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首先想到道士的无知。你看,那么多珍贵的文物的遗失,不就是因为道士的无知吗?设想,如果道士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和对国家的意义,他一定会舍命保护它们。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画在他手下变为白墙,优雅的雕塑在他锤下化为乌有。恨,恨他的无知。
无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员们也很无知。由此联想到中国的文盲。中国的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试想,一个文化无法得到普及、到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强大得起来?怎么能与外界竞争?当然留不住价值连城的经文和画卷!
又多读了几遍,就开始恨起政府了。的确,王道士的`疏忽导致了直接的损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为落魄不已而无奈用文物换来少得可怜的银子时,政府哪儿去了?来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旧每天一百道菜,依旧年年挥金如土地祝寿;颐和园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个老女人依旧在惬意地腐败!
真是天子万年,百姓掏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呵!
有这么多闲钱享盛宴,祝大寿,修园林,区区一点运费都出不起?笑话!
清政府腐败得无药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堕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这次文物的流失当作惨痛的教训,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动力!
那王道士的圆寂塔,刺痛了爱国人的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时间造就文化的悠久,人类编织文化的魅力,而精神与品质便成就了文化的灵魂。余秋雨用他敏锐的双眸和独特的视角,穿越神州大地万里河山,带你感受着历史的深邃。在他的.眼里,一切妖娆的景物都脱下华丽的衣裳,还复了最初的本真,因为真正的山水不仅仅只是山水,更饱含着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见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从他的书中,我更读出了历史人文其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同时拥有严肃与幽默的“双重性格”。历史勇敢的记录着人类的一切与自然演变,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不可预知的宇宙巨变,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无声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测,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轻松愉悦的时刻,《洞庭一角》里有一则关于乌龟的奇事,它每年定时都会爬回家,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风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既仁既智者则会拥有广阔的胸襟,去欣赏这世间的万物,山山水水,和这一片又一片氤氲着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便会有缕缕情思挥之不去,在心头悄然缠绕,燃起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深深的向往。我想,余秋雨也是这样,他并非是在艰苦的漫漫跋涉,而是乐在其中!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贬官文化”的确是中国文化中很重的一笔,贬官们仕途兴隆、官运亨通时不见有特别优异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贬外放了,才“只好与山水亲热”,有了悲戚哀愤的常情,文采竟也飞扬起来,“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可见贬官们的写作与抒情岂能不暗怀着盼主上查阅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贬”了,就无奈的写写东西,这写出的东西便恰好印证了贬官的“文品”,既是别有深意和目的而写,则这制造出的“文品”确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虚伪得紧。那么,倘若中国文化“极其夺目”的一笔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员们弄出来的,就不晓得到底是中国的贬官们太有才了,还是中国文学创作的自我评价“太有才”了。
不过文学在此文只是装裱,重要的是“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的“声名”效应,贬官们都化了灰,山水亭阁也仍是这样的山水亭阁,还理会他什么“文学”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赚得的“声名”才是眼睁睁的`取之不竭的实利,文学既“帮衬”了贬官的官运又“帮衬”了旅游景点的声名,大约可以名垂青史,不朽于后人了。读懂了余秋雨的“帮衬”,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半。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利用闲暇之余我便会静下心来体会翻阅散文集。让我由衷热爱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篇。对于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这篇充素着作者自己对都江堰独到的见解和评判,并且他渊博的知识,对都江堰的了解巧妙的在散文中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轮廓。虽然不及长城宏大雄伟,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尽管都江堰卑处一隅,但是依旧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即使长城被人类瞻仰,也依旧没有任何被人类利用的价值。都江堰这处屹立千年不倒的`宏伟建筑不停地运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个建造都江堰的伟人。深深打动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为民的作为。都江堰有着蜚声中外的水利建筑,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
余秋雨先生拥有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水平在这篇文中一一体现。
在书中的文字需要一点点的品读。带领我们去一个全新意境。
我对在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不仅十分迷恋,向往。还有一种赞叹的情愫。赞叹历史伟人创造出这么一项奇迹。我不经想要一览都江堰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