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1
《正面管教》应该按这个角度去阅读:寻找日常教育、教导孩子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者或监护人,那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但是读好这本书,理解好这本书,运用好这本书,甚至掌握、完全理解这本书,还需要一个药引子。
这个药引子就是——给书换个标题(核心)及入门心法,《育人教娃的思维漏洞》——查找亡羊补牢的豁口以及木板钉子。
这本书,是不错的方法书,但是个译本,文字翻译得很专业。但是因为太专业,搞得想我这种英文不好,中文一般的人来说:看得费力,对书里的理念思想理解觉得生生且拗口。
我一直在求索,如何看懂这本书的理念和实操思想以及实践方式,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看这本书之后,有多大的实操空间。
时隔半年,在断断续续的酝酿中,终于领悟了书本的一些切入点:正儿八经的书名和翻译,把人引入了一个造神的场景,外国的圣书,销量巨大,读不懂是理所应当;都读懂了,这书不就等于没看吗?
于是我想给他换个书名《育人教娃的思维漏洞》,多年来,我们的教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有很多思维的漏洞,我们没有发现。在阅览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带着寻找漏洞的视角去学习,那么我们的目光就不会过多停留在作者(或者译者)新造的词上。把目光和念头都放在我们在意的`事情上,这才是我们看书学习的目的,也是项目教学法的精髓。
诸如“正面管教”“逻辑后果”这些词拗口难记,词意也不是通俗易懂,在外国运用的场景和背景不相同更是生中夹生。这些词留给研究学者专用标明是他们最新研究成果是不错的,最新的发现就是要配一个最新的名词,最好是引领潮流,和旧的词断绝联系(比如“微商”“股东价”)。
然而,写一本书,是为了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达给更多的人,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很多干货。但如果学习的心歪了,或者内功心法不够,看这本书,那么极有可能因为内功不足导致学得不好,半途而废是轻的,邯郸学步就白费力气了,要是变成走火入魔那就不好了。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起,我就在寻找比较合理的切入口,寻找合适的读书心法。
功夫不负拖延症患者,终于在今天有了突破:给书先换个脸:把书名换成“育人教娃的思维漏洞”,这样高雅而又接地气,同时点明看此书的目的以及核心。对,没错。把书改了名,从翻译的角度换成了读者的角度,姑娘还是那个姑娘,美的方式瞬间不一样了,同时又了欣赏和追求的目标,读书顿时又有了动力了。
育人教娃的思维漏洞:书里提到很多新的理念,都可以先浏览,先别记在心头,因为死记硬背,你记得住,用不了。作者不单是在书里把他的理念和方法表述出来,她还列举了很多例子,列举了很多分析,让你认识到了我们本来具有的想法和理念是和真相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没有逻辑关系的。但是我们经常把这些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然后凭经验这么用了。而如今,既然作者把这些指明出来,我们当然是去寻找这些日常生活、育人工作中的漏洞,先注意找出来,把问题解决了;随后顺利的逐步接近书本的育人理念以及实现方法。
寻找自己的漏洞,巩固自己比较模糊的领域,当然比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轻松多了。
譬如书中介绍了零花钱的问题。你对于大人给小孩零花钱的理念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你是否继承了老人传下来的方法,比如我爸,能不给就不给,要给就问问人家给多少,看着给吧。或者是,给他安排家务完成多少给多少,又或者是奖学金、奖励写作业金的方式发放。
在书中P264分析了这个问题,零花钱不应当作为奖励或惩罚的工具。
因为钱是用在市场做商品价值交换的中介。零花钱与作业、成绩、家务进行绑定,那就给零花钱附加了“威胁”的意味,你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零花钱。但让孩子做家务的目的是培养家庭责任感(而不是为剩下请保姆的钱),做作业是培养孩子认真努力的品质(而不是为了节省教育费),但就这么硬生生的就绑到了零花钱身上;而天然的零花钱并无培养责任以及认真学习品质的属性,这么搅和在一起,那就是混沌一盘。经过这么一点拨,对零花钱该怎么配置给孩子的问题,是否清澈许多?
钱的属性,在于价值交换,定期的零花钱,培养孩子学会积累和规划,甚至在攒钱花钱过程中学会割舍,培养金钱价值观。而学习和家庭责任的价值观,就应该在它该有的领域培养。
怀着怎么处理“零花钱问题”的心,去书里校核自己在“零花钱问题”处理上是否有错漏?是否把它与其他问题混淆?这就是看书的心法——寻找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漏洞,循着这个理念去看别的章节,你会有很多收获。
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实操,也是书里的精髓部分,但这精华的部分,应该建立在基础的问题基本都已经解决好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何众多译本以及很多大家之作,在读者手里却水土不服的原因。 作者认为,你们都满足了基本条件,就和你说要点和心法,可是读者还没弄明白他到底符合了作者的多少个指标,他只是个骑自行车的,你默认他开的是汽车,每当你说转向要打转向灯的时候,他就会心慌。他不仅仅因找不见转向灯而心慌,更主要是因听不懂什么是“转向灯”而心慌。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2
《正面管教》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一书。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懊悔和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其实想要“赢得”孩子,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一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3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古人云:世界上没有一艘船,能像那一本本书,可以承载我们厚重的理想,也没有任何一匹骏马,就像一页页跳跃着的诗行,可以带我们去远方……
闲暇时光,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也很惬意,跟随书籍走向远方。因抗击疫情,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我阅读了《正面管教》、张奠宙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班主任必备的28节主题班会课》、史宁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幸福守望》等;在有书共读中聆听了《黑天鹅》、《鼠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老人与海》、《活出生命的意义》;在Cctalk平台上,听了朱永新教授的讲座《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做最好的自己》、《成长六字诀:信望爱学思恒》;陈俊老师的《强大心理资本,照见美好生活》等;听了贲友林老师的《教师,过怎样的教育生活》、张宏伟校长的《全景式数学教育之课程内容的'全景式重建》等讲座。
我的疫情假期除了给学生上网课,解答疑难问题,在学校加班做一些德育方面的工作,闲暇时间就看看假期购买的书,生活很充实。
我很喜欢《正面管教》这本书,他是美国的简尼尔森的作品。喜欢书中有关教育孩子的观点。这不愧为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受益终生的经典之作。所谓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教育孩子要和善而坚定,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尺度。很多家长要么对孩子言听计从,为了取悦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孩子,这不是和善,这是骄纵,是溺爱。有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过于坚定,没有亲和力,在孩子面前从来不放下家长的威严,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自卑,没有自信心。和善意味着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怎样做到和善而坚定呢?比如假设孩子跟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稍后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再去找孩子谈,这时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的认为坚定就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这样也不可取。应该把坚定与和善结合起来,可以对孩子做一些实施限制的责任。在制定和实施限制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当一个孩子违反了限制时,不要惩罚也不要说教,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避免由你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你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等等。让孩子学会承担没有按规定做事,而出现的后果。从小学会责任与担当。
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正面管教中重视家庭会议。家庭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因为家庭会议给孩子提供了学习具备好品格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的机会。如果家长真正理解了家庭会议的价值,这将成为他们最有价值的管教工具。每周定期安排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召集家庭会议。家庭会议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解决管教问题方面,能够起到和善和坚定的作用。家庭会议也是加强家人之间的合作和亲密感的好办法。每个星期在固定的时间召开家庭会议。哪怕父母有再大的事情,都要抽出时间来积极参与,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让孩子感到他是家里的一份子,这样孩子更有责任感。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运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第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第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第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第四,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在疫情假期中,我常常接到家长的电话或微信,投诉自家的孩子在家的种种过错。有的孩子在校表现非常好,做事认真细致,自觉完成各项任务,是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可这个“加长版”假期,把家长都快逼疯了。我想如果家长们,看看这本《正面管教》,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方式与孩子交流,学会耐心与孩子沟通,肯定会少很多抱怨与责备。
有的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要么过于坚定,要么不太和善。对待孩子,都是以自我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孩子。
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家长,《正面管教》是一本值得细细咀嚼的教本。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4
我家的二宝很可爱,可是却抽走了我好多钱钱,更榨干了我的时间和我的精力,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件事——读书,现在成了奢侈的事情,上班之余除了看孩子就是打盹的我却在上班时间看了三次就浏览完毕的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的288页的书《正面管教》,实在是庆幸和高兴。
这本书告诉人们“正面教育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看到这本书,我一直被“和善而坚定”两个词深深吸引,看看自己的周围,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整天是一地鸡毛似的.,哦,两地鸡毛,而正在我读了毕淑敏等几个人的心理方面的书之后也慢慢和孩子谈心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真是一个“恰好”,从而明确了方法,真好!而这本书让我最震撼的是本书的作者和译者身上一种特质: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有了本书的翻译,有了本书,于是,我们遇到和看到。
译者玉冰和她爱人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和决心之后才要的孩子,结果养育孩子的时候还是遇到了没完没了的问题,在不断地一批一批的书中还是难以解决彻底,好歹遇到了本书《正面管教》,之后她的孩子更健康、更快乐,亲子关系也鞥亲密、更融洽。对孩子的心态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有正确认识,对父母正面引导孩子的方法有正确认识。
说完译者,再说说作者简·尼尔森。作者曾经被孩子的养育问题弄得灰心丧气,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别再打架、能把玩具收起来、能做他们自己答应要做的家务······而作者遇到阿德勒,深入透彻地研究阿德勒法,让作者欣喜若狂,孩子们之间的打架至少减少了80%。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每当偏离正面管教的时候,她就会造成混乱,只要回到这些方法和技巧,就不但能够收拾好烂摊子,而且还能让事情变得比以前更好。”所以,作者得出一个结论:犯错误实在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遇到问题学生是我们当老师的家常便饭,问题家长也是频频出现,我们除了叨叨叨叨的,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去查阅大量的书籍,更不知道去想办法改变,关键是没有决心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而本书却告诉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和善而坚定地面对,所有的问题,只要去面对它,总会想到办法解决。错误,往往令人损失和头疼,可是,犯错误,却不再可怕,而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5
《正面管教》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就其中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以及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主要互动方式、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做了说明,第二部分开始明确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容易被我们误解或忽略的概念。
书中一直强调: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当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才能了解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以及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容易被我们理解偏差或错误的概念。
一、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比如我们通过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等互动,这些都是比较好玩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念。要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号机会,允许他们经历失败,并让他们再出现问题时学会自己去解决,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适应、学会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在这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例如我们可以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一起完成某件事,尽管他们做的比较慢或者常常帮了倒忙,也需要让他们一起参与。此刻他们或许是不熟练不擅长的,但多次的尝试会让他们学会的,一定不要图一时的省事而放弃让他们帮忙,否则,将来等到认为他们可以帮忙时,他们也不会再帮忙了。
二、“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就会收到鼓励,也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的方法。所以,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书中讲到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运用。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想孩子合适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以为这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的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三、犯错误时学习的好时机
不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大人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家人聚在一起时,每个人说出自己当天犯的一个错误,以及自己学到了什么,会让孩子看到犯错误的价值所在,也是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中学习。这里有一个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啊,我犯了一个错误;和好:我向你道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四、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斥责孩子,还认为孩子不理解,殊不知当我们带着怒气或者斥责的口吻时,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爱,而是羞辱和指责,所以,下一次,换一下方式吧。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平静的说出来,可能更有效果。
总的来说,这些概念都在传输一个观念:理解背后的行为,处理情绪之后再处理事情。人都是感性的,需要被理解、被需要,当被理解了的时候,才会有惊人的爆发力。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6
这段时间看《正面管教》这本书,收获颇多。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管理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谈谈正面管教中的一个原则———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的共事。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师教五年级的第一年非常难,他对待那些挑战老师的学生的方式,就是简单的对他们强硬,并要求他们好好表现。结果老师强硬了,学生变得更强硬;老师变得更强硬,学生甚至比老师更强硬。于是这位老师意识到变强硬,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几年,这位老师在过渡和善与随后的彻底粗暴之间挣扎。当他问其他的老师如何做到“让孩子们听话”。一位老师告诉她,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不听话的学生把鼻子贴在圈里,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
后来这位老师参加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讲习班,在讲习班中,他意识到要完全的尊重学生,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承担责任,让他们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接着这位老师的教学越来越好,他们每天开班会,包括致谢,感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老师学会了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控制他们的上司。学生也知道了,除了读写算之外,他们还擅长沟通解决问题和一起做事,这都是人生重要的技能。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班级,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正如这位老师刚开始所做的,当孩子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会大声的斥责他;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会罚站或叫家长。
记得一个孩子下课在楼道里跑,我看到了,不分青红皂白,也没听孩子解释,劈头盖脸就斥责一顿。结果孩子和我吵起来,其实,人哪有不犯错的时候,何况孩子。我们老师对于孩子的犯错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心态。老师不要再直接插手孩子的犯错,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在班级班会上,指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犯错是常有的事,只有改正就还是好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被尊重。
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对孩子犯的错,找原因,找方法。同时,坚持有错必改的原则,不能娇纵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