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茶馆读后感4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2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话剧《茶馆》例几乎浓郁了当年的社会迹象,并跟着社会的变化演出了一幕幕真真实实的人间活剧。从人们那些朴素的语言中,更加体现出当年不论是农民、社会人士对现在中国的一些不同的观点。
比如,让名厨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用顺口说出这些念头监狱里的人多;让说书先生抱怨生意不好,又顺口说出这年真玩意要失传……大家各说各的,各种职业的人抱怨着,虽然杂乱不堪,但是又反应了旧社会的兴隆盛衰,并且更有一番不同的味道,更加觉得十分贴切那时的背景。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比如穷得出卖女儿的乡富、吃洋的小恶霸、卖报纸的报童、老是无所事事的巡警……其实,从身份来看,也觉得当时的社会是在太杂乱,中国那是是多么的腐败。老舍紧紧抓住了那时的场景特写,将半个世纪,缩小成一个茶馆,在缩小成三部分,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明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代、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历史命运。
《茶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我舞台上总有赢得掌声。《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通过一个茶馆反应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的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永远是那么的清楚,因为,那是中国曾经真实的历史……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3
茶馆,大家唠家常、谈天说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
看出当时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的: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语言。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构成了一个展览式的“浮世绘”。他避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而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冲突。
《茶馆》中的情景必然是以当时社会的背景,而当时社会决定了〈茶馆〉中突出的社会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社会面临的必然是革命。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在中国强大的国力、稳定发展的新社会中出现,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中国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4
最近,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名叫《茶馆》的书,作者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茶馆》里的《我这一辈子》,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城市下层警察的悲剧。低等警察形象在老舍那里从来只是个贫民,虽然生活里也有狡猾、勒索型的巡警,他往往把他们分给了暗探,像《骆驼祥子》里的孙侦探,《茶馆》里的宋恩子和吴祥子、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小说中自述的“我”就一语说破了其中的道理:“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两条火车道。”《月牙儿》里高小毕业的少女“我”百般走投无路,最后沦为暗娼,知识女性仍逃不脱与贫民母亲一样的下场。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社会很复杂,必须有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5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写道:「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著、吃著、谈著,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茶社(扬州的茶馆称茶社)在扬州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有名的富春、冶春等茶社大致都在清末民初开业。富春茶社曾以「魁龙珠」茶大获好评,据说是富春自行研制。采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自己种植的珠兰。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茶色清澈,解渴去腻。配上富春点心与佳肴,远近客人流连忘返。今天扬州的茶社仍供应「魁龙珠」,不知是不是当年真味。
今天著名的冶春茶社还是在北门外,沿河也有几家新开的茶社。不过今天的扬州茶社并不以茶闻名,而是以细致点心及扬州名点「大煮乾丝」闻名。这些点心如翡翠烧卖、千层油糕、三丁包等等,经过几代名厨改良、创新,确实口味极佳。不过茶社以点心闻名,似乎总有些遗憾。
扬州茶社大多数只有早茶时人声鼎沸,一到中午就门可罗雀,想尝尝著名的淮扬细点,还是得早点起床。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扬州俗语说的是扬州过去的悠闲生活,早上到茶社喝早茶吃点心,晚上到澡堂子泡澡。今天扬州著名的茶社多是外地游客,过去悠闲情致大概已烟消云散。
茶馆读后感400字 篇6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之一,我读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个时期十分混乱,军阀混战、敌寇入侵,裕泰茶馆里却是热热闹闹,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掌柜王利发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的经营,把茶馆开了下去,但最终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厅,王利发便上吊自尽了。
茶馆本是给人歇脚、喝茶的地方,在《茶馆》中,它被描述成一个缩小的社会,提鸟笼的有钱人、卖蝈蝈的穷人、算命的先生、专横无理的士兵、奸诈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那里,人物描述得十分生动,有正直善良的王利发、常四爷,也有奸诈狡猾的刘麻子、吴祥子等,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封建与腐朽,就像常四爷的经典对白:“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
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馆里每一天都有悲惨的事情发生,这让我体会到,我们能拥有此刻完美的生活,十分不容易,裕泰茶馆里的那些人,不正是为这样的生活而奋斗的吗?既然如此,我们更应当珍惜这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同时也要不停磨练自我,就像裕泰茶馆的改良一样,理解失败、知难而上,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
这篇剧作也让我体会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多么困难,谈国事谈多了就会掉脑袋,他们能坚持下来十分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劳动人民的坚忍不拔,我要向他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