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教育环境调查报告(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1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因为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其实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极少部分
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__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对象:牡丹江市林管局幼儿园全园教师
二、调查方法:谈话法
三、调查步骤: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测查的题目。
2.分别以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测查,同时,对园内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四、调查结果: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著性差异;
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五、分析与讨论: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答复下列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拟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答复“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根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六、建议:
1.根据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开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开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开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拟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3
百年基业,教育为本,可见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幼儿教育上,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点点滴滴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
幼儿教育是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组织方式与策略及教育环境的认识不仅影响幼儿园教育实践,同时也隐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测查的题目。
2.分别以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测查,同时,对园内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著性差异;
3.从1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1.根据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4
环境教育质量会对社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各个角度入手,提升环境教育质量。下文从社会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普通工作人员教育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教育方式及教育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教育
(一)完善环保教育考核制度。领导层的经济决策权和监管权都要比普通民众大,所以领导层在环境影响方面的影响力也比较强。从各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领导环境意识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环境发展质量,鉴于领导层人员在环保工作上的重要性及超强的影响力,建议在全社会范围环境教育中,必须要拟定针对领导人的学习制度及考核制度,甚至可以将环保期限的达标情况当成领导班子日常考核指标来看待,通过该方式提升领导层人员综合决策水平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企业与消费者环境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影响之下,不同的经济个体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高低之分。如果个体属于具有一定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的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经济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所以必须要将其列为环境教育对象。在对企业和企业决策者进行环境教育时,需要不断的强调经济行为、环境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等多方面问题概念,转变传统企业的循环化生产方式,不断的对经济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全面控制负面经济决策及负面经济决策行为。在对消费者进行环保教育时,将教育的`关键点集中在经济行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上,将环保活动与消费者日常经济活动相结合,促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传统的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模式。将绿色消费运动以及如何判断商品是否属于绿色消费商品的方式传授给消费者,知道消费者主动选择有利于环境发展的商品,以政策和消费者为支撑,诱导企业向社会提供有利于社会、环境发展的商品,将消费者生活引导作用及制约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加速生产模式转变。
二、基础教育
(一)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阶段,可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热认识环境、热爱环境以及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让学生直接的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接触,虽然小学生尚不能对环境的改变做出太大的贡献,但是可以培养其态度,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日子慢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中学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到中学教育中,让中学生接触到环境教育方式及环境教育内容。在保持中级目标一致性的原则基础之上,全面了解环境教育内容有效性、现实性、地域性、话动性和探究性,提升环境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让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积极的内容。地域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上,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不同,如果千篇一律的使用相同地图特征作为教学内容,必然会影响到环境保护教学质量,所以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还要秉承探究性原则,选择较容易形成探究分为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环境问题,使其在接受教育观念、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热爱大自然以及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操。
三、专业教育
环境教育已经收入到九年义务教育当中,但是在大学生环境教育方面,却仅限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没有做到所有专业普及教育,也很少有学校会给其余专业的学生安排环境保护课程。从目前大学校园环境状态以及大学生日常环境保护行为上看,大学生环境意识还是比较差的,距离理想的伦理道德知识水平差距较大。大学校园教育需要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普及到所有专业中,提升环境保护教学普及率,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其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全社会范围环境保护教育质量。
四、成人教育
(一)相关工作人员教育。环保只能部门不仅属于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导人员,同时也是资源及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主要执行者,所以工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通过环境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工作人员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效率以及自身综合职业道德,更新专业知识,激励其更好的完成环境保护监管或者是环境保护服务工作。
(二)普通劳动人员教育。普通劳动人员资源环境教育工作是整体环境教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因为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事相关工作的劳动人民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将内部成本转变为外部成本,对竞争的本质及竞争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其产生扭曲。这种情况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想要改变该情况,需要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分层次、分对象的完成环保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五、结语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缓解人与环境的矛盾。上文从多角度入手,阐述了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身份人的环境教育方式,旨在提升全社会环境教育综合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对象:
牡丹江市林管局幼儿园全园教师
二、调查方法:
谈话法
三、调查步骤: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拟定测查的题目。
2、分别以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测查,同时,对园内教师x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四、调查结果:
1、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著性差异;
3、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五、分析与讨论: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答复下列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拟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答复〝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根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六、建议:
根据林幼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开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开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拟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育环境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时间:
20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
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
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
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
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
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7、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领导小组和保卫处、德育处齐抓共管。尽快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校园洁、净、美、亮起来。
8、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建议。改变教育路行走路线,禁止校内职工燃放爆竹,禁止制造噪声污染的广告音像车等个体广告在校前公路游弋,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确保校园教学环境的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