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1
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小事虽并未酿成大灾,但正是这些表面看起来似细枝末节、容易被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实际上却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作者黄仁宇在书中的《自序》里写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选自《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三联书店出版,句子在第四页)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同时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君主乃至百姓人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甚至直到今天这一道德准则仍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从好的一面讲,这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能让其他企图欺辱我们国家的人感到钦佩。从坏的一面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妄下断言,出言伤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当今社会道德绑架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因《战狼2》票房大卖有人叫嚣让吴京捐一个亿、公交车上因年轻人没有让座而对年轻人拳打脚踢的大爷大妈等等。我个人认为所有未经思虑与深究的谴责行为都是道德绑架,换位思考与了解事实后再表达也不迟。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希望现如今的人们莫被道德绑架,也莫绑架他人。《明朝那些事儿》中说:“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选自掌阅电子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磨铁数盟出版授权掌阅,句子在第二十一章)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朝代更替,时光飞逝,虽世殊事异,终要以史为鉴。亦如李莉所言:“把对历史的叩问变成现实道路的厘清?迷雾般的历史就会拨云见日,现实的长河中就会顺风远航。”(选自《论语的智慧》,作者李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句子在第十三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2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本书的网上评价是相当高的,或许由于几十年国内的传播,其中的一些观念已经间接或直接影响我们,或通过影响相关史学文章进而潜移默化影响我们。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的新颖、觉得与众不同的观念。当我看完书,看到后面关于成书的介绍,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时候,书中的那些说法相较于传统较为突破人们对史学文章的认知。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响通过我身边的老师、或读物直接与间接影响着我,就没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吧。我没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时候人们的历史观念是什么样的,不能站在那个时代而以今天的视角来评价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本畅销书,自然可读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顾可读性,自然史学的严谨会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仅仅是枯燥客观的描写,又有几分精神能够读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带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给我们开拓了一种眼界,毕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写不见得我们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抵抗之力。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在书中,他们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更喜欢强势人物张居正。虽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强势更能反应一种改变精神。
最后,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尝不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万历十五年,何尝又不是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几十年后,我们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们身上一直以来的影子。正如这个帝国,一直为其固有的道德与法律、文官系统的牵累,终将走向衰落。而,我们身上的懒惰、得过且过,也在不断的在无意中束缚着我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3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文官集团,就是为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统治者们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但是这个时候要改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官集团这个制度已被天下有学之士所接纳,如果彻底改变,天下人都会说统治者无道,局部改变又无济于事。文官集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科举制度。
如果想入朝为官、名扬天下,这缺不祖父的生财致富、父母的辛苦养育、妻子的贤淑达惠、老师的辛勤培养、朋友的鼓励加油、考官的欣赏录取、上级的提拔教导等等等等,所以说一个人当官之后都要回报这些人,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仅够温饱,与实际脱节,就算俸禄可以维持小康,但是不够回报帮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点,没良心的就会造成苛政。这全看当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张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废;申时行和稀泥,最后虽然使明帝国苟且残喘,可还是阻止不帝国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需要林达所提出的“平衡与制约”。
当然,《万历十五年》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看法远不止这两条,还有许多的侧面描写和一笔带过的东西,如:重文轻武的利与弊,愤青的不顾全局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多说,如果想全面解,就去看一下《万历十五年》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4
读完黄仁宇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笔下的海瑞。海瑞是明朝一位清官,最著名的事迹便要属他向嘉靖皇帝上奏的《治安疏》,然而他却并没有像一个寻常的的清官一样受人赞扬。赞扬者说他清廉正直,为百姓说话。批评者说他古怪、冷僻而执拗。海瑞的政治生涯,终归到底是失败的,因为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不如说,他的理想本身在当时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个君子何以有志于当官?海瑞说是出于恻隐和义愤。他同情饥寒困苦的流民,也为别人被欺压而感到不平。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是为了取得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而不是借官职谋私利。如此看来,他的确是官员中的典范。
海瑞这种精神的本质也和创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的治国思想完全一致。然而海瑞所不知道的是,当朝文官们的行事标准就是在上层颁布一个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的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而海瑞却不懂这种所谓阴阳之道。他凭一己之力即想改变整个社会制度的想法,不免有些草率。
不仅如此,海瑞的个人道德之长,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更不能代替周密的考察和详细的法律。
海瑞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也确是一个公正而廉洁的官员,他想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国家更强大,但因为对当时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处理办法,加上他的操之过急,而干不成实事。他既没有对情形做过周密考察,又没有宣布法律的准则,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去调查案情。仅仅有他自己奋力践行维护的伦理道德,是远远不够的。明朝是以农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缺乏有效的商业法律和货币制度,经济制度也较为僵硬。想要改变这些,明朝现有的政府机构是没有能力办到的,要在当朝力挽狂澜,就要依靠有力的技术与组织。而海瑞偏偏没有意识到这点。海瑞以为只要自己以身作则,实行新制度就能改变现状。
关于海瑞,还有一件小事:海瑞简朴的屋舍里,挂着的立轴上是“忠孝”二字。这是海瑞毕生的信仰。但只能说海瑞空有信念。海瑞的失败,在于他不能洞明世事。他一心崇尚着洪武皇帝的制度,却不知制度早已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用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着一切,却不知道这标准早已失效。最终,海瑞也对官场,对政治死了心,在贫寒困苦中离世了,想必他的心里,也是充满了苦涩与不甘的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5
一开始看见这个名字我便觉得这是一本我不会感兴趣的书,无非是枯燥的历史,干巴巴的如同教科书一般。可是当真正静下心来读它的时候,就发现其实当你真正接触历史最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会因此转变,于是理解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狂热的喜爱钻研历史,只有通晓了无论是民族还是文化的本真和根源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今的文化和自身的发展。由于时间仓促只浅读了前几页的内容,还不能全面地评价万历皇帝及其执政的这十五年。但仅从这几页的介绍,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古代皇帝于其光鲜外表下的悲哀与辛酸。也许我们总在一些古装片中看见皇帝们无非是摆摆架子便可终日享受奢华安逸的生活,尽是佳肴美酒,美女良宵。其实尽管这些皇帝们生来便有着皇帝命,可是他们并不是出生就会管理国家,就能威震天下的啊。万历皇帝八岁就加冠成年次年便登基为帝,可以说完全没有机会享受童年就被迫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学会发号施令,遵守各项礼仪。
他并不比一般的小孩子轻松,他要一边学习经文书法一边治理朝政,还要顶着作为一国之君的巨大压力看大臣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他明明与母亲母子情深,却因为皇太后和皇帝的头衔不得不程式化冷冰冰的对待彼此。还有那些皇帝要盛装出席的活动,都必须在众人的注视下一丝不苟地严格遵守传承至今的各项礼仪规定,不出纰漏。万历皇帝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天赋才华的君主,他能够幼年识字,并在八岁便练得一手好字,能够在刚刚执政的时候就凭袖子里的字条应付下来早朝。我想如果不是封建宫廷的刻板束缚,他或许可以在文学艺术方面获得很大的造诣。我觉得作为一个皇帝,就是要完全打磨掉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心甘情愿地装在一个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皇帝的套子里。所以想到这些,着实为他感到心酸。当然折磨皇帝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封建社会中繁复冗杂的礼仪条规和遗留至今的形式主义。关于早朝中对皇帝和大臣们的细节要求,实在令人感到难以接受,礼仪应该作为一个约束民族形象与文化发展的形式存在,而不应该成为一个民族自身的负担,我认为彼时明朝的宫廷礼仪已经到了影响人们生活的地步,是完全应该废除一些繁琐的形式的。
我想当今大家大肆批判的形式主义之所以一直难以根除,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历史遗留的问题,当我们回顾历史便可以发现,很多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从那时就已经出现了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口口声声的进步和发展在文化很民族性上似乎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实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多读读这样真实的历史书籍,也许真的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对社会都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和全新的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篇6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这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而万历十五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却引起了蝴蝶效应,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以前就听朋友夸张的阐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风恣肆雍容,让很多没有饱读史书的人,豁然开朗,一旦捧起来,就会陷进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态,我也试一试,原来历史可以真的这样好看呢,夹叙夹议夹评论,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让我学习了一种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以前的史书里,历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设”并夸张处理,而这本书采用的却是“聚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看似平淡无奇,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雷厉风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位极人臣却未老先衰的首辅申时行,战功卓著却孤独终老的将领戚继光,刚正不阿却争议不断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角色,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但是在这本书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饱满的、鲜活的,也并不都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认真读下去,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牵出官场的阴与阳,皇尊的欲和权。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书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要么身败名裂,要么壮志未酬。归纳《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达: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因为这个症结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
也许,对于一本好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