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29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高老头》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高老头》读后感 篇1

看到高老头的遭遇,我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我对我的“无动于衷”感到震惊!或许是“见怪不怪”了吧?!就象看多了对“我要读书”的贫苦孩子的报道,现在再多一点“我要读书”的字眼已经不会吸引我的眼球一样。或许是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司空见惯”已不屑一顾了吧?我不知道这种表现能否用“麻木”来形容。)我不想给他悲伤的眼泪,也不想给那两个女儿太多的指责,我只想对拉斯蒂涅的变化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他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金枝欲孽》中的如妃。记得她的宠太医说过一些话,大致是这个意思:如妃当年并不是现在的这样算计人。她刚进宫时也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对人对事毫无心机。可就是这后宫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拉斯蒂涅和如妃也差不多吧?

最初,他想靠学问谋求财富,可是那个脓包波阿雷击碎了这个梦想,于是他转而改变了方向。当初涉世不深,良心未泯的他,看见巴黎社会骇人听闻的罪恶感到恐怖恶心,可随着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脏腑,他的是非善恶之心渐渐淡薄,自私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最后抱定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决心,投入了巴黎社会的残酷格斗。

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怜?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悲?不,大可不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为他庆幸!(请不要认为我疯了或是不可理喻,甚至丧尽天良。亲爱的朋友,请耐心听我说。)

社会上有两种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当时的巴黎社会下, 拉斯蒂涅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依旧穷苦下去让家人的希望落空并象高老头那样处处受人欺负,同时他还要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抱怨社会的不公……;要么他就象宴会上的那些“少爷”,有钱有吃有穿有女人,受人的巴结……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呢?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甘于穷苦且不快乐的境地。我们不知道拉斯蒂涅有钱后是否会快乐,但他没钱是一定不快乐的。

在此情况下,我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能理解我所谓的“为他庆幸”呢?

任何人都活在社会中。记得我们高中校长说过“别人都是神经病,你不是神经病,那么你才是真正的神经病。”这话虽俗,但是不无道理。一个人是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地“随大流”。人很伟大,但也很渺小。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有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埋怨老天“有眼无珠”: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为什么好人就要受欺负而坏人却可以活得滋润潇洒呢?为什么同样的机会A要给B而不给我呢?他不就是比我有钱吗?为什么我就要受别人的轻视污辱而他就要受巴结呢?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太多诸如此类的 “为什么”。可是为什么你在抱怨、愤怒的时候就没想过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摆脱这种境地并为之努力奋斗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靠诅咒抱怨而成功,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因别人的诅咒抱怨而倒霉。

弱肉强食向来就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老虎会因为兔子的可爱弱小而“口”下留情吗?不会!它只会在狮子面前犹豫。因此,想生存下去并且活得更好,那你就要努力地让自己成为狮子!

永远记住:哀求、眼泪、同情永远不会成为弱者的生存条件。要想成功,奋斗才是真!

不是后记的后记

说了这么多无关紧要的话,还请大家原谅我的无知与冒犯。很抱歉,经历的这19年,给我感触最多的只是这些。听惯了太多的“冠冕堂皇”,听惯了太多的“**”,听惯了太多的“高尚美德”,我……

我无意批驳或是冒犯其他人,我也没有对任何事情产生怀疑,我只是看了《高老头》一下子憋不住了,才发了这么多牢骚。无论对与错,这只代表我个人“一时”的观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高老头》读后感 篇2

巴尔扎克的作品嘛,所以《高老头》很早就听说过,但也只限于名字,一直没有机会看。放寒假前宿舍有看过之后说挺好看,刚好快放假了也要借几本书回家看。在图书馆看到了就顺手拿了一本。不经意间给心灵一次震撼……

作者开端先介绍了一个在巴黎很不起眼、毫无豪华之感的伏盖公寓。小说的主要人物都住在这里,所以这里无疑是一处重要场景。作者也说到开始着笔描写伏盖公寓完全用灰色调是为了符合故事的情调让读者未窥视时就感到了一种悲情。接着简单介绍了公寓中七位房客的情况,之后就是公寓中日常生活画面,大学生向往上流社会心理矛盾、思想上的挣扎,上流社会表面的奢华、高贵与伏盖公寓的强烈反差使大学生一步步丧失天真甚至良心向豪华而黑暗残忍的上流社会走去,也慢慢在交际碰壁中接受这种特殊的教育……从每月一千二百法郎的高里奥先生到四十五法郎的高老头,为了自己的女儿,甘心把自己榨干,然后一个人躲在这卑微一角,仍关心、爱着在豪华地带的女儿。他的一生仿佛只为了两个女儿,而早被娇生惯养的女儿是不会理解的,她们只会一味地索取,哪怕是老父亲最后一滴甘露。最后女儿一身锦装出席繁华舞会,而老父亲却死在寒酸的公寓客房。这一幕也震撼了大学生,使他完全看透社会本质,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上流社会。

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人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寒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满头鲜花,打扮的像天仙般的贵妇人,头天晚上在舞会上风头十足,第二天早上却在放印子钱的干瘪老头面前陪笑脸;浑身珠宝的银行家太太,为了摆脱困境竟不得不在赌台上碰运气;外来省的大学生榨干母亲、妹妹的私蓄,为的是置办一套时髦行头到上流社会去闯出路……纷繁的画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光怪陆离的现象通过一个贫穷的贵族青年做桥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家就是名家!他们是作品不是我们一遍所能理解的。我读完后一味地叹息高老头的悲剧,痛恨不孝的女儿,为大学生的不坚毅感到羞愧,鄙视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看一段名人名话吧:

虽然小说以《高老头》命名,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件,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的悲剧也不是本书的主题,如果作者只着眼于描述父亲的溺爱和女儿的不孝,那么小说的趣味便流于平庸了,书中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也太多了。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大学生,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作者以令人惊叹的巧妙构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处的典型环境,让他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相同的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逐步为这腐败的社会所同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把本书编入以青年人的入世之初为中心题材的“私人生活场景”,而且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是多余了,一切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拉斯蒂涅的性格演变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佩服!写小说确是件不易的事!

看小说容易融入书中世界。那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上演,思绪和情感也随着变换。和上书回到真实的世界,书中的世界又变得遥不可及,但是那种感觉无以名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老头》的世界是黑暗是,也常有人说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丑陋的黑暗的,只是我们现在还在学校的摇篮的保护下所以感受不到。时间如流水。大学是短暂的,我们将很快步入社会。你真得是那样吗?

《高老头》读后感 篇3

第一章最后部分: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高老头》读后感 篇4

“人性”在整部小说中已成为“金钱”的奴仆,而“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二者在文中就像树与藤蔓,紧紧缠绕。

纵观全文,无论是高老头与两个女儿之间的亲情,还是沃克大妈公寓房客之间的相处,还是高老头女儿们与丈夫或是情人之间的感情,这些彰显人性的情感都已被金钱扭曲。

其实,“金钱”一词还能被理解为“欲望”,因为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促使他们追逐的源头那就是欲望。

金钱的欲望,让欧金。德。拉斯提雅,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弟子,来到巴黎后醉心于这个花花世界。即使他曾从“沃特能被捕”,和“波瑟昂夫人受情伤隐居”,以及“高老头之死”这些事件上感到极大的震撼,但这些事情也泯灭了他最终一丝人性,膨胀的欲望让他还是奋不顾身的冲进了物欲横流的巴黎上流社会。

这正是青年才子的沦落呀!其实,当今社会中也不乏此类现象。瞧啊,有多少从落后农村来到繁华城市的青年们,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惹得眼花缭乱。离开以往居住破旧落后的乡村后,这群青年已经迷失了,即使家乡的亲人正等着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奋斗出自我的一片天地。为了快速融入这不属于自我世界,或者说是期望走捷径变成一个“城市人”,他们抛弃了自我的梦想,忘记了自我的初心。甚至,也会有人会不择手段,只为变成“人上人”。这《高老头》中的欧金不正是此类群体的典型代表吗?也许,历史永远在上演中。

金钱的欲望,让米歇娜不顾沃特能对她的慷慨大方与善意,而是选择了背叛沃特能,为了金钱出卖沃特能。米歇娜和杜瓦罗出卖了这个“老好人”,这真是让人感到气愤,可是幸好,住在沃克公寓的年青人们,他们有一丝热血,也还有一颗同情心,都还厌恶这种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为,所以共同逼迫了米歇娜和布瓦罗搬出公寓。也算是对为金钱,为欲望做的一次斗争吧。

这让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汉奸们,他们不正如米歇娜一样吗?为了自我的利益去背叛朋友的利益。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欲望是人的`本性。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但,我们要明白,永远不要用金钱去考验人性,因为真相是现实而残酷的。

金钱的欲望,让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利欲熏心,不顾父亲的生活质量好坏,无止境地向父亲索取,此时的高老头在她们的眼中,已经不是父亲的象征了,而是能够随时取款的人形银行。他们之间纯正的血缘,已经变了质,里面夹杂了发出恶臭的私欲。

这不禁使人深思,为何高老头如此对待女儿们,把自我所拥有的都无怨无悔的献给女儿,但却得到的是如此悲惨的人生结局。其实,高老头在临死前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太爱她们,没剩下一点让她们来爱我。”这句话正藏着那个原因,是的,正是“溺爱”。高老头是一个用情极深又十分专一的男人,他丧偶后,将所有的期望与感情都投入到了女儿的身上。无论女儿们的要求有多过分,他都会满足。然而这样的溺爱,并没有让女儿们对他心怀感激,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他停止付出,得到的就会是女儿的嫌弃与责怪。现实也正如此,若不是高老头对她们还有利用价值,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总是有千般借口推辞见面的。正如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不惜踩着父亲的尸体去参加舞会,只为心中对名利的追求。

《高老头》虽然为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可是他十分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所以在阅读时往往会让你身临其境。并且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距离我们已有近两百年,但巴尔扎克所批判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由此可见,金钱与人性可真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啊。

《高老头》读后感 篇5

读完《高老头》,不禁让人感叹当时巴黎上流中人与人之间淡漠的关联。父母儿女间的亲情,本是世界上最纯洁完美的感情。然而在那个时代,连亲情都被所玷污,实在是一种悲哀。

《高老头》这本书是巴尔扎克对拜金主义最深刻的描述及抨击,亦为《人间喜剧》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十九世纪初的巴黎为背景,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联。小说主人公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好处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杯具的一个缩影。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我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身上,对女儿的任何要求都一一满足。他给了两个女儿每人八十万做嫁妆,让她们嫁入豪门。然而他还是被女儿赶出了家门,最终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高老头最初在两个女儿家受到尊重,“我受到好款待:好爸爸,上这儿来;好爸爸,往那儿去。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儿吃饭,他们对我很恭敬。”为什么?“正因我生意的底细,我一句没提。一个给了女儿八十万的人是就应奉承的。”高老头自我这样说到。不久两个女儿便嫌这样的父亲有损她们的面子,狠心将父亲赶出了家门。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一种溺爱,是一种病态的爱。他为女儿能够付出一切。他无比珍惜妻子的遗物,然而却因女儿需要用钱而不得不变卖掉;他花掉身上的最终一点钱,只为女儿能有一件漂亮的礼服去参加舞会;他为了女儿的体面不再做生意,但得知女儿缺钱时又想着重操旧业,甚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而两个女儿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他有钱时她们假装爱他,偶尔还会去看他,说一些甜言蜜语哄他开心。但在外面她们不愿承认自我有一个丢脸的父亲,一个做父亲的竟要偷偷地去看女儿!她们去看父亲,同他说话也全都是为了钱。临死前高老头已经没有钱了,于是她们任凭父亲在病床上受苦,请也请不来。高老头死前最终醒悟过来,“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他感叹到:“钱能够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高老头在病床上说的那些话,是对那个社会最猛烈最无情的批判。

在那个时代,金钱代替一切成为人们的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变得淡漠、虚伪。不止是高老头的女儿,其他人都是一样。泰伊番小姐的父亲为了保全财产,将全部财产传给儿子,而将女儿赶走;特·阿瞿达侯爵为了二十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高贵的鲍赛昂夫人;而鲍赛昂夫人与特·朗日公爵夫人看似情同姐妹,其实一见面就互相讥讽。

鲍赛昂夫人这样对拉斯蒂涅说到:“这社会可是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

金钱这样影响着人们,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泥潭中。高老头的杯具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是宝贵的,也正因有了感情,人类才不一样与飞禽走兽。但在金钱和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变得扭曲,亲情、感情、友情都所以被玷污了。在小说的最终,拉斯蒂涅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最终一滴温情的眼泪。在高老头的那个时代,是没有温情可言的,幸而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更就应珍惜、保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高老头的钱虽然让他买到了女儿偶尔的看望,但最终没有买到女儿的爱。金钱确实能够买到很多东西,但它并不是世上最珍重的,毕竟它永远也买不到真情。

《高老头》读后感 篇6

前些日子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书仅有二十余万字,却出现了各色人物,他们的悲喜遭遇令人唏嘘不已。看完书后最给我震惊的不是当年立志以读书做出路的寒酸青年的转变,而是高老头对他两个女儿令人痛心的父爱。

高老头原名叫高里奥先生,曾是法国大革命时起家的面粉商人,有着一笔可观的财富。中年丧妻的他将自己全部的爱投入到了两个女儿身上,他满足女儿们的一切需求,即使在两位女儿出嫁后他狂热的爱依旧未变。

他花费巨款满足女儿们的理想,将她们嫁入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不惜为了女儿的虚荣心结束自己“不体面”的面粉生意,搬到小小的伏盖公寓。这个时候他还有着那么些钱,付得起伏盖公寓最好的一千二百法郎的膳宿费,大家都认为他是最体面的住客,叫他“高里奥先生”。

可他的在伏盖公寓中的地位随着女儿们-——雷斯托伯爵夫人和银行家纽沁根太太的出现动摇了,女儿无止尽找他要钱满足自己愈增的`虚荣心,高里奥先生不得不变卖他的财物,搬到便宜些的房间去了。直到最后,他住到了四楼最差的房间,被大家开着恶意的玩笑,并被戏称为“高老头”。可他并不在意,人只要精神是满足的,现实对他身体的打击便不值一提,他还是以最大的热情爱着两个女儿,无时无刻不想着他们的事——即使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太太视他为累赘,以他为耻。

尽管这两位太太过着看似奢华无忧的生活,她们却经常为了金钱的问题烦恼,过得并不开心。大学生拉斯蒂涅与纽沁根太太的恋情让高老头十分欣慰,认为这会让他的女儿幸福,他把费尽心思弄到的钱为他们俩建了间房子,方便他们见面,自己却毫不在意自己邋遢的住所。

对于“高老头”的叫法我并不喜欢,这是对一位慈父的蔑视,并不是所有房客们都了解他对女儿的爱,我更愿尊敬的叫他“高里奥先生”。

可爱的人,高里奥先生对女儿不求回报的爱感人至深;可悲的人,这狂热的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纵容只会让这两个“宝贝”贪婪地从他那里索取,满足金钱的诱惑。他已经快被女儿们榨干,可他依旧幸福的妄想着女儿能像以前那样和他一起快乐生活。

虽然高里奥先生的爱并不能纯粹到完全没有杂质——总有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可那份爱确实真真切切的,他视两位女儿为天使,甘心为她们付出一切,卖出自己的金银器皿甚至于妻子的遗物,若只有金钱与利益的关系他怎么能做至此种程度?

他痴迷于为女儿奉献,忽略了其余的一切苦乐,以至于待他幡然醒悟时痛心的告白,即使是印在纸上,也让人觉得心情压抑极受震撼。

高里奥先生为两位女儿争吵而心急患上了脑溢血,在他患病期间小女儿不曾来过一次,而大女儿来的原因更令人气愤——她来要钱支付给裁缝的1000法郎。高里奥先生被炸光了身上最后一滴油,中风症突然发作,已经无药可救了。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渴望见到女儿,千呼万唤却只有两位大学生,他终于醒悟,恨恨地说出了他早就明白却不愿相信的话:“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那两位令人无奈的女儿应该从心底来说还是有那么点残存的对父亲的爱吧,是什么玷污了爱?是金钱、地位,一切虚荣的诱惑。这些诱惑最开始引诱两位女儿嫁入有钱有权的人家,却也同时带走了她们的幸福快乐、剥夺了他们父亲的自由,剩下的只是更多的欲望与虚荣。

世俗的诱惑难以让人抗拒,但也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纯粹的爱,使人与人之间至深的感情摆脱世俗的束缚,人们便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与仇恨,高里奥先生的悲剧也不会在现实的世界上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