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知远网

2025-10-23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1

现在的孩子生活是越来越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各种关爱,都会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德育实践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德育实践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

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2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德育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项育人工作。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

四、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加强小学生教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3

最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了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的结合。让学生定期在村里规定的德育基地体验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带领学生向村里的五保户、老复员军人敬献礼物,与老人共贺节日。使老人感受到了人生快乐,体会到了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同学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来礼物送给这些爷爷奶奶。

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少吃点、少玩点,为爷爷奶奶做点什么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爷爷奶奶们开心,我们就开心,爷爷奶奶幸福,我们就幸福。

老人节那天六年级的刘杰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和同学们与村里的五保户、老军人共贺节日。当我想爷爷奶奶们献上礼物时,他们笑了,笑得那样开心。望着他们那菊花般的脸,我不知说什么好,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因为老人们幸福了,我也幸福了。”从孩子们的话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对学生们进行尊老、爱老教育是多么重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传统美德需要他们发扬光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尤为重要。

在德育基地,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劳动,为老人种一棵菜、浇一瓢水、烧一次火、端一次洗脚水,让学生感受到敬老的快乐。

通过德育基地教育,使学生们转变了观念。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4

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5

2014年7月5日—12日,我参加了德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通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德育理论水平,扩展了我对德育教学的认知,坚定了我全身心投入到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信心和决心。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汇报一下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新时期德育教学新背景的认识及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生活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信息与网络也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当然,学校教育在这场强大的入侵活动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与毫无意义,因为它已渐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对大量视听资料的需求,必然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教学形式的突变。于是,信息化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其实,在参培之前我对信息化教学是一知半解的。我对它的理解就是运用信息化的工具来构建课堂教学环节,是现代科技手段的简单叠加。在听了两个专家的讲座,看了我们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展示和《未来教室》这个视频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它不单单是现代科技手段的机械组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把理论与实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个课堂,适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竞争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探索知识的奥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所以然还能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与输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德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并大范围推广。

二、对德育教育原则的新认识及对十八大进课堂的理解

无论是德育原则还是十八大进课堂,都是对德育教师教学实践过程的要求,个人理解前者是从个体层面具体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后者是从社会层面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

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之后,我感触较多的还是他们对教学原则的重视,他们用教学实践证明了教学原则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三贴近”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原则要求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进一步与学生接触,改变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对立,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有效达成教育目标奠定理论基础。

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用十

八大精神来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该通知从政策层面上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指引了方向,紧扣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该通知是基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负面现象的背景下下发的,不可为不及时。进入新世纪,虽然我们的经济科技等领域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层出不穷,黑暗面比比皆是,这些问题都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归结于民众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存在发展,那么它将成为我们德育课教学的一个巨大的障碍。为了逐步消除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怀疑,使德育教师能“理直气壮”地来教育学生,我们必须紧跟中共十八大的脚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的德育课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阐释我们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核心内涵,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三、对教学方法的新认识

对这一部分的认识还要结合我的原有理解来进行阐述。在参加省培之前,我所知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偶尔会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添加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这几天的认真学习,我认识到这些教学方法是最基础、最常见的,没有任何特色可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现代化已成为一个趋势,而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也显得落伍了,时髦一点讲就是OUT了。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的载体,本身就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来挖掘这些资源,让学生自己来充实课堂。当然,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有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德育教学的首选方式。它以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感情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心灵,并保留学生情感的积极面,以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同时该教学方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情境教学法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境教学模式——矛盾冲突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这是我在听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原主任扈文华先生的讲座时感触最深的一点。这种情境的设置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导致的国人普遍的怀疑与警惕的背景,当然青少年在这个洪流中是不可避免的被波及的。如果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势必会误导青少年学生走入价值观的误区。而矛盾冲突的情境设置会给学生展示一种价值的悖论,在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去发掘事实的真相,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还有一种创新教学法就是体验式教学法,主要强调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四、从教学型教师到教研型教师的转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大大的开阔了我的德育视野,使我自身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不能因为这样的提升而沾沾自喜,因为跟别的老师相比我还差的很远。就像我们省教育厅师培中心方建华老师所说的一样,一个好老师不应该只会教学,还应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我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科研能力。

搞科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科研是一种认识过程,以教育现象研究对象,以发现教育规律知识、丰富教育理论为导向,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发展为目的。它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由于我们民族素有“尚实”的传统与“务实”的精神,这就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般都“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轻科研”,教师以“教书匠”自称,这些都是阻碍我们成为科研型教师的绊脚石。因此,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是否具有一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概括提升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还要有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思维方式。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且,教育问题是复杂的,往往教育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纠缠在一起,这就对教育科研的思维方式提出特殊要求。再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专业课程与教学理论以及学校德育、管理学等理论基础。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资料检索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能力等。

这几天的学习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专家的谆谆教导和各位优秀一线教师的成果不断鞭策着我,促使我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科研自觉性的双师型教师。

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6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人对我们的付出。小时候,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为了一个中学生,更应体会到家人的艰辛。

暑假,学校布置了德育作业,让我们安排家庭一周的开支,懂得怎样分配钱,使用钱,珍惜钱。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学会帮助家人分担家务,体会家人的艰辛,懂得怎样管理这个家庭。

在进行《当一周的小管家》作业时,我感到要管理好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每天要早起,买好早餐;买菜时还要算好,不能超出预支,为了节约一些钱,还要和那些商贩讨价还价。想起以前家人不管刮风下雨,都早早地准备好早餐,现在我当了小管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管理好一个家是多么不容易,要为这个家付出多少艰辛。

看着家人每天都辛辛苦苦做饭给我们吃,我也想亲自下厨,为他们做一顿饭。可是,行动起来才知道,原来做饭是这么累的一件事,既要调好每样菜的味道,还要知道一些炒菜的技巧,里面还有很多学问呢。做好一顿饭,就如同在烟熏火燎的战场上战斗。所以我感到:梁想做好一顿饭真不容易呀!

做完德育作业后,我深感家人对我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通过这次作业,我用事实证明了我的成长,以后也要多帮家人分担家务,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管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