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2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霍达,本身就是一位居于北京的回族女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过《穆斯林的葬礼》: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六十年间的兴衰变化,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容量丰厚,内涵深刻。当我1991年第一次捧读这部小说,就被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所展现的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不忍释卷。

故事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主线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悲剧既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人物曲折的命运和多变的情节对年少的我而言是充满吸引的。然而,年过40,再捧起这本书,我却有了另一番感悟。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礼上,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不得不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帮助人们理解穆斯林信仰风俗有所帮助。

现在看来,纵然儿女情长与民族风情相结合,但情节与人物不免显得单薄和幼稚。或许是我已在长大,而那小说中的风月与人情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夜深了,坐在寝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场上,站在下沉式音乐广场中央,趴在沫若园门外的石凳上,抬头,看不见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怅。

回想起沫若园外那一棵金黄的银杏和遍地的落叶总让我想起什么。难道落叶真的容易让人惆怅。

喜欢《穆斯林的葬礼》,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

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我恋上了未名湖,恋上了燕园,那一袭澄澈的湖水,碧波荡漾,塔影桨声,我一次次地幻想备斋,幻想湖边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欢上了未央这个名字,既是汉武雄风时那运筹帷幄的未央宫,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触草戏水,小舟荡漾。

也许真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艰辛,我想象不出,每一个字都滴着一滴血,每一个章节都铺设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看书从不流泪的我滴下泪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实现了吗?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那份亲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弥补的。

未名湖畔,备斋房内,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纯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动。

水上新月,归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从前以为《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通篇向人们灌输“真主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神”的小说,乘着这个假期通读了一遍,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书名中的“穆斯林”指的仅仅是主人公的身份。而故事的主线是一段玉器世家的爱恨情仇。

我觉得此书中最让我感到新奇的部分,并不是穆斯林,这一特殊的身份斯林。而是作者对文章章节的安排方式。本书以月字头和玉字头,交错形成章节。以月字为头的章节主要讲述第二代人韩子奇,梁君玉和梁君璧之间的故事。以及第三代人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无结果的爱情故事。以玉字开头主要讲的是玉器的故事。

此书中人物塑造最丰满的,恰恰是梁君玉。梁君玉的性格因故事发展而不断改变。从一开始的天真活泼,到嫁为人妇的温婉,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一起时的尖酸刻薄以及对待自己妹妹和丈夫所生的女儿的飘忽不定的态度,攘读者时时刻刻感受到任务的温度。初次阅读时,我为她的精明世故和愚昧无知而感到愤怒,因为她的愚蠢最终导致了韩新月的死亡,更是让我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是动乱的社会和她丈夫的所作所为而合理造成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第三代的主角韩冰月塑造的太过于完美,昭示了她的悲剧结局。我觉得她和楚雁潮之间的恋爱情节像极了旧时的琼瑶小说中的故事。我不太喜欢这种把恋情和爱人看做自己生活中的全部的态度。

虽然最后的部分有一种不尽人意的感觉,但故事还是十分精彩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穆斯林的葬礼》的序中写道: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很多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人生多歧路,命途无常。

韩子奇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奇珍斋历经兴衰,苦苦经营一生,最后,珍宝却被掳掠一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她的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她盼望着天明,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不曾向往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它可能萌发的很早,也可能贮存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间,也可能历经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谢。

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勇敢而热烈,朴实而不平淡,又似乎是经历了一次哄哄烈烈的热恋,真挚而淳朴。可是,命运对他们的追弄,让人看得伤心悲痛,惋惜。

人生有如一场苦行僧的修行,冰玉写给女儿的信“在陌生人中孤独的旅行,不是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也不是寻找爱,而是在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可以失落自己。”让我在凄凉的尾声中找到伟大的力量!

当我们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一定不要失落自己。纵使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月盈月亏,人生无常,唯有不失落自己,方得始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一部葬礼,一曲悲歌,如泣如诉!

读《穆斯林的葬礼》,感觉这是一场人间悲剧,一场跨越三代的悲剧。

梁亦清一辈子兢兢业业,苦苦守着奇珍斋的名号。有着两个天生丽质的闺女,梁君壁、梁冰玉,人名如玉。虔心向着麦加方向朝拜,最后却未得到真主安拉的庇护,面对功亏一篑的宝船,口吐鲜血,含恨而去!

昔日的易卜拉欣,今天的韩子奇,不辱师命,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奇珍斋,并发展到梁亦清生前所想不到的盛况。一场览玉盛会,赢得玉王称号,并抱得美人归。谁知一代玉王,以后命运如此坎坷。为保住那比他生命还要重要的玉,忍受与妻儿十年分离之痛;在伦敦与梁冰玉的结合,又欠下一生无法偿还的情债;婚姻不幸之恨,老年丧女之痛,对两个女人心存内疚之苦。最终落了个玉损人亡的结果。成也玉,败也玉!

韩新月,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虽无衣食之忧,却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她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她疑惑照片上的母亲是那么温柔可亲,现实中的母亲却如此冷淡无情。虽如愿走进北大校园,徜徉于未名湖畔,还未好好享受汲取知识的快乐,却被病魔缠身。在病中与老师楚雁潮的相恋,给了她继续存活下去的勇气,却无法战胜残酷的命运。临死之际,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迷:自己的母亲、照片中的母亲竟是梁冰玉,是自己一直认为漂流海外的小姨!十七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也算是一种安慰。可遗憾的是等到生身母亲来找她时,她已在坟墓中安息了数十年。

梁君壁、梁冰玉、韩天星,他们的人生又怎么不是一出悲剧呢?如此多的痛楚不幸集中于这一家,却让人感受不到刻意做作之假,给人的只是一声声叹息。一出穆斯林的葬礼,一出悲剧!

相信这一不幸的穆斯林之家,定能在天园相会,那里再没有痛苦,毕竟前生受过太多的苦,那里再没有不幸,毕竟前生遭遇了太多不幸。

天下非主,唯有安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这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这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这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