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1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作者鲁迅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初次载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位有病的返回家乡的人。当他回到昔日的故乡时,故乡中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注视他,包括一些小孩,就连他大哥也对他有所企图,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交头接耳在议论我,似乎怕我,又想害我,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着我笑,我便从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原来他们正在筹划着一部“人吃人”的戏,而戏中那个主角即是被吃的对象,就是自己。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特意请来一个演医生的侩子手来帮我看病。老头子坐着,闭上眼睛,摸了一会,便张开他的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地演几天,就好了。”其实我是知道这一切的,他们这样做分明就是让我养肥了,自然他们可以分多点吃。但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场“吃人”的阴谋了却没有采取反抗呢?那是因为我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我的妹妹在她五岁时就被我的大哥杀来给家人吃了。可见,在当时那个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即使是家人,随时都有被吃的可能。
作品中的语言非常冷酷、逼真,像一把血淋淋的刀,深深刺进人们的心墙。例如“前几天,浪子村的佃户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了吃,可以壮壮胆”“虽然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仅仅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缠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地发出一种呜呜的笑声。他们只会吃肉的!”闹荒是那个时代常有的状况,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穷,整天都要受地主的剥削与压迫。人们受封建社会遗留的策的影响,而不敢采取反抗,只在百姓之间相互欺压。而当看到吃人的时候,众人只会在一边看,但却毫无行动,因为可能众人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
令我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仁义道德”已经变成了“吃人”。可见,当时那个旧中国实质上是人吃人的社会。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实质上也是为了愚弄大众。封建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愚民的。从这篇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是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他的观点也是带有浓厚的反孔色彩。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2
近日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颇有感触。
《狂人日记》借助一个虚构的“狂人”之口,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这篇《狂人日记》用十分真切,详尽的语言,描写了一位语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意识不清的人物。一个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人,却道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却干着“吃人”的勾当,这便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之所在。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几句话,是全文给我印象最深的。这几句话中的“他们”,都是曾经被封建传统所迫害过的人,但“他们”不但不去反抗,反而也做起了“吃人”的人。当时的社会竟是如此可怕,黑暗,让文中的“狂人”“从顶上冷到脚跟”。鲁迅先生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句话就是说所谓的“仁义道德”,其实就是封建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定义:虚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吃人”。
“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这句话反应了在封建社会中,没有亲情,连自己的亲人、兄弟也有可能相残,这是多么可怕啊!
“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叫我怕,叫我纳罕而且伤心。”我认为,这里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指的是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凡是反抗封建主义的人,都被认为是“狂人”,或是“疯子”,这也就是人们甘当“吃人”的人的原因吧!
“救救孩子······”这是“狂人”发出的最后的呼吁。这世上还有几个未“吃过人”的孩子?孩子们为何也学会了“吃人”?未来的希望也只能寄托于未“吃过人”的孩子身上了。所以,鲁迅先生再一次借助一个“狂人”之口,发出了呼吁。
在这字里行间,我读出了鲁迅先生满腹的忧患,读出了他内心的呐喊:救救孩子们吧!他们是国家未来唯一的希望了!他的呼声,或许是当时社会唯一的曙光。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3
本周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正因为这篇小说有如此价值,所以当时一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热议,被范翔的《新潮》杂志著誉为“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如今,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年青人,一定要时刻警惕国民精神的劣根性,不但要自己警惕还要帮助别人克服,共同成长,使大家都成为一个个真真正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4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虽说号称,其实文言味道十分浓厚,特别是前面第一部分。但在形式上,却是已经新了:日记体。这样的写法是前所未有的。日记究竟源于哪个年代,我没有钻研过,鲁迅从哪里学来,也是个谜,但他确实是接受了新的东西的影响了。至于小说还能这样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作者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
历史上很多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呐喊,要是没有,悲剧会一代接着一代上演。封建社会的三千年,总的是没有改变本质的,所以鲁迅说“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历史上也确实有人吃人的记载,《本草拾遗》中记有人肉可以治疗痨病,《左传》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讲更古老时代的《封神演义》里明明也写了吃人肉饼的事,春秋那个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1907年被杀的革命者徐锡麟,居然被亲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浑身颤抖,说不出的难受。
在这小说里,人吃人是不分亲疏远近的,即便是亲弟兄,也是要吃的,就连动物,能吃到一部分,也会跟着成为帮凶,比如赵家的狗。鲁迅的思考,是极其彻底的,就连“自己”,也可能在无意之中,吃过了几片人肉,还吃了四千年了。
最后,他还是大声疾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便是鲁迅的情真意切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5
先前在一个学校,我听到一个家长公开说:“我就是自私的 !我就是为了小孩,只要小孩好,我什么都做得出来!”这句话在以前似乎没有错,因为母爱的力量,连动物妈妈都是如此。但在现在的一个文明社会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还是被深深地惊愕到了。我惊讶于人对生命的淡漠,我惊讶于人性原始的直白回归,我更突然想到了鲁迅笔下那篇《狂人日记》:“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chi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chi人。狂人为此而困惑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都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chi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响彻大江南北,但似乎我们都在高声呐喊的同时,却又在加害于一个个手无寸铁的孩子。你瞧,家长们给孩子报了奥数班、信奥班、舞蹈班……;你看,刚从地里成长为城里的家长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远离农村孩子或者特殊孩子;你看在贵族学校读书的部分家长或者孩子的那种傲人神态……所有一切,我们不禁对孩子的未来心生怀疑,我们还担心孩子未来还会有爱吗?孩子的眼里还会有同情吗?孩子未来世界里还会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有责任和担当吗?
救救孩子……这是鲁迅的希望,更是我们现代人对未来的希望。谁能救孩子,当然是父母。但一些父母有时也如鲁迅笔下描述的那样:“自己想chi人,又怕被别人chi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在有人在的所有场景里,我们不乏看到一些人怀疑一切:你做事一定有目的,你肯定拿好处了;你怎么会对我这么好,肯定是想到利用我了;你多看了我一眼,肯定是想加害于我……现代狂人的幻想症状似乎也有点严重。大家担心对孩子的伤害,所以各地各校加强了安保力量。但我以为世界上总是好人多,路上也是。因此想到一句话:如果我们把别人都当成天使,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我们把别人都当成魔鬼,我们其实就生活在地狱里,天天提心吊胆。这句话真心说得好!一个人好不好其实在心态,做不做最终在行动。所以当下要救赎救醒的先是我等自以为是的高素质成人,救赎的是我等的灵魂、功利和情感世界。于是,看着疯了的旧社会狂人,想着今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公民。我们是否可以多一点善良真诚、少一点功利冷漠。我们是否应该多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千万千万不要像《狂人日记》中写到的那些“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救赎成人才能救赎孩子!
信任是最好的救赎!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篇6
我从初中就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时我不太懂小说的意思,后来几次的老师和同学的话题中明白了。鲁迅写狂人日子是批判旧时代人吃人的社会。狂人为人吃人的痛苦与惊惧而发狂。果然狂人是因人吃人而狂吗?非也。深悟或隐约而有悟的中国社会人吃人者有之。中国人是自己吃自己的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最初进入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对他进行迫害。
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理解读出现。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于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中根深蒂因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球毁灭几千次的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论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界疾病“艾滋病”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建闭在天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天法解脱的痛苦。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真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唤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