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9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哈佛家训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1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么,通向成功的桥梁在哪里呢?谁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呢?我想就是它,《哈佛家训》。这是一本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生活意义的书,书中介绍了许多名人成功的关键,也有许多看似平凡却含义深刻的故事。它可以使一个人由平庸变得非凡,从失败走向成功,震撼着人的心灵。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什么?有很多人会以为是事业成功,有许多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在《快乐不仅仅是金钱》中,小哈瑞就没有为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而感到快乐,反而觉得自己很穷,抱怨上帝不公平。后来,小哈瑞通过了叔叔的帮助,明白了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一切。其实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自己拥有什么,而习惯于把目光投向那些我们难以得到的事物。我们总是在不幸的事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是多么幸福。我们从未停止过追寻幸福的脚步,但直到失去前,我们的没有发现自己一直拥有着它。

思考是开启人生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在《创新思维》中,有一位牧师从杂志上剪下了一幅世界地图,并撕成碎片让儿子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幅世界地图。儿子很快就拼好那副地图。牧师大为惊奇。儿子说“:“这很简单,做事要思考,懂得创造。在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好,再把它翻过来就行了。我想如果一个人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就是正确的。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又是那么漫长。一年又一年,当你还在努力学习“a、e、o……”时,一下子,就到了小学毕业。虽然人生就像苍茫的大海,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但你可以自信、乐观地面对,努力去做,那你也将会成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就要成为天上永远飞翔的雏鹰;假如我是海里的一朵浪花,我就要成为最勇敢,冲在最前方的浪花。总之,我要坚强,我要勇敢!《哈佛家训》让我一生受益!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十分有好处的书,它叫《哈佛家训》。它不一样于众多说教式的书籍,《哈佛家训》从头到尾都是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每读完一个故事,就会觉得人生出现了另一片天空。其中有一篇,《上帝偏爱她,让她洗厕所》,让我感触很深。故事是关于日本政府的一名官员——邮政官员野田圣子小姐年轻时的一件事情。许多年前,她去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并下定决心好好干,想不到她的任务是洗厕所。正当她犹豫是否洗时,同单位的一位前辈给她示范了一次:先把马桶抹干净,然后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竟一点也不勉强。看完这些,她恍然大悟。而我也明白了:无论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官职,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和要求——一流的敬业精神。

还有这两篇《神父的忏悔》、《仁慈的谎言》这两篇故事的主人公,同一类的事情,不一样的做法,不一样的结局。

《神父的忏悔》讲的是:一个男人跟神父坦白自我是杀人犯,而警察局却抓了一个无辜的人,已经判了死刑。神父本就应向警察局说出真相,但是他的教规严禁将忏悔者的秘密泄露于他人。他陷入了两难,于是他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另一位神父,另一位神父也没办法,又告诉了另外一个神父……结果那个无辜的.人死了。

《仁慈的谎言》讲的是:一个人自杀了,而在那个小镇上,自杀便是在上帝面前犯罪,他的灵魂将在地狱饱受烈焰焚烧,村民们也会视他们全家为异教徒,从此不会有好人家的男孩子约会他们的儿女们,也不会有良家女子理解这个家族男子的求婚。可彻查这件事的警察局长十分可怜这个人,便从那个自杀的人身上偷偷地取下一块银表,骗那些居民,这个人是因为财物被谋杀。这个警长打破了这保守的风气。却让更多人过得更好。

这几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让我感触更深。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3

我有四本哈弗家训,现在我来谈谈这其中一本的读后感。

《哈佛家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其中有两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个小故事叫《被拆掉两次的亭子》,故事说的是:墨西哥总统福克斯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天,父亲觉得园中的那座亭子已经太破旧了,就安排工人们准备将它拆掉。福克斯对怎样拆掉亭子很感兴趣,父亲答应等他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再把亭子拆掉。可是,等儿子走后,工人们很快把亭子拆掉了。福克斯放假回来,发现亭子已经不见了,整天闷闷不乐。父亲惊异地看着儿子,知道自己错了,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重新找来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在原来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找来福克斯,当着福克斯的面把亭子又拆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将一座亭子拆掉两次,绝不仅仅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在院子里重新拆掉一座亭子,就在孩子的心里重建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就是一个信念——对诚信的信念。

另一个小故事是《无私奉献的报偿》。故事说的是:多年以前,在荷兰的一个小渔村,全村人都以捕鱼为生。为了应对突发的海难,村里人组织了一个自愿紧急救援队。有一次发生了海难,人们纷纷前去营救,当第一拨人回来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母亲抓住了他的胳膊不让他去,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他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一直没有消息,母亲不想再失去他。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终于,救援船再此冲破黑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斯救回来的那个人竟然是他哥哥——保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得到回报的。有时候它好像很偶然,很出乎意外,可是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好的回报还是坏的回报,一定有其深刻的原因——这一原因是:我们一定曾经为这个结果做过什么,我们的为人习惯一定有导致这种结果的某种因素。

没有哪一本书像《哈佛家训》那样让我们震撼,也很少有一本书向它那样,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将人生的哲理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如果你希望过上成功快乐的生活,我坚信,这本书会告诉你其中的奥秘。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4

伯杰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到周末,他都要去两公里以外的树林捡柴。

那天是个好天气,伯杰一会儿就捡到了许多木柴。太阳升起来了,他感到口渴难耐。

于是伯杰走向小溪,想在那里找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顺便吃些东西,因为他要到傍晚的时候才能回去。

小溪旁边有一棵大树,那可是个不错的地方。当到了那里的时候,伯杰发现树下长了一些熟悉的野草莓。

“正愁着这些干巴巴的面包吃不下去呢!把草莓夹在面包里,味道一定好极了!”

伯杰把帽子放在草地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红红的野草莓一个个放在里面。

“要是妈妈能和我一起分享这些美味该有多好呀!可是,她现在却在阴暗的屋子里承受疾病的折磨。”想到这些,伯杰把即将送入嘴里的草莓放了下来。

“还是给妈妈留着吧!她现在正病着呢,吃了这些草莓一定会好受一些。”伯杰想。

可是,那些草莓实在是太诱人了,伯杰心想:“我干活太累了,就吃一点点吧!”

于是伯杰把草莓分成两堆。但是,每一堆看起来都很小,他又将它们放到了一起。

“只尝一颗。”伯杰这样想。无意中,他把最好的一颗拿了起来。快要送到嘴边的时候,他发现了那是最大的.一颗,于是又连忙把草莓放下。

“我要把最好的草莓留给妈妈。”犹豫了一会儿,伯杰作出了决定:把全部的草莓都留给妈妈。

最后,伯杰一颗草莓也没有吃,他又去捡柴了。

黄昏的时候伯杰回到家,当他放下木柴时,听到了妈妈的呼唤:“伯杰,你回来了吗?快进来让妈妈看看。”

伯杰高兴地来到妈妈的床前,把草莓送给妈妈。“您看,我给您带回了这么多草莓!这是我专门留给妈妈您的。”

妈妈眼中顿时充满了泪水,她用手抚摸着伯杰的头说:“妈妈因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上帝保佑你!”

看到妈妈那样高兴,伯杰也感到非常快乐,他想:“这比我自己吃了草莓还要幸福一万倍!”

好的品性可以给人力量和快乐,就如伯杰,他在孝敬母亲的时候,自己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只有那些可以从美德中体会到乐趣的人,才会愿意展现和传递美德——事实上,这种领悟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5

《哈佛家训二》让人想到哈佛大学。是,它就是来自一位哈佛博士的家教课本。哈佛大学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一所大学,我也梦想走进这所名校。这所大学为什么这么举世瞻目?因为它先后培养了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里面有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生产深远的影响。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他们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

在寒假,我读了《哈佛家训二》这本书,其中有一篇让我最难忘《从哈伦德到肯德基》。哈伦德是肯德基的开创者,是一位开创事业欣欣向荣的一位人,他不是第一次成功,而是经历了许多的风雨,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在88岁高龄时成功了。

在5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4岁就辍学。然后在农场干杂货,但并不开心。他当过电车售票活,也很不成功。在16岁时参了军,军旅生活让他痛恨无比,服役期满了后,就去了阿拉巴马州,开铁匠铺,不久就倒闭了,然后在铁路公司当了机车司炉工,娶了妻子,在得知他妻子怀孕当天,他就被解雇了,他的`妻子趁他去找工作时,把所有的财产都带走了。哈伦德没有放弃,他又卖保险,卖轮胎,经营一条渡船,开加油站,结果都失败了。哈伦德又做过很多事情,结果都半途而废。

眼看一辈子就要过去了,但哈伦德一无所有,到了退休时,邮递员送给他第一份社会保险,他拿着这105美元的支票,开了一家快餐店,当时他65岁,到了88岁的高龄时,他终于大获成功,那家快餐店就是人人知晓的肯德基。

哈伦德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甘于到退休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但哈伦德有跟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一次次的挫败,再加上65岁的年纪并没有成功,他没有放弃继续努力的理由。

产生一个新念头,就会产生一个新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击球的机会是自己给的,打不打取决于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年龄。

当失败打不倒我们的时候,失败就变成了成功。

哈佛家训读后感 篇6

初看到《哈佛家训》这套书,首先是排斥的,想当然的认为肯定是说教式的书,告诉你这样这样。。。的人生道理,远离生活,只有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大道理。翻开书后,我被震撼了,书中竟然是了一个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都会从中深获教益,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老师还是学生,读着书中的小故事,就会觉得人生出现的另一片天空。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星期天的上午,5岁的小女儿问她的妈妈:“妈妈,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妈妈以为女儿又在玩想象力游戏了,就配合的回答说:“我想做一个妈妈。”“你不能这样说,因为你已经是妈妈了,再告诉我,你想成为什么?”女儿紧逼着问。“我想成为一名会计师!”妈妈再一次回答。“妈妈,还不对,你本来就是会计师嘛!”“对不起宝贝,妈妈真不明白你在期望一个什么样答案。”“妈妈,你只要回答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就可以了。你可以是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妈妈愣住了,自己到底还能成为什么呢?她已经35岁了,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还有3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有一个称职的丈夫,拥有硕士学位。。。。。。对她来说,人生难道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改变吗?于是妈妈试着问女儿:“宝贝,你认为妈妈还能成为什么人呢?”女儿十分占肯定的说:“佻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任何人!不过,这权由你自己决定。你成为一个宇航员,也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或者成为一名影星。。。。。总之,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是啊,你想成为什么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到底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人;如果你什么都不敢想,你就注定什么也不是。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象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家庭、孩子、工作都有了,似乎人生已很美满,甚至希望早早退休。其实在我们周围时时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这需要我们用新奇的眼光去观察,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不断改变自己,时刻为自己变成另一个角度做准备。现在,能够了解为什么七旬老人去考大学、一个种地为生的农民热衷于发明创造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未来永远不会结束,梦想永远不会过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