玲玲的画,请看:(PPT4)

2、这幅画画得怎样呀?自己先读读第一自然段,玲玲对这幅画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很(满意的),板书:满意。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端详)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像老师这样是不是端详呢?(教师示范)哪位同学来演一演?对,他表演得真不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个遍就是“端详”。谁能读好这句话?她读得真不错,咱们也学着她的样,把这句话读一读。

3、就在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读后出示PPT6。

(1)自己读读这一段,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名回答(板书:难受、着急)

(2)指名读。问:玲玲你为什么那么伤心啊?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究竟玲玲会怎么做,咱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四、写字

1、教师范写“叭”“楼梯”三字。

2、学生观察,指出写时应注意的地方,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写,写一个看一个,争取写得一个比一个好。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3.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读我诵》中的《祸福相依》,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过程

1.自学提示:出示前后变化的三幅图,请你为它排出正确的顺序。

2.分享展示。

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因为故事的经过是:首先(),然后(),最后()。所以,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

过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故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并用“ ”标出关键词。

2.分享展示。

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3.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课文中爸爸给玲玲建议的句子。

4.分享展示(指导学生把话表达完整)。

5.分角色诵读。

6.你读我诵——师生问答读。

师:玲玲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师:玲玲后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最后,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7.用关键词复述故事。

(1)关键词:得意端详评奖伤心来不及仔细小花狗懒洋洋满意动脑筋

(2)学生自由运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用“—— ”画出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2)分享展示。

(3)你问我答读。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有天,他家养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的地界。

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生: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

师:这是一件好事吗?

生:他家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

师:这是一件坏事吗?

生: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4)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 ”标出表示塞翁情感的词语。

(5)分享展示。

(6)你问我答读。

师:塞翁丢了马,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却不怎么介意,轻轻松松地说:“丢了马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师: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塞翁怎么看?

生: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必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

师:他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塞翁很伤心吗?

生:可他却没看出有多难过,最后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过渡:我们学习玲玲和塞翁的故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来诵读一首小诗。

2.拓展阅读:你读我诵《祸福相依》

(1)师生(男女)承接读。

师:祸兮,福之所倚。

生:福兮,祸之所伏。

师:孰知其极?

生:其无正也。

(2)古今对译读。

四、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外。遇到坏事时,我们该怎样做?遇到好事时,又该怎样面对?老师相信你,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是生活的大智慧家。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和《塞翁失马》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坏事变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8

设计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你平时都喜欢画什么?在画画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中的主人公玲玲就在画参赛画时遇到了一件让她急得哭起来的烦心事,那是一件什么样的烦心事,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想想你怎样记玲玲的.“玲”字(齐读课题两遍,说说怎样记住“玲”字)。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玲玲遇到什么烦心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生字、生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人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2.多媒体演示符合课文内容的三幅画——玲玲刚画好的画、弄上墨渍的画、把墨渍变成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玲玲心情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说说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满意(完成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

2.齐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3.多媒体演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读。

4.指名在全班分角色读对话,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爸爸和玲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展开三次对话的?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呢?(第一次对话:爸爸的话要用关心、催促的语气来读,玲玲的话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参赛画而感到满意的语气;第二次对话:玲玲的话要读出紧张、着急、伤心的语气,爸爸的话要用沉稳、安慰的语气来读;

第三次对话:爸爸的话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5.男女生对读。

6.师生合作,男生读爸爸说的话,女生读玲玲说的话,老师读叙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插图的段落。(第九自然段)

2.齐读第九自然段,想想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演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齐读,边读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四人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里的“好事”泛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并不是指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事。(板书:好事、坏事、获一等奖)

(4)教师小结。

爸爸说的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化的;二是指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六、回归整体,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1.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玲玲和自己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遇到过的话,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2.教师总结谈话:是啊,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弄脏画面的一块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花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因为自己长得丑而遭到别人欺负、讥笑的丑小鸭,原来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就是这样,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书:开动脑筋

3.同学们喜不喜欢课文中的玲玲?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玲玲的喜爱和赞美的心情齐读全文。

七、实践活动

回到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自己从书刊中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29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这些词语,老师来看看你们的`记性怎样?(生开火车读词语)

2.好,同学们既然会读了,那会写吗?我们一起来听写一下。

3.全班再读一次检测一下是否正确。

三、新授

(一)1——3段

1.大家看!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明天,她就要拿这幅画去参加评奖了,你认为他能得奖吗?(出示玲玲的画)

2.玲玲的画真美啊!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读齐读一次。

(课件:第一段)

3.玲玲得意地端详再看看这句话里 “得意地端详”有什么特别?怎样才是得意的端详呢?(生说)这里让学生做动作表达。

4.所以玲玲很开心很满意,那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这幅画。自己带着满意的心情去读。指读

5.就在这时,谁来催玲玲了,谁愿意来读?(课件:第二段)(指读)

6.平时,你们的爸爸妈妈怎么催你睡觉?带着这种感觉读。(指读)

7.爸爸真关心你们,多幸福啊!玲玲又是怎样回答爸爸的?(指读)

(二)46段

1. 就在这时,仔细听,你听到什么了?(叭的一声)

呀!画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指读第4自然段。(课件:第4段)

2.问学生:如果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会跟哭着的玲玲说些什么呢?

3.那你猜哭着的玲玲会说些什么呢?(指读)

4. 这可怎么办?谁来帮帮玲玲?(生说)

三、(79)段

1.(课件:爸爸的办法)这一次我想来读读爸爸的办法,可以吗?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谁再来指导指导?还有谁行?(师读)

2.在爸爸的指导下,玲玲是怎么做的?把玲玲怎么做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3. 谁来读读?(生读)

5. 瞧!(课件:画)看着这幅画,玲玲满意地笑了。你觉得这幅画怎样?

6. 不仅玲玲满意了,爸爸也很高兴。请同学们画出爸爸说的话,(课件:9段)谁来读?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3.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分角色读读全文。

五、积累运用

1.把文中好词好句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六、拓展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动脑筋思考的名言,请同学们看一下。不用太多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动脑筋)

坏事————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0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A 案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字──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词意,感悟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爱动脑筋的、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1

设计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你平时都喜欢画什么?在画画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中的主人公玲玲就在画参赛画时遇到了一件让她急得哭起来的烦心事,那是一件什么样的烦心事,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想想你怎样记玲玲的“玲”字(齐读课题两遍,说说怎样记住“玲”字)。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玲玲遇到什么烦心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生字、生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人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2.多媒体演示符合课文内容的三幅画——玲玲刚画好的画、弄上墨渍的画、把墨渍变成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玲玲心情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说说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满意(完成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

2.齐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3.多媒体演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读。

4.指名在全班分角色读对话,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爸爸和玲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展开三次对话的?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呢?(第一次对话:爸爸的话要用关心、催促的'语气来读,玲玲的话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参赛画而感到满意的语气;第二次对话:玲玲的话要读出紧张、着急、伤心的语气,爸爸的话要用沉稳、安慰的语气来读;

第三次对话:爸爸的话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5.男女生对读。

6.师生合作,男生读爸爸说的话,女生读玲玲说的话,老师读叙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插图的段落。(第九自然段)

2.齐读第九自然段,想想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演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齐读,边读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四人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里的“好事”泛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并不是指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事。(板书:好事、坏事、获一等奖)

(4)教师小结。

爸爸说的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化的;二是指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六、回归整体,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1.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玲玲和自己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遇到过的话,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2.教师总结谈话:是啊,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弄脏画面的一块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花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因为自己长得丑而遭到别人欺负、讥笑的丑小鸭,原来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就是这样,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书:开动脑筋

3.同学们喜不喜欢课文中的玲玲?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玲玲的喜爱和赞美的心情齐读全文。

七、实践活动

回到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自己从书刊中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伤心―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3

教学目标:

1、音形意结合,认识8个生字,会端正书写4个生字。

2、通过玲玲的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学习生字“玲”,正音。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爱画画的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玲玲”)她的名字叫——玲玲。谁愿意来和她打打招呼?(“玲”字的后鼻音读的可真标准)第二个玲读成轻声就更亲切了!

2、结合偏旁识字。

斜王旁的字大多跟玉有关,“玲”表示玉发出的声音。谁来给玲换偏旁?

预设:领、灵、零、岭、邻、拎……“令”跟许多偏旁组成的新字都是后鼻音的,但跟提手旁和双耳旁组合读音是前鼻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写“玲”字。你认为要写好这个字,那一笔最重要呢?

师范写在题目中;生自由练写。

玲玲的画画得怎么样呢?(课题补充完整)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端详评奖弄脏

一幅画楼梯糟糕

催叭肯脑筋

(1)同学们,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了吗?自己试着去读一读吧!

(2)指名当小老师读(指名读3个)

(3)点拨字词、正音。

预设:端详是什么意思?

预设:“端详”。同学们,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将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读一读,猜一猜。(出示课文的第一段)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1、谁愿意来朗读这一段,帮助这位同学理解这个词呢?

还有谁愿意来读?

谁来示范玲玲仔细“端详”自己的画呢?

你真棒!现在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端详”的意思了,“端详就是(请刚才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看。

2、齐读第一段:玲玲对自己的画不停地端详着,她越看越满意,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玲玲满意的心情吧!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的哪句话对你的启发最大?

选词填空,了解大意。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明天要参加(评奖)的画,可是一不小心,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在画上,(弄脏)了自己的画。后来,玲玲(肯动脑筋),在弄脏了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第二天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三、研读课文,学习重点句。

1、交流有启发的句子。

预设:“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件出示课文第九段)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的确藏着很多奥秘。“坏事”指的是什么?“好事”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事?坏事又是怎样变成好事的呢?

(3)交流

A、好事是指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的了一等奖。

说说玲玲的.心情如何?

B、“坏事”指什么?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拟声词点拨:

(叭)的一声,铅笔尖断了。引导学生理解“叭”是一个表示声音的词语。叭的一声,()掉到了地上。叭的一声枪响,________________。

(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哇的一声大叫起来。

玲玲,你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你从哪里感受到?

那你再画一张吗?你为什么难过得哭起来了呢?(学生读第6段)。

还可以从哪里知道再画一张已来不及了?你能把玲玲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玲玲真的好难过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4—6小节,感受玲玲此时的心情吧!

C、好事怎样变成坏事的?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比较生字:叭——趴

四、指导写字:

“脑、筋、肯”。学生观察三个字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竖,主笔在横。

“脑筋”两字月字旁的写法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写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示范写字(练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五、作业布置

读一读,记一记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法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美爱因斯坦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奥弗洛伊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4

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主动识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不开心的事,但对待这些事的态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玲玲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她是怎样把坏事变好事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把学过的5个生字各写3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平时可能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我牵着走的,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课堂气氛也很不好。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学。我先让学生自学生字,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识字游戏。没想到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我的预料。什么猜字谜、编儿歌、编故事,教得有模有样。学的同学因为看到是同学当老师,很有亲切感,个个是兴趣盎然。而我自己就在一旁略加提点,非常轻松。所以新课程一再指出课堂要在老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有了自主投入,学习效果就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自然老师学生都轻松。多一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去备课,也许教学设计会很不一样。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5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课文。这类专题的课文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渗透,像《乌鸦喝水》《称象》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二年级上册第四组,也是围绕这个专题学习的。在本册第四组的课文中也讲了动脑筋思考的故事,纵观整个小学的语文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专题。通过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了解故事,点燃智慧的火花,到明白道理,指导学习、生活,开出灿烂的智慧之花,逐渐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玲玲的画》讲述了玲玲不小心弄脏了参加评奖的画,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划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就像玲玲爸爸说的那样:“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是本文的主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课后泡泡语“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的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品味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多动脑筋,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3、随文理解“端详”的意思及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那我们就来看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

2、谈话激趣:

(1)指答: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师: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画画时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识字

1、自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字、读准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本课生词,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3、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现在咱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读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能比刚才读的更好。

三、指导朗读,深入领悟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你觉得她画的怎么样?

2、玲玲是怎么看这幅画的呢?(生答,随机板书:满意地端详)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怎样才是端详呢?(学生根据理解自己进行“端详”,师适时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3、师: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玲玲睡觉了!请大家读一读2、3两个自然段。(自读、指名读)启发:当你很晚不睡觉时,爸爸妈妈催过你吗?想一想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

4、过渡:就在玲玲快去睡觉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小朋友们读一读4—10自然段,想一想在这部分课文中,有你读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自读、思考)

5、交流,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2)玲玲为什么说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3)爸爸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些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读懂。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6、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问题。

7、集体交流: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你能从哪儿读懂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被弄脏的图画:想一想,此时玲玲在想些什么?(指导读好4—6自然段。)师: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谁把有关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修改后的图画:你们看到了什么?玲玲现在怎么样了?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玲玲此时的心情?(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2)师:看到玲玲很满意,爸爸怎么样?他可能说些什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做?(随机出示文中插图,观察图画。)课件出示爸爸的话,指名读,比赛读,同桌互读。师:你们怎么理解爸爸说的这句话?(生自由发表意见,师总结。)

(4)随机指导这句话中生字的书写:糟、肯引导: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仿写,评写)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五、总结:课前小朋友们说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新想法?(生答)看来,玲玲爸爸的话让我们受到了启发,课下,请大家把这两句话抄下来,记在心里好吗?

板书设计

5、玲玲的画坏事---动脑筋---好事

教学反思

一、教学收获: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电教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的使用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不足:

1、课堂提问略显琐碎,致使课堂中教师的声音出现频率过高,通过实际教学发现问题过多不但不能达到预定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反而牵制了学生的思路。

2、在深入挖掘文章中心内涵方面我下了一番工夫。整堂课上引领孩子去学习当画被弄脏之后玲玲的想法和做法,旨在通过对玲玲改画过程的学习从而深入到对父亲的话“只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理解上。但课堂实践操作过程我发现偏重了对玲玲的想法、做法,对文章所要传达给我们孩子的讯息的学习上有所忽视。最后的拓展时间较紧,学生参与面较窄。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6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玲玲心情情感的变化,以及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

(一)、复习生字

1、师:首先请同学们复习一遍我们上节课所学过的生字。

2、(1)CAI出示生字:

(指名读,每人读一排;齐读,每组词读两遍)

(二)、写生字

1、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么多的生字中,有谁发现了哪一组词非常特别,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快?

(学生汇报)。

2、对了,看这两个字“脑筋”,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

3、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大家一起交流。

a、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左窄右宽、上宽下窄)

b、两个“月”字不一样;

师评价: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

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舒老师把这两个字示范一遍,也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时一定要让学生说笔画顺序)

5、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自己写一写,那好,请把你们的书轻轻地翻开到第118页,照老师刚才的样子,把“脑筋”漂漂亮亮地送到田字格里去。同时在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哦!

6、展示与评价

a、谁愿意把自己刚才写的字与大家分享呀?

b、师生评价(2名学生)

7、小结:

看到大家刚才那么认真的写字,老师相信你们在写的.时候也一定动了脑筋!

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提问设疑

昨天同学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汇报)

说得可真好,我们表扬他“顶呱呱”。

2、师小结:

玲玲在这篇课文里一共画了两次画,(CAI出示两张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图是第一次画的,哪幅图师是第二次画的呢?

3、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画,玲玲要画两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4、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并且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

(二)、学习第一幅图

1、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你们找到了吗?

(指名读1,女孩子读1)CAI出示第一自然段

此时,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满意)

玲玲为什么满意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她的画?(CAI出示玲玲的画)

5、好吧,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

6、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很——满意。

板书:满意

7、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赶快在这一段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铅笔把它画出来。

A、CAI(端详)点红色。

B、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

C、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

D、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呀?老师演示。生回答。

E、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玲玲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F、现在我们全班同G、学都来当玲玲,H、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8、谁能读好这句话?

9、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10、过渡:

玲玲的画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画第二次呢?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4-8自然段。其他同学请想一想:为什么玲玲还要画第二次呢?

(三)、学习第二幅图

1、谢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其他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真可惜,正当玲玲准备收拾东西睡觉的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板书:哇地哭了)

3、这时,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些什么?

4、怎么办?(指名回答)

(哦,原来是爸爸提醒了玲玲,说了什么呢?“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5、玲玲后来又画了些什么?

(1)、CAI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2)、所以,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满意地——笑了。

(板书:满意地笑了)

6、现在请全班同学也带着满意地心情,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吧。(CAI出示8自然段)

(四)、比较两种不同的心情

1、CAI出示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

2、比较两个“满意”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3、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

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五)、感悟、体会爸爸的话

1、看到了玲玲满意地笑容,这时爸爸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2)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同学们,坏事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事情?(板书:坏事)

好事又指什么事情呢?(板书:好事)

事为什么能变成好事呢?是因为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4、所以,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请你动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5、齐读这句话。

拓展训练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能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形呢?

2、老师这有几个例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将它们变成好事。

A、当你不小心把墨水搞到墙上去的时候,你会?

B、当你看到快要丢弃的废塑料瓶时,你会?

小结:

你们真会动脑筋,所以,同学们,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也像玲玲那样积极开动脑筋,有时候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7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中、难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是伤心。那么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单元导读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是啊,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走进第七单元,从刚才的那段话中,你了解了这个单元着重选了关于哪方面内容的文章?(如何正确看待问题方面)

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写在黑板上。

2、 听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字音。

3、 指读,进一步正音。

4、同桌互读。

4、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 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 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2、 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 肯 脑 楼

3、 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 展示,评议。

5、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6、 积累词语。

7、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8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39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玲、详、幅、奖、催、叭、脏、筋”,写字4个“肯、脑、筋、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玲玲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会画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学习四会字“玲”。学生讲字,看到这个字你还会想到哪些字?换偏旁“邻、岭、零、冷”等)。

3、“玲玲”两个字放在一起,第二个“玲”读轻声。玲玲画的是什么?她的画怎么了?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试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么好的一幅画怎么会弄脏?

自由读文第1——4自然段。指名读文。汇报画是怎么弄脏的?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这四个自然段中有六个生字是我们要认的,请同学们读一读它们在文中的词语。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老师把生字请出来你还认识么?

(字卡出示)详、幅、催、叭、奖、脏。指名读、开火车读。

学生识四会字“叭”,强调字音。

学了这个字,你能填空吗?(叭)的一声,铅笔尖断了。引导学生理解“叭”是一个表示声音的词语。

叭的一声,( )掉到了地上。叭的一声枪响,________________。

学生齐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2、画被弄脏了,玲玲是怎么处理的?学生读文。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

玲满意地笑了。

(学生汇报)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把弄脏的地方遮掩了。

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三个生字是我们要写的,学生读。

练习:用加一加的方法组成新字,并组词。句(狗)、弟(梯)、娄(楼)

3、看到玲玲的做法,爸爸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文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糟”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扩词:糟糕、糟害、糟蹋

“肯、脑、筋”三个字都带有月字旁。你知道月字膀的字和什么有关系吗?(和身体的部位有关系)

“肯”为什么也和身体有关系?“肯”在以前是这样书写的(课件演示),它的本意是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但是到了今天它的意思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你知道他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为它换个词吗?

只要( )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玲玲通过动脑筋,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生活中的你,通过动脑筋,解决了什么难题?

学习四会字“筋”,动脑筋也是要花费很大气力的!

4、学习了所有生字,希望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流利,同桌两个人对着读一读吧!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她通过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四、写字指导。

1、出示9个要写的`生字,按结构给生字归类。

说一说不同结构的字,都有什么特点。

2、指导写字“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学生讲字。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注意哪些,如:左窄右宽,头齐脚齐等等。

注意观察“一、曲、日”怎么写才正确、美观?(先写一,再写曲,曲的两竖要穿透一,写得略比一宽,日字变得比平时矮小一些。重点指导“曹”笔顺。

3、“脑、筋、肯”。学生观察三个字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竖,主笔在横。

“脑筋”两字月字旁的写法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写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示范写字(练写、展评)

四、巩固识字、总结全课。

1、换词认读:玲珑、详细、条幅、夸奖、催促、喇叭、脏乱、筋疲力尽

2、换语境巩固。

玲玲的这幅画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催她到学校展览。可是在家里怎么也找不到那幅画。突然,听到门外叭的一声。她来到楼梯间看到小狗正趴在自己的画上。她想:糟糕,又弄脏了,这可怎么办?她又动脑筋想起办法来……

看来玲玲真是一个爱脑筋的孩子,也希望同学们能向她学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动脑筋解决。

《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但往往这样却是我们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很难寻找“闪光点”。在我们语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帮助下,最后上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以下是我认为在教学时比较满意的地方:

1、“叭”字的教学设计有梯度;

首先知道“叭”是表示声音的词语:(叭)的一声,铅笔尖断了;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掉到地上发出了“叭”:叭的一声,( )掉到了地上;最后展开联想:叭的一声枪响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完成这三个练习后,从音、义上已完全掌握了这个字。

2、“肯”字带来了语文味。

“肯”中带有月字底,为什么也和身体部位有关系?查找《说文解字》后,才知道“肯”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相关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为识字课堂带来了浓浓的语文味。

3、写字教学扎实、学生写字充分。

学生平时训练到位,写字前已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四观察”:结构、宽窄、头脚、定位笔划。要写的字都是合体字,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包容。“糟”字右边的“曹”分为三部份记忆,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笔顺。

通过这次活动,我成长了许多。在工作室的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取得了点滴成绩。再次感谢的室友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0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1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中、难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是伤心。那么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单元导读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是啊,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走进第七单元,从刚才的那段话中,你了解了这个单元着重选了关于哪方面内容的文章?(如何正确看待问题方面)

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写在黑板上。

2、 听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字音。

3、 指读,进一步正音。

4、同桌互读。

4、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 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 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2、 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 肯 脑 楼

3、 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 展示,评议。

5、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6、 积累词语。

7、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2

设计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你平时都喜欢画什么?在画画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中的主人公玲玲就在画参赛画时遇到了一件让她急得哭起来的烦心事,那是一件什么样的烦心事,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想想你怎样记玲玲的“玲”字(齐读课题两遍,说说怎样记住“玲”字)。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玲玲遇到什么烦心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生字、生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人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2.多媒体演示符合课文内容的三幅画——玲玲刚画好的画、弄上墨渍的画、把墨渍变成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玲玲心情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说说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满意(完成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

2.齐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3.多媒体演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读。

4.指名在全班分角色读对话,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爸爸和玲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展开三次对话的?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呢?(第一次对话:爸爸的话要用关心、催促的语气来读,玲玲的话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参赛画而感到满意的语气;第二次对话:玲玲的话要读出紧张、着急、伤心的语气,爸爸的话要用沉稳、安慰的语气来读;

第三次对话:爸爸的话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5.男女生对读。

6.师生合作,男生读爸爸说的话,女生读玲玲说的话,老师读叙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插图的段落。(第九自然段)

2.齐读第九自然段,想想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演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齐读,边读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四人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里的“好事”泛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并不是指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事。(板书:好事、坏事、获一等奖)

(4)教师小结。

爸爸说的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化的;二是指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六、回归整体,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1.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玲玲和自己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遇到过的话,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2.教师总结谈话:是啊,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弄脏画面的一块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花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因为自己长得丑而遭到别人欺负、讥笑的丑小鸭,原来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就是这样,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书:开动脑筋

3.同学们喜不喜欢课文中的玲玲?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玲玲的喜爱和赞美的心情齐读全文。

七、实践活动

回到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自己从书刊中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3

学情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口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三、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伤心—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5

教学目标:

1、 识字8个“玲、详、幅、奖、催、叭、脏、筋”,写字5个“肯、脑筋、糟、楼”。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人物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小女孩像: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出示名子,学习“玲”。学生讲字,看到这个字你还会想到哪些字?换偏旁“邻、岭、零、冷”等)。

2、 板书课题《玲玲的画》,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玲玲画的什么?玲玲的画怎么了?)读读课文你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借文下拼音读准,标出自然段。

2、 分段试读、纠正字音。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玲玲通过(动脑筋),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写字。

1、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读文第1——4自然段,随文识字“详、幅、奖、催、叭、脏”。

“详”:洋、样等;说说“端详”是什么意思,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幅”:形近字组词练习“富、福”;量词练习:一幅( )、一把( )、一条( )、一座( )。

文中“叭——趴”对照,还有哪些声音发出“叭”声?

“脏”多音字(课文中没有要求,学生要是提出可相机拓展)。

再次读文,在课文中巩固生字。

2、好不容易画好的画却弄脏了,这可怎么办?玲玲是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答案。

3、看到玲玲修改的画,爸爸是怎么说的?出示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识“筋”。

相机指导写字“糟”对比“楼”中“米”。重点指导“曹”笔顺。

“脑筋、肯”。学生观察三个字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竖。

四、巩固识字。(要求识、写的字均包括)

1、换词认读:玲珑、详细、幅度、夸奖、催促、叭的一声、脏乱、筋疲力尽

2、加偏旁、再口头组词。(会写的字):八(叭)、句(狗)、弟(梯)、止(肯)、曹(糟)、令(玲、岭、冷、邻、零)

3、换语境巩固。玲玲的这幅画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催她到学校展览。可是在家里怎么也找不到那幅画。突然,听到门外叭的一声。她来到楼梯间看到小狗正趴在自己的画上。她想:糟糕,又弄脏了,这可怎么办?她又动脑筋想起办法来……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6

5 玲玲的画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教师板书课题:5《玲玲的画》)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画变得更好了。(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候、及、拿”这几个字。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7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写生字,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多媒体投影玲玲画的画。(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生齐读课题(认识“玲”字),观察画面:自己说说画上的内容。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写了玲玲的画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合作学习不懂的词语。

3、汇报交流。

利用熟字加偏旁识记:王+令→玲讠+羊→详口十八→叭月+庄→脏

利用熟字换偏旁识记:岭一山+王→玲副一刂+巾→幅数一文+木→楼

从“三好生”奖状上识记:奖;从家里的楼梯识记:楼梯;从养了一只小狗识记:狗。

在读课文时识记:糟、脑筋。

编口诀识记:止下月是“肯”,竹下有月力是“筋”。

4、交流不理解的同语。

端详:认真仔细地看。

收拾:整理;整顿。

懒洋洋:指无精打采的样子。

来不及:因为时间短促。无法顾及或赶上。

5、指导写字。

(l)“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

(2)“米”在“糟”中捺变成点,在“楼”字中“米”捺不变。

(3)“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竖。

(4)指导笔顺:糟:

“狗”指导反犬旁写好:

6、师范读、正音,生跟读,并组词。

7、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三、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四、作业。

听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长,指名读。

2、开火车朗读课文。

二、自读自语。

1、多媒体投影爸爸说的一句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学生齐读这句话。

3、师: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这两句话的“糟”是指出现的情况让人担心、伤心。本课指把画弄脏了。)

(“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

(坏事变成好事:指坏事转化成了好事。)

(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又来不及再画一幅,这是一件坏事。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拘,巧妙地掩盖了弄脏的地方,使画增添了家的温馨,结果得了一等奖。变成了好事。)

(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开动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4、师:同学们对课文掌握得很好,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玲玲这类的事情呢?把坏事变成好事,大家想想,说一说。

(1)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启发。

(2)自由交流。

生甲: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裤子弄破了,回家怕妈妈打我。于是我用卡通人物粘贴在破洞上,没想到回家妈妈还夸我。后来她把这一举动设计在衣服上,在童装上加了一些卡通人物,销量很好。

生乙:我爸爸一不小心把落地扇中间的支柱弄断了,不能再用,爸爸灵机一动,找到扁铁、冲击钻、膨胀螺丝,把落地扇改成了客厅的壁扇,并粘上一些装饰品,成为客厅的亮点。我和妈妈看后赞不绝口。

三、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好事坏事是可以转化的。)

(只要善于思考,坏事情也会变成好事情。)

(吧事情办糟了,只要冷静思考,会想出好办法来弥补。)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体会读课文。

3、师指导朗读、范读。

(1)读第1~3自然段,要读出玲玲为自己的画感到“满意”的样子。

(2)读第4~6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

(3)朗读第7自然段,读出爸爸处事沉稳。

(4)朗读第8自然段,要表达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5)第9自然段要读出爸爸高兴的语气。

4、小组再分角色读,师巡视发现读得好的同学。

5、读得好的同学,全班表演读。

四、日积月累。

1、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新词。

2、把自己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8

课前透视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我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愿意帮助她吗?(相机板题)

2、观察揭题:教师分别出示准备的两幅画。启发: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幅画的来历。(板题)

对话平台

初读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识字。互读、互听、互纠,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游戏巩固识字。可以根据课文设计“蜜蜂采蜜”、“帮小蜜蜂找家”等。组织学生识字,或者引导学生说出平时的一些识字游戏,由学生组织进行识字练习。

4、分段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以读文为基础,以识字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手段,突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朗读

1、组内读文,互相评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积极动脑思考)

结果:得了一等奖。

(好事)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叭、玲、狗、糟、楼梯”。引导学生观察字在格中的位置,小组交流。

2、重点范写。“糟、楼梯”,边写边提醒这几个字词各组成部分要紧凑及个别笔画的书写。

3、学生练写,引导学生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

1、猜字游戏:学生读字、词,书写,同桌互相纠正。

2、分段指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研读

1、出示文中涉及的两幅画,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合作读书,画出有关句子,细致地理清故事发生的经过。

3、读书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玲玲和心情变化点拨学生,也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帮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过程中,适时地抓住重点的词句,增强学生的感悟。

如:(1)抓住玲玲的心理变化: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发现。(高兴(完成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相关的语句找到,练习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人物的语言:课文中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很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有什么发现?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和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教师相机点拨。

如:A、“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可启发学生思考:“仔细地看了看”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呢?

B、“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会想什么?“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会想些什么?

4、讨论:你从爸爸与玲玲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5、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要务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

感悟

1、读了课文,你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今天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把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积累起来。

(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肯、脑筋”,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点拨,同桌互相评议。

(结合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引导尝试书写,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端详:仔细地看。

仔细;细心

阅读在线:

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个年轻人为贫所困,便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问:你为什么失意呢?

年轻人说:我总是这样穷。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年轻又不能当饭吃。年轻人说。老者一笑: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不干。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但你必须现在死去,你愿意吗?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老者说: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生命力旺盛,就等于拥有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又怎能说自己穷呢?

年轻人一听,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一个叫情绪困扰的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结果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的信念。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倒霉,想不通,这些其实都是本人的片面认识和解释,正是这种认识才产生了情绪的困扰。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烦恼和不快,常常与自己的情绪有关,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有关。能否战胜挫折,关键在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被一时的失意和不快左右,永远怀着希望和信心,就能从逆境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概而言之,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宽。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49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中、难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是伤心。那么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单元导读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是啊,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走进第七单元,从刚才的那段话中,你了解了这个单元着重选了关于哪方面内容的`文章?(如何正确看待问题方面)

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写在黑板上。

2、 听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字音。

3、 指读,进一步正音。

4、同桌互读。

4、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 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 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2、 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 肯 脑 楼

3、 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 展示,评议。

5、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6、 积累词语。

7、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3.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读我诵》中的《祸福相依》,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过程

1.自学提示:出示前后变化的三幅图,请你为它排出正确的顺序。

2.分享展示。

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因为故事的经过是:首先(),然后(),最后()。所以,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

过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故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并用“ ”标出关键词。

2.分享展示。

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3.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课文中爸爸给玲玲建议的句子。

4.分享展示(指导学生把话表达完整)。

5.分角色诵读。

6.你读我诵——师生问答读。

师:玲玲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师:玲玲后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最后,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7.用关键词复述故事。

(1)关键词:得意端详评奖伤心来不及仔细小花狗懒洋洋满意动脑筋

(2)学生自由运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用“—— ”画出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2)分享展示。

(3)你问我答读。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有天,他家养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的地界。

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生: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

师:这是一件好事吗?

生:他家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

师:这是一件坏事吗?

生: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4)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 ”标出表示塞翁情感的'词语。

(5)分享展示。

(6)你问我答读。

师:塞翁丢了马,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却不怎么介意,轻轻松松地说:“丢了马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师: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塞翁怎么看?

生: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必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

师:他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塞翁很伤心吗?

生:可他却没看出有多难过,最后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过渡:我们学习玲玲和塞翁的故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来诵读一首小诗。

2.拓展阅读:你读我诵《祸福相依》

(1)师生(男女)承接读。

师:祸兮,福之所倚。

生:福兮,祸之所伏。

师:孰知其极?

生:其无正也。

(2)古今对译读。

四、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外。遇到坏事时,我们该怎样做?遇到好事时,又该怎样面对?老师相信你,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是生活的大智慧家。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和《塞翁失马》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坏事变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1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玲”、“肯”、“糟”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读单元导语,说说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齐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玲玲画了一幅什么画?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什么事,是怎么解决的?)

二、初读识字

1、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生字带拼音),然后去掉拼音读。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把这些生字放入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玲玲在画

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画弄脏画小花狗

三、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玲玲心情的句子。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2)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玲玲满意地笑了。

2、指读第一句,理解“端详”一词,同桌相互做端详的动作。请你仔细地端详玲玲的画,说说画的怎样?

3、玲玲对自己的画多么满意啊!可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在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怎么样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板书:哭这时玲玲是多么伤心啊!谁能带着伤心的语气读读这句话?(指读、齐读)哭什么呀,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来不及了)这时候的玲玲是多么伤心,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不光伤心,还很着急,你能读读玲玲说的这句话吗?(指读男女生读齐读)

4、这么伤心、这么着急的玲玲,谁能来安慰一下?

这时爸爸也在安慰玲玲,爸爸是怎样安慰玲玲的?读爸爸的话。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呢?

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玲玲看了现在的这幅画是怎样表现的?(满意地笑了)板书:笑

5、读“想了想……满意地笑了。”这一自然段,“想了想”说明了什么?从“懒洋洋”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玲玲的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们对这幅画满意吗?请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6、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住了污渍,更给这幅画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7、读爸爸说的话。在课文中,“坏事”指什么?板书:坏事这里的坏事还指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好事”在文中又指什么?板书:好事这里的好事还指生活中令人满意的事、令人高兴的事。要想把坏事变成好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板书:肯动脑筋

8、从爸爸说的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背诵爸爸说的这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写“玲、肯、糟”三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3、先摆好姿势,再在书中田字格内书写。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伤心―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3

教材理解: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话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份家的温馨。

本文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第1至4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玲玲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看着自己的作品,非常得意。可就在得意之时,她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因为来不及重画一张,所以又着急又伤心,哭了起来。第5至8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玲玲在爸爸的指点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起来更好了。玲玲满意的笑了。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谢了,爸爸告诉玲玲做人做事的道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变成好事。全文由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话能感受到爸爸的和蔼可亲。在结尾独到爸爸说的话时,觉得自然贴切,没有说教之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背景: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单元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生字、生词。

2、出示三幅图,世上共同回顾课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课文围绕玲玲的画,描写了玲玲的'心情,那她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用笔勾画出来。

集体交流 汇报成果 教师板书

2、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玲玲对自己的话很满意的?

(1)出示: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谁能告诉老师端详是什么意思?(仔细地看)谁又能演一演呢?

文中说“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端详着这幅画,心里会怎样想呢?(她得意的想:明天准能拿第一。)

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再催了。

“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已经催过一次了 爸爸对玲玲很疼爱 玲玲已经画了很长时间)

指导朗读: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的疼爱。

3、就在玲玲准备睡觉的时候,他遇到了什么麻烦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了他的麻烦?请你读一读。

(1)出示:就在这个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的哭了。

“啪”是怎样的声音?谁能演一演?(东西掉地上的声音,响而短)

指导朗读这句话。

(2)玲玲为什么伤心的哭了起来?

出示:“我的话弄脏了,电话一张也来不及了”

是啊,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此时玲玲除了伤心,他还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着急)

指导朗读,记得读书玲玲的伤心和着急。

4、后来,在爸爸的引导下,玲玲把画又补好,她怎样做的呢?

出示: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的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的笑了。

这时候玲玲的心情一定很高兴。那谁来读一读,记得带着开心满意的心情去读哦。

5、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让老师感受到了开心。爸爸看了你的画也很开心,爸爸是怎样说的?(齐读)

出示:爸爸看了,高兴的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是啊,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相信在生活中,你们也遇到过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吧,能分享给大家吗?

三、小结全文,总结提高。

爸爸的话不仅仅是在告诉玲玲,也是再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做呢?

生汇报:不要着急开动脑筋,随机应变,总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师: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读出爸爸与玲玲的对话,读出爸爸关切的语气,玲玲的画被弄脏后伤心着急的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玲玲情感变化的原因,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同上2

教学难点:

同上2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画什么?(评价如:你的画一定很美!你将来一定能成小画家!)

2、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也喜欢画画,想认识她吗?瞧!(板书:玲玲)快来和她打声招呼吧!(评价如:真热情,玲玲一定会喜欢你的!你知道第二个玲要读轻声,读准了,真不错!)想看看玲玲的画吗?那我们今天就走进第25课《玲玲的画》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幻灯片1,补充板书:的画,齐读课题)

3、不过呀,玲玲说只有上课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乖孩子才能欣赏她的画。现在老师就来帮她考考你们。(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评价如真是咱班的金嗓子!)

4、(多媒体出示幻灯片2)瞧,这就是玲玲,你发现了什么?.(高兴-难过-高兴)

这是怎么回事呢?快快打开书第25课,快去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感知课文内容,解惑。

1、孩子们,读了课文,你们心中的这个问号解开了吗?

2、(出示幻灯片3)看,这就是玲玲的画《我家的一角》,明天她就要拿这幅画去学校评奖了,你觉得这画能得几等奖?玲玲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评价如:你们真会读书!)

3、(解端详意),能把端详和别的词语换换吗?为什么?(评价如:你真会思考。)看得出来,玲玲特别喜欢这幅画,(幻灯片4)我们就带着喜欢的感情来读读这段话吧!

4、玲玲正高兴地收拾画笔准备睡觉呢,忽然,叭的一声,发生什么事了?(出示幻灯片5)

5、这可怎么办呀?这么美的画被弄脏了,假如你是玲玲,心情会怎样?从哪个词语体会玲玲很着急?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幻灯片6)

6、是啊,孩子们,玲玲多难过,多着急呀,美丽的画儿被自己弄脏了,正在她着急难过的时候,救星爸爸来了!爸爸的主意是什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呢?(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出示幻灯片7)你觉得爸爸这个人怎么样?

7、在爸爸的指导下,玲玲是怎么做的呀?用你喜欢的线勾画出来吧!(鼓励:都在认真的思考问题,玲玲决定把自己的这幅画给大家欣赏,出示幻灯片8)结果怎样呢?(板书令人满意的事)

8、这时,你们想对新朋友玲玲说点什么?(板书:肯动脑筋)

9、(出示幻灯片9)这话是谁说的?刚才孩子们读得那么带劲,我也想来读读。

孩子们,玲玲的.画虽然不小心被弄脏了,但在爸爸的帮助下,玲玲自己动脑筋,这幅画变得让大家更满意了,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个小故事吧。(幻灯片10)

三、交流,感悟。

孩子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在事情变得很糟的时候,通过动脑筋去弥补,反而成功了?(评价如:原来你就是生活中的玲玲,真会想办法。)

四、小结。

动脑,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完美,那就让我们都做像玲玲那样爱动脑筋的孩子吧!(补充板书:只要动变成)

今天,玲玲觉得大家表现太棒了,想把得一等奖的这幅画送给大家,愿意接受吗?(幻灯片11)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变成好事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篇55

【教材简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这位叫玲玲的小女孩画得也十分棒,她就要参加评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课文,要求: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个别读文,注意读准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玩游戏“过关夺旗”。

第一关:读词。

第二关:扩词。

第三关:说话。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己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3、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质疑:

⑴读了课文之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感悟。

五、指导写字

六、扩展活动

1、把你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起来吧!

2、找一些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开一个交流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