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1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1.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树立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就拿画画来说吧,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拿着水彩笔在各种地方画来画去,以至于我们家里面随处可见她的创作痕迹,比如冰箱上,墙上,门上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弄脏了墙而且制止她的创作渴望,更多的是鼓励她,“画的真棒”,“好像比上次那个画的还好呢”,“你是不是画在纸上更好些呢,这样就能做成贺卡送给朋友了”,现在我每次从北京回家都会收到她精心创作的礼物,有时候是一张画,有时候是一张贺卡。
2.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通常跟她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会询问一下她的意见,比如,要不要学习一下跳舞?这样你的气质会变好;少年宫的手工课,你要不要学习一下?要想看动画片,你想看哪一个等等,生活中的此类事情很多,但是我们从来不给她拿意见,都会问一下她自己的看法,所以到现在我没发现她有选择困难症,她都能很快说出自己的看法。
3.多陪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我们平时都忙于工作,而孩子平时都在学校,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很有限。即便如此,我们家长无论多忙,还是要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孩子,与孩子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了解她的班级生活,了解她的快乐,烦恼,从而更好地关心她,爱护她。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2
一直以来周围总有不少人询问我,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乖,这么好带?我总是笑着回答:她生来就是这么乖这么好带!其实,这中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朵拉自打出生,我就顶着舆论的压力把她经常抱在怀里,人都说放下她,放下她,不然以后就放不下了,可是我就是想抱着她,只要她一哭,我立刻抱起她来,以至于让别人都认为我太溺爱她了,不让她哭一声,事实上是:我想让她的内心富足一些,有时候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并不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个从出生就没有离开过妈妈半步的婴儿,一个要吃奶都从来没有遭到过拒绝和拖延的婴儿,一个从来都没有被强行喂过一口饭的婴儿,她能不好带吗?
朵拉现在10个半月,不认生,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如果认识的`人还会主动让别人抱她,如果第一次见,打过招呼后会看着人家微笑跟人“啊,啊”的说话,但就是不主动让人抱,记性非常好,今天认识的人,明天见了,离30米外就开始大声喊人家,别人在她身上拍打一下,周围一圈人,你问她谁打她的,她会用手指出那个打她的人来,她不干好事了,你装作生气打她,她会给你扮个脸来取悦你。有意识自己给自己穿鞋,虽然鞋子都反了,但还是会拿起来往自己脚上放。
我一直觉得,孩子在不受家长控制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所以朵拉现在是满地爬,满家翻腾,没有一样东西能放过的,开柜子,翻衣服,端盆,拎空桶,把空箱子盖在自己脑袋上,推着板凳满家跑,除去睡觉,就没有停下来过。我只是保证她没有任何生命危险就行,其余随她自己去吧。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3
1、孩子认知水平的限制
由于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孩子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孩子很容易搞不清楚事实与愿望,也会把想象当成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幼儿期,孩子的记忆主要表现为无意识记忆,导致对感受过的事物记忆模糊不清,所以幼儿期会出现扭曲事实的现象。
2、害怕受到批评
高控的家庭往往更容易养出爱撒谎的小孩。因为家长高控,孩子知道说出真相会面临被惩罚的后果,所以会撒谎逃避。比如明明是自己弄脏了衣服,但是却说是别人弄的。就是因为孩子知道说出真相会受罚,所以选择了撒谎。
3、为了获得赞扬
被认同、希望得到关注,是每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长期处于一个不被关爱的环境,孩子就会通过撒谎的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或获得他人的赞赏。
4、模仿成人的行为
班杜拉提出,孩子都是通过模仿获得学习的。棍棒底下非但出不了孝子,反而会培养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同样,言而不信、欺骗孩子的父母,孩子也会习得父母这样的行为方式。
说谎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是说谎成性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面对孩子的说谎,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大发雷霆,也不要置之不理。要认真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区分他是正常的说谎还是不正常的说谎,对症下药。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4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此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潜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孩子发展中存在着认知潜力和行为潜力不和谐性、不一样步性。不少孩子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孩子尚未构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状况发展下去,孩子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孩子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结尾:3~4岁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构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务必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能够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孩子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孩子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好处。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5
一、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学校积极引导,双方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二、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听我的同事讲过他家女儿和侄女双双同年考上大学的事,他的心得体会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儿和侄女两个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写作业,他们回到家,在孩子做作业时,从不看电视,各自拿一本书看,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女儿和侄女经常相互比,看谁学习好,看谁学的晚,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梦想的大学。
三、处罚孩子要适当,积极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记得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买了许多玩具,我们知道后,让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字很差,我让他把写错笔画的字重写10遍,结果我们吵打起来,儿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一时难以改变,我向儿子认了错,同时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对的,儿子也认了错,现在我和儿子有时像朋友一样聊天,其乐无穷。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6
钱钟书曾经写过一本书《围城》,他告诫我们,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一旦逃出来,你会发现这座城已经城门紧闭不再对你开放!这不,前几天我的朋友险些逃出。在三五亲人的劝说下才理智的作出决定——这才保住了原有幸福的家庭!
造成彼此感情危机的原因竟由于酒精作怪,喝酒过量对家里的电视撒气,电视遭殃,夫妻反目。然后闹冷战,闹离婚。他们倒是撒气了,遭殃的是亲人。千里迢迢跑去说和,害的亲人们担心不说,大家也受彼此负能量牵连,说话难免冲动,彼此不欢而散。遭遇情绪垃圾攻击,就像路上遇到了便便一样令人不舒服。好一段时间脑补那臭气和丑态,总是挥之不去。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达到此境界人此乃圣人也,真正做到绝非容易之事,需要不断自我提升人格修养,克制负面情绪,意识到乱发脾气的危害!轻者,物品损坏,重者婚姻破裂,家庭难保!很多人离异的原因,就是不能容忍对方的脾气。著名踢猫效应告诫大家,一天的心情,工作的业绩以及做事顺利与否取决于早晨对情绪的管理能力。
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决定你的交往圈子。(有修养的人不会选择爱发脾气爱发牢骚的人)决定你的家庭幸福指数和孩子的教养(你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决定你的事业巅峰(良好的品格修养会给你带来财富和商机),要把修身当做终身的必修课!多一分理智,就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包容就会海阔天空!
很多人碰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家里的宠物,孩子,老婆,丈夫,甚至同事就成了ta的出气筒。造成家庭矛盾激化,孩子在恐惧中瑟瑟发抖,情绪不稳,对家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不管夫妻谁吵赢了,最终输的一定是孩子”!要想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就从控制彼此的情绪开始!让家庭充满歌声与微笑,让家变成爱的城堡,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成长!
家庭教育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7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