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 性的时候,当“肉”即兽 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 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2
今天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次阅读。读完整本书,我在书上划下了认为对杨先生见解非常认同的地方。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3
《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看了一点以没多大兴趣结了尾,后来的一月份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没再放下了。想知道杨绛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期望能带给我一些认识和思考。
整本书下来,杨绛先生的谦虚,她看问题的透彻,她一直寻求答案的态度,她一直修炼自己的努力,让人越发的敬爱她。
命与天命,人性,神鬼,人类的文明,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问题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没有回答,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发现。回答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大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实践,去证实。特别认同先生在人生的价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是的,无论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锻炼,能做到有成绩,也算没有白来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吃喝温饱会成为问题,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欢命由天定这个词,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实际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词。生下来的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通过锻炼通过好的性格去改变你的命运。
一直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看来,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就觉得打开了另一块未知的思维,好像莫名觉得有点儿道理。虽然我还无从解释。
或许是觉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过这个区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认同的一些观点,意见暂时保留,看看伴随时光的流逝会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吧。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经过时间的洗礼,越来越赞同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己真正舒适安逸自由的状态。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4
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己看看书的时间很少。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走到人生边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这几年来,我毕业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女士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女士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女士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女士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女士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女士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女士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女士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女士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女士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以上是我阅读后的点滴感受。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5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中国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6
说起来杨绛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动人心”,如清风明月般带给人片刻安宁。所以,想要说的第一本书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
自《我们仨》和《洗澡》之后,这是第三次拜读杨先生的作品。“走到人生边上”是先生的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犹记得在书中杨老开篇就提到过的鬼神之说,虽也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但离奇的事却时有发生,使人不知所以。那这世上究竟有无神鬼出没?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无。本不过就是一场飘渺的旅行罢了,何必深究其中难以自拔?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笔笔皆是。
简读之后,所谓有感不过是管中窥豹。对杨老提出的“灵性良心”略做一点自己的看法。早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认可一种说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我个人将之与灵性良心相连,正因为有灵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挡诱惑,抵挡名利争夺,抵挡纵欲难捺……杨先生讲到斗争,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与内在本我的斗争,小我与大我的斗争……而一切斗争的背后是“我”与许许多多本体的“我”,客体的“我”在抗衡。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辅助刘备,扶持刘禅。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称誉。明明可以称王称帝,明明那边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却还是选择“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之谓本心。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书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抛开他的军事才能,只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私心,便将灵性良心掩盖的无影无踪。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之本心。
读这本书的同时,也看了一些时事新闻。印象最深的就是“梁颖罗冠军事件”一开始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我像大家一样,转发那个女孩的微博,声讨罗冠军,因为今年这种新闻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相信所谓的“受害者”但我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果然,事件发生了反转……一场闹剧以两个人的声明接近了尾声。听到那个女孩的.录音之后,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有“如果每个律师都以一些下三滥的招数去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师这个行业如何进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后真正的受害者怎么办?”可能也是跟那段时间读的书有关,我联想到“灵性良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消费善意的同时也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为年轻吧,控制不住欲望,只能任由他从一颗火种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灵性良心。
一本书,一个人,一部剧,一首歌,的确不能给生活带来什么特别多的改变。但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我想写,就不能把经营一个公众号当成日记来写,也不想为了写而写。我看了看自己原来写的东西,看着看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确,我目的性确实不强,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为了自己能坚持阅读的习惯,也想把快乐分享给每个关注我的人,就先朝着“简读有感”这个方向努力了。我讨厌文字带给我味同嚼蜡的感觉,我的文字我想让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无病呻吟,无中生有。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7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生命的思考,杨绛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寻,肉身在不断衰老,而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向尽头的时候,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止境的。
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长历程及女儿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印证。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一程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