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杜甫传》读后感 篇1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读后感 篇2
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15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传》读后感 篇3
在我的记忆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老泪纵横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年轻的我来说,这样的您太过沉重。在那些年轻气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着您。
在我的记忆里,您又是那么孤独、那么潦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怯懦的我来说,您的痛苦我无法承受。有些岁月只是太过浮躁,我的灵魂无处盛放。
在我读了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后,我为我的无知而羞愧。我想对您说的太多太多。
我为您受过的贫挨过的苦而落泪。自经丧乱,奉先丧子,弃官华州;秦州卖药,身患疟疾;同谷境内,衣食无着;艰难蜀道,风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阆州;成都幕府,受尽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荆州,苦苦挣扎;暂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陨落。
您说:'我生若飘荡,何时有终极“。是啊,此后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过着穷苦的生活,再也不能回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月呀,辗转在重重险阻的巴江蜀道上,静挂于浣花溪畔的茅屋上,等候在默默无语的湘江湖畔······
梭罗说,一个人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琯罢相,您上书营救,言辞激烈,触怒素宗,被放还。您放弃了安危,放弃了官职,却写成了著名的《北征》;弃官华州之后,“不爨井晨冻,无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虽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诗歌却获得了大量的艺术源泉,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可以说,一颗纯洁的心灵赋予杜诗不朽的灵魂;一个悲剧的时代造就了一代“诗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国家、人民、故乡,您始终惦念着、牵挂着。
公元760年,您离开了兵戈扰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们悦耳的笑声,老妻杨氏幸福的眼泪,水木清华,天上人间。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分明听见您对人民的怜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分明是您对故乡的思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明是一颗泣血的老臣心。
其实,这么多年来,很多读者对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实际上,对于国事,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安禄山叛变,朝廷向回纥求救,您认为借用外族兵力评定叛变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在凤翔任左拾遗时,您认识到陇右防地空虚,情势严重。您说: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后来,吐蕃果然占领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能认识到“盗贼本王臣”、“丧乱死多门”、“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的社会现实,这样的认识足够深刻!
“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面对权贵,您直言不惧;面对战争,您理性对待;面对邪恶,您痛心疾首;面对饥饿,您活下来;面对失去,您乐观豁达。这一切都源于一颗伟大的心灵,那里有坚定的虔诚的信念!
《杜甫传》读后感 篇4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长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原本心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满腔热血,却遭到意外的双重打击。当时的玄宗已经成了一个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举竟一个人未录取。视这场考试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备受打击,同时他任职奉天县令的父亲也去世,这给他的经济带来了重创,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
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时常的暴力征兵让百姓的生活因为这暴虐的统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写出了第一首为人民发声的诗歌《兵车行》。从此,他便成为了百姓的喉舌,讲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难才刚刚开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着他的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路无数的艰辛。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杜甫得到了左拾遗这个职位,然而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贬官为华州司功参军。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触到了流亡的百姓,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映像,写下了留名万世的“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帮助,开辟了一片草地,盖了一间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时常流离失所的杜甫心中净土,正是这里让他过上了一段安宁清净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贫,可他也没有忘记关心百姓,他和他当官的朋友说要恪尽职守,爱护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飘荡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发出他的叹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位一生凄苦飘零的诗人永久的闭上了他疲惫的双眼,生命终结在59岁。
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此陨落了。
他的贫困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的疾病终日缠身,他看他的死期将近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是怎样坚定又执着的信念,让他一直将自己目光聚向人民,为人明诉苦,为国家担忧。他时刻带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对国家安泰的希冀,对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撑着他劳苦艰难的一生。
“这个时代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着,我不在乎结局。”我生活在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我可能不会经历杜甫经历过的,但我也会面临困难和迷途,我希望当我走投无路时,可以也有杜甫一样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坚定,什么跳涧猛虎金睛猛兽都可以在我坐怀不乱的威风中迎刃而解。
愿我们裘马轻狂,笑对人间百态。
《杜甫传》读后感 篇5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这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糜烂,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糜烂,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杜甫传》读后感 篇6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后感 篇7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