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2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1

假期里,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一本《聊斋志异》。它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与欣赏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据说他是在40岁左右写成的。我想:为什么蒲松龄会起这样一个书名呢?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那一天,我看了书中的“前言”,才知道原来“聊斋”是他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就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诵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2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种梨》《促织》《口技》等短篇小说491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蒲松龄半生失意,一部《聊斋志异》尽显功力,鲁迅说他“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他“鬼狐有性格,笑骂出文章。”

初读时,被里面狐妖鬼怪的爱情故事吸引,就把《聊斋》当言情小说看,《婴宁》、《梅女》、《香玉》......人狐传说,花树成精的凄美故事令人叹惋,那时候只疑惑为什么很多人妖之恋都难成眷属,为什么神鬼之间还有人的余地。后来明白了原来人鬼殊途,原来神鬼有别。第二遍看,看到聊斋里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书生,消极避世的隐者,就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一话不无道理,就觉得“酸秀才”的称谓正是所谓入木三分,将封建的腐朽和科举制的溃烂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三遍,文言文的'聊斋比翻译版更多出了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和原汁原味的风姿。比如《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可她的爱使得桑生害了重病,不得不忍痛分离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最后借尸还魂到张家女儿身上,和桑生终成眷属。《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还是借尸还魂到一个邑令之子身上才圆了夙愿。

《聊斋》大致有三个主题,一为爱情,这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内容,这些作品既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寄托了蒲老对理想爱情的愿望;二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蒲老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这或许也和他屡试不中有关吧,正如《叶生》中他指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为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三为揭露现实的社会,《促织》中的皇帝爱斗蛐蛐,造成了“天子偶用一物”的悲剧。当然,作为一本著作,它的主题绝不仅局限与以上三个,还有体现民主思想的《颜氏》,讲的则是孤女颜氏女扮男装考取进士,官至御史的故事;教人要学会通过外貌看到本质的《画皮》;和告诉被封建社会面宰割的人民面对强暴绝不可延颈受死的《黑兽》等。

虽然这其中并不全都是蒲公所做,有很多都是其收集民间作品所得,正如王家卫所说:“每个跟你擦肩而过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只是那些故事不一定都很伟大。”于是他小成本也拍出了《重庆森林》。所以,当一个个故事串联成一本厚厚的书,那《聊斋志异》就成了文学的经典。最后,蒲公有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皆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即使他半生失意,在他去世后的五十年,《聊斋》初刻起,这本书就开始流芳,历史终究是公平的。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3

清末有一"柳泉居士",其书《聊斋志异》在后世广为流传,此人谓之"蒲松龄"。松龄兄甚怪,怪在爱鬼狐,鬼狐在他笔下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绝之书,是中国古典短片小说之巅峰,史上志怪传奇之绝唱。我自认此书三绝:背景绝,鬼狐绝,结局绝,三绝充满在《聊斋》的灵魂中,使《聊斋》熠熠生辉。

背景绝,绝在背景深入现实。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开对事实的论述。本书选材牢牢扎根现实生活。"聊斋先生"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甚至请人喝茶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奇闻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炉中铸成一颗文学界璀璨而难以多得的宝石。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疾苦和社会现状,引我入胜,无法自拔。

鬼狐绝绝在鬼狐真切性情。封建时的'科举制度害人之深,就连蒲老也不例外。聊斋先生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因此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寄托于鬼狐之上。幼稚点说,鬼分好鬼恶鬼,狐分好狐恶狐。鬼狐之情于我,终究是情,有情有恩,必会报答,但鬼狐之情于愚昧书生,也只是一种顽劣的追求,可有可无。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然后,鬼狐们如愿以偿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结局绝,绝在结局出其不意。鬼化成女郎,引诱书生,无非就是想变成人,体验一次人生。于是尽力帮助书生,以为能让书生永远记住自己,其实却不然。帮助书生达到目的,迂腐书生贪图富贵荣华,与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经的"鬼女郎"抛在九霄云外。忘恩负义啊,也是一种可悲的性格。结局无非另一种开始,纵然啼笑皆非,也敌不过那些怙恶不悛的人。或许,人比鬼恶吧。

小话《聊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4

这里面讲的故事都是有趣并神奇的,我都不敢相信这些事是真的。

我认为蒲松龄好幸运啊!这么多神奇的事情都被他看见了,要是我也能看到如此多的神奇的事的.话,我也要写一本儿“聊斋志异”。当然我会换一个名字的,要不然我就会被说成盗版的了。

当然,除了这些,蒲松龄还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那就是把有意思或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并且运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就像写日记一样。

所以你每看一本书,书里不光有知识或趣味,也许还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言归正传,在这本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叫《于中丞》,讲的是一个叫于成龙的官员,做官特别清廉,断案如神,其中于成龙判一个案子,用大家意想不到的细节,将案子给判了,而且他抓贼时,运用了像诸葛亮一样的大脑,将贼抓住了。我认为他真像动画片里的柯南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了做事要细心,不能马虎。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聊斋志异》它写的是鬼、狐、仙、怪。

起初我不敢读这本书,因为他写的是鬼、狐、仙、怪。后来我渐渐胆子大了,所以我就开始看这本书了。看了之后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并不是可怕的.鬼故事,而是人、情、世、态这四个字。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石清虚故事是这样讲的,顺天府的人邢云飞,非常喜欢石头,几乎到了爱石成痴的地步。他的家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奇石,都是他不惜重金从各地收购来的。

有一天,他到河里打鱼,发现渔网仿佛被什么东西挂住,便潜到水底去看,没想到竟是一块大约一尺见方的石头。捧到水面上仔细一瞧,真是一块奇石,石头四面玲珑,峰峦叠秀,美极了。邢云飞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般地把这块石头捧回家,还用紫檀木雕替它做了一个石托,供在客厅的案头,天天欣赏……是不是很有趣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只要敢去阅读就会有收获。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6

《聊斋志异》历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焦点,它不但是神话的结晶,还是各种民间传说的总结。

《聊斋志异》虽然是妖魔鬼怪的小说,可在书里,它们个个都被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超群的思维所美化,其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眩、惊心动魄,个别人物仿佛已经张牙舞爪地向读者扑来,却不时流露着作者对世道的深远见解。书中,各种各样人或鬼都互换了角色,使得《聊斋志异》更具有离奇的神秘色彩,。

读了《聊斋志异》,我不禁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之动容。虽然有些故事离谱到了极点,字里行间却不时流露着作者的心声,当今社会上,总会发生一些惨不忍睹的事件。

读了《聊斋志异》我才知道,原来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还不如《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重情重义,看来人们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如果你有兴趣,不要错过《聊斋志异》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