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的一生中,能遇到真正的爱情有几个?被歌颂到烂俗的爱情,其中又包含有多少真正让人落泪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遗憾,爱情终究还是我们的一个个童话般的祈愿,是我们心心念念想要遇到的美好。但在一个人的字典中,爱情只是那句解释用语,生命仅仅是括号中的补充。这个人的名字叫陆焉识。陆焉识是老天的宠儿,因为这么稀有的爱情他一个人就曾占有过三次,尽管前两次是化过妆的。第一次碰到爱情是在陆焉识十九岁出国留学那些年。和他展开浪漫的女子连名字都不知晓,只有个代号,望达。这是一朵火红热烈的玫瑰,浑身上下都是异域的自由风情。虽然长相不突出,但是陆焉识一开始就陷进去了。仔细咂摸咂摸,这段化过妆的爱情是焉识自认为偷过来的浪漫。从哪偷过来的?从一个叫冯仪芳的女人那里偷来的。这个女人是谁?有这么大能耐把这么个狂狷孟浪的大博士圈在她的领地?冯仪芳是陆焉识年轻的继母。她精明能干,又风情万种。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自己的一生都葬送在陆家。为了保住在陆家的可笑女主人地位,煞费苦心,用道德、温情、柔弱和自己的侄女绑架了陆焉识。而陆焉识内心的文人墨客的怜悯爱惜正好充当了锁链。这条链子即使在他身在美国也仍然发挥功效,最终在可以留美的机会中,坚决地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走向恩娘为他准备的婚姻围城中。陆焉识在出国前已经结婚,但是他的第一个女人却不是妻子,是望达。他的第一段爱情也不属于妻子,第二段爱情亦然。回国之后的焉识,过着家庭学校的单调生活。他不参与当时的文诛笔伐,但是光芒太盛,有心人会利用他的光芒为自己照亮,也会无耻地抓他的壮丁,把他当枪使。但是所有的龌蹉和硝烟他都能无动于衷,只有那两个女人的纷争让他无家可归。
确切地说是恩娘一个人的争抢让他失去了自由,只能到一些书店咖啡馆寻得片刻宁静。当时的陆焉识非常难做人,非常痛苦,其实他不知道更大的磨难在后面,当前的不能容忍是多大的幸福,不自由是多大的自由。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陆焉识被迫离开,来到南京,闯入了另一个女人韩念痕怀中。这是个金凤花一样的女人,带着太阳花的气质:冷静智慧热烈。这场爱情故事也是伪装后出现的。毕竟陆焉识没有因为这个女人而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要知道在当时的境况下,他完全可以这样做。和上一个女主相比,我更佩服这个:她选择爱情的.明确,试探爱情的狡诘,跟随爱情的坚决,明知无望而抽离爱情果断。这是一个很清楚自己所需的女人,也有达到目标所必须的手腕,但是她没有在焉识身上使用低贱下流。安静陪伴,悉心照料是她给予的朴实无华之爱。但是陆焉识只是欣然享受,没有认定。陆焉识的第三份爱情是他一个人上演的,地点在脑中。当了老无期后他才明白前半生的不如意、反叛是多么的荒唐啊!揭掉面纱后,原来真正的新娘就曾在身边,不是天边的云,也不是水中的花,只是攀附在身上那最不起眼的藤蔓-婉瑜。冯婉瑜是一个像满天星那样低调温婉的女子。她这素雅的小白花点缀在陆焉识的枝叶中,玲珑细致,洁白无瑕。并且她还有松红梅一样的坚韧果决,能够舍弃贞操拉焉识于生死一线。因为被恩娘包办婚姻这层纱,陆焉识本能排斥冯婉瑜,都懒得正眼看看她的美。当他在大荒草漠熬煎无期徒刑时,老牛反刍一样回味前半生,才陡然发现那朵不起眼的小花是那样耀眼。流失的良辰已惘然,错过的浪漫只能淹没在悔恨中,烙印在一封封家书中。幸运的是这个老无期抓住了爱情的尾巴,又青春了一次,活了一回。三次爱恋,前两次是心的挣扎反叛结的果,不了了之。
最后一次,身体不自由了,但是心却放飞蓝天,摘下了梦中的星星。当婉瑜去世后,焉识再也没有留下的理由,又马不停蹄地去追寻大荒草漠的天高云淡,安闲自在。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2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3
在这本《陆犯焉识》中,我看到了陆焉识的浪子回头,但没有看到冯婉喻的变化。
冯婉喻,自始至终,对陆焉识有着几乎信仰一般的爱。在他心中,自己与孩子都远比不上丈夫——他带着孩子省吃俭用,却用半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螃蟹;他不容许旁人说陆焉识的坏话,即使他当时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说那话的人是他的儿子。我看他对待陆焉识,就像是在敬神。陆焉识尽可以对他粗暴,对他冷漠,他已经在心里为陆焉识找好了借口——他的陆焉识是完美无瑕的。
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冯婉喻极其粗暴地对待想要包办父母的`大女儿。我阴谋论一下,他是不是几十年前就想这么对包办他婚姻的姑妈了,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他才这么肆意地做了。冯婉喻真的爱陆焉识这个人吗?如果是,他为何对包办婚姻有这么强烈的怨恨,为什么对陆焉识本来不爱他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想六年的时光和陆焉识回国后的态度足以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因而,我倾向于认为,冯婉喻爱的是一个他理想中的陆焉识,一个爱他的好丈夫,也许是现实中的陆焉识留美时产生的。现实中陆焉识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冯婉喻理解为是爱他的表现,因为“陆焉识”是不会不爱他的。如果连对方反馈的爱都没有——尽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还有什么理由这样无怨无悔地对陆焉识好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5
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的人因为言论不当锒铛入狱,有的人因为饥饿犯下滔天大罪,有的人因为倒戈相向自食恶果。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微微地透着丝光亮,正是这束光让人看见了希望。
岁月如梭,蓦然回首醒悟为时已晚。一个才华横溢,会多国语言的富家公子陆焉识迫于继母的威压之下娶了她的侄女婉瑜。婚后的他抛下了新婚妻子,毅然踏上了漫漫海外求学之路。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他并没有认真对待,出门在外丝毫不受婚姻的约束,像似了一个断了线的风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年后的一天,他回到了这个不愿面对的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懂审时度势的他大放厥词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捉了进去。从一开始的无期到后面的有期,他的妻子为此尽了此生最大的努力。
在脏乱差的'大牢中,有一位留美博士穿着带有号码的囚衣,寸字头,满怀希翼的等着妻子的探视或来信。每一次的探视,给了他活着的渴望。每一次来信,给了他爱的温暖。后来他被流放到西北荒漠大草原,再也见不到婉瑜,信件是他与她唯一的联系方式。有一次,他意外得知自己的女儿来这里表演。不知怎么,他迫切地想看看多年未见的女儿,远远地看一眼。好不容易他的领导批了他的假,路上的大雪阻碍了他前进的路,耐着沁人心骨的寒气一步两步的向场部礼堂走去。在人潮拥挤的舞台面前,他看见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婉瑜。回忆过往,越发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婉瑜。于是他精心筹划了一场越狱,逃了出来,远远的看了婉瑜一眼。面对女儿的质问与斥责,焉识选择了自首。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后,焉识重获了自由。他期待着婉瑜的来信,期待和婉瑜的再次相见。不曾想婉瑜不记得他了,女儿儿子也不待见他。没关系,焉识这样想着,婉瑜照顾了他这么多年也该换自己好好照顾她。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定的人啊!无论他处于何种艰苦环境,凭着一丝光亮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爱是每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爱给人力量,穿越时光,创造奇迹。相信爱,它就存在。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6
《陆犯焉识》讲了一个“犯人”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有他的变与不变。
在成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不情愿的娶了自己无嗣继母的侄女冯婉喻。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海外,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会四国语言,留学回来后在大学当教授。归国后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来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夹缝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趣味,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还算波澜不惊,一直过着学术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陆焉识因为不愿意加入各种阵营,一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政治上栽了跟头。在历次运动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从十年到无期到死刑。他却带着自己的坚持不曾妥协,认为总有说理的地方,居然敢在当时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要求给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写不再改判,于是这次判决从无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爱焉识,她不停的运用各种能力甚至牺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识,却最终只是换来个无期。陆焉识被判刑后前往青海,他的编号随着犯人的接连死去从2868变成278,成了严寒、饥荒、劳累里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为了隐藏自己,假装是结巴,脑子里却仍然在分门别类的撰写各类文章,也总是回忆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书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也看到她们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婉喻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入狱前和婉喻寡味的生活,在漫长的刑期与脑海的文章中已然变成了惊心动魄的信念。他想回去见见婉喻,他要从这里跑出去,这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成功跑出去过。但是,陆焉识成功了,他跑到了西宁,给婉喻打了第一通电话。在随后的再次联络中,焉识的女儿接了电话,劝说他自首,否则对家人很是不利,街坊都说她们一家是“敌属”。焉识想,不管怎么样,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见一眼婉喻。于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远远的跟了婉喻几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去自首了。陆焉识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熬出了头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还是家,已然失忆忘却了一切的婉喻,因为父亲是政治犯错失爱人成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儿子,大龄未婚的小女儿,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风波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最终,在婉喻去世后,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别。
陆焉识的变,是他在漫长的刑期中,终于看到了自己对妻子的爱。陆焉识的不变,是他年老回家后教附近孩童外语时仍然坚持学术,说新华字典上的“革命”一词解释不正确,在政治上毫无长进。对了,在焉识逃跑回上海的时候,婉喻其实早就认出了焉识,焉识的爱她一直就藏在心里。
故事就此结束,陆焉识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