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8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1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名为《时间简史》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人们熟知的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残疾科学家史蒂芬·霍金。

这整本书讲的全是关于宇宙的知识,而且还涉及了时间。它最大的特点在书后,还介绍了几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伽利略和牛顿这些在宇宙学方面有很大贡献的伟人。整本书告诉我们宇宙的图像、宇宙和时间的关系。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黑洞的奥秘。黑洞就是由质量大、密度高而且拥有能让光线都逃不出去的强大引力场。

看完了整本书,我觉得科学是十分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因为科学能是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没有科学就没有快捷方便的交通,没有科学就没有四季恒温的房间,没有科学就没有有趣好玩的游戏……现在的牌子上写的都是“中国梦,我的梦”,这些“梦”的基础就是科学。

记得书上的总序里有一句话“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是教育。”我认为一点儿不错。如果受教育是使人得到知识的公交车的话,受科学教育就是使人得到知识的私家车了。

霍金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敢于大胆推理,他的这种科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推荐大家看《时间简史》,相信大家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2

读过霍老的专著之后,却让我思维开阔万千。霍老的宇宙观从时间开始,辞海中的宇宙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但霍金认为,时间是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关的,相对论早有论述。时间与宇宙的开始有关,宇宙开始之前的时间对我们的认识没有意义。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空间和时间始于大爆炸,其后宇宙一直在持续膨胀。宇宙膨胀的主要证据来源于哈勃的天体观察,红移现象证明恒星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天体,离开我们的速度也越快。

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静态的,牛顿的万有引力是静态宇宙的核心理论,认为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是可以根据物理规律来预测的。但是万有引力必然导致天体的坍塌。从万有引力必然得出膨胀宇宙的结论。但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静态的宇宙观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无限的世界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霍金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并且不能超越我们这个“宇宙”。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出发,在光速的范围内产生了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椎体。人类的认识不能超越这个椎体,因为不能超越光速。这个椎体就是我们的宇宙。从哲学意义上看,霍金的宇宙观也对人们的思想冲击甚大。为何先进的思想都是从西方传入我国,这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穷文富武”,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开展开学研究是不可能的。法布尔、达尔文的例子都很好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产生了富裕阶层。未来30年内,我国肯定可以产生影响世界的科学家。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的著作——《时间简史》。

这本书重点写了我的宇宙、宇宙和 时间、量子物理与相对论、黑一洞、时间箭头与时间膨一胀这五个方面。

听说,当时霍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全身瘫痪的状态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经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阅读。这种坚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轮椅上的霍金,虽然已经全身瘫痪了,但他的思绪飞出了太阳系,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一洞。

他写出了现代人最喜欢看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一洞》,他还发明出了一套科学模组,成为了英国皇家研究院最早的会员。

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主要介绍了宇宙是怎样由来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说起黑一洞大家也应该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颗恒星衰变只后,变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变了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黑一洞。同时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体,它的大的连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现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样,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4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很广,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霍金都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霍金还介绍了“奇点定理”和“霍金辐射”这两个自己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以及试图解决宇宙起源问题的“无边界宇宙模型”。

一、奇点定理

霍金和彭罗斯利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且宇宙中的确有我们观测到的那么多物质,那宇宙一定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

1.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

埃德温·哈勃等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而且离地球越远的恒星,离开地球的速度也越快。这意味着,宇宙就像是气球一样,在不断地膨胀。

【案例】

爱因斯坦曾经认为,宇宙应该是静态的。为了维持静态宇宙的假设,他还在自己的方程里加上了一项“宇宙常数”,这被称为“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2.“奇点定理”意味着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宇宙必然有一开端

“奇点”是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无限大、密度无限大、引力无限大的点。宇宙就诞生于“奇点”之中。

【案例】

宇宙膨胀的发现意味着,在很久以前,宇宙必然比现在小,所有的物质都会紧紧地集中在一起。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50亿年,那所有星系之间的距离都是0,宇宙必然诞生于“奇点”之中。

二、无边界宇宙模型

在描述宇宙历史的模型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当前的主流理论,但这一理论目前无法解决宇宙起源问题。霍金因此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宇宙大爆炸模型无法解决宇宙起源问题

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诞生于“奇点”。但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物理定律,都会在奇点处失效,因此人类无法直接研究奇点,这就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空间。

【案例】

在大爆炸模型中,物质、空间和时间,都是大爆炸之后才出现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对于我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宇宙时空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边界和开端。

2.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没有起源和开端

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是“有限无界”的,没有边界和奇点。霍金认为,这个宇宙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受任何外来事物影响,没有创生和消灭的时刻,它就是存在本身,不需要上帝来创造它。

【案例】

“无边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个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所组成的四维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时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范围上是有限的,但却没有形成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科学规律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适用,不会发生崩溃。

三、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也就是“黑洞辐射”。霍金利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提出,黑洞也会发出辐射,并不是完全黑的。

1.黑洞引力极大,连光都不可能逃出黑洞

当恒星的内部燃料耗尽之后,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就可能坍塌成黑洞。黑洞质量大,体积小,引力极高,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只要进入某个临界区域,就永远不可能逃出黑洞。

【案例】

黑洞吸引一切的性质,跟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冲突。所有有温度的物体,都应该发出辐射和粒子,但如果连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黑洞怎么能发出辐射呢?

2.霍金利用“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黑洞辐射”

霍金提出,黑洞的边缘在一刻不停地产生成对的粒子,其中带有负能量的粒子会被吸到黑洞里去,但还有一些带正能量的粒子,可以从黑洞的边缘逃脱。在外界看来,就好像是黑洞在不断地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霍金辐射”。

【案例】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下,即使是看似毫无一物的虚空,在微观上也是波澜起伏的。会不断地产生成对的粒子和反粒子,再碰撞到一起发生湮灭。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5

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呢?很多人一直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当然我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带着好奇心在寒假中阅读了《时间简史》一书。《时间简史》一书是一部关于“宇宙”的书籍。当我翻开这部书时,我就仿佛走进了宇宙,在宇宙中游历。不知不觉,我已经读完了这本神奇的书。读完这部书,我深有感触,尤其是第6章讲的“黑洞”。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黑洞”这一词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黑洞”呢?我想绝不会有很多。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当然也介绍了“黑洞”,时间简史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了我们“黑洞”的定义:超强的引力以至于光都无法照射便被吸回的空洞就叫黑洞。连光都无法照射出来!我这才感受到了黑洞的力量。当我真正了解“黑洞”知道了“黑洞”的定义时,我不禁赞叹道:这就是科学啊!真厉害!

是啊!这就是科学,是它让我们知道深海底下有什么?是它让我们感知到宇宙!浩瀚无垠的宇宙!是科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应该感谢科学,感谢那些为科学在奋斗的科学家们!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规定,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在我看来,就是一切有正质量的物质都只能无限接近于光速而不能到达,就更别提超越了。

读了《时间简史》这本书,我才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科学。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能够探索宇宙,深海等等等等。我相信,科学一定会越来越发达,拨开未解之谜的迷雾,为人类造福!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五彩缤纷!

时间简史简介读后感 篇6

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有多大?又到底长什么样子?里面有生命存在吗……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我心中的谜。虽然也曾幻想过各种各样的答案,却无一不是可笑至极。毕竟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去思考宇宙还是很无力的,不管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不过换来一种雾里看花的无奈。

宇宙与我们仿佛隔着一层薄纱,只能隐隐约约地窥其轮廓,却难见真容,处处散发着神秘感,不断地诱惑人们不知疲倦地、无止境地探索宇宙。

如果说之前我对于宇宙的了解是一张白纸,那么在读过《时间简史》后,这张白纸倒也算是添上了几番色彩。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可就是这么一个奇迹般的人物却在一九六三年、他二十一岁时,在这个正需要奋力拼搏的年龄里患上了肌肉萎缩性硬化症,也就是卢伽雷氏证。他全身瘫痪在轮椅上,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更被医生诊断说只能活两年。这个消息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是非常绝望的。但他没有,他硬是靠着超乎常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并于二十三岁时取得了博士学位从而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在霍金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的一生里,他担任了三十年的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宇宙论和黑洞领域,曾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更是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像英国荣誉爵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也都罗列其中。

作为一个伟人,霍金也写下了不少的著作,而《时间简史》正是其中最为出名的。这是一部将高深物理理论通俗化的科普范本,他以丰富的想象、宏伟瑰丽的构思、优美的语言使人们认识到:宇宙是如此的神秘和奇妙,以至于使人遐想万千,如遨游天际般,实地领略了时间和宇宙的诸多奇景。

即使这本书已经通俗化了,却依然还是那么的高深莫测,所以我也只能读懂一些皮毛,甚至有的地方看的一头雾水,但就是这些皮毛也让我受益匪浅。

《时间简史》整本书一共不过不到二十万字,却洋洋洒洒地概括了探索实践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这都是一些关于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识。全书十二章,不算多,却也很充实。

原来庞大的宇宙在形成之前也只不过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奇点,经过大爆炸后开始膨胀。然而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降低,在大爆炸作文后的一秒钟,温度就降低到约为一百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一千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时的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极轻的粒子,它之手弱力和引力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而在到爆炸大约一百秒后,温度又降低到了十亿度,及最热的恒星内部的温度。但是到了之后的一百万年左右,宇宙变得异常安分,仅仅只是继续膨胀,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最后,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电子和核子不再有足够的能力去战胜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就开始结合形成原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开始形成了。然而地球原先也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冷却了下来并从岩石散发的气体中得到了大气,但是人类依然无法在这早先的大气中存活。因为它里面不包含氧气,反而有很多对我们有毒的气体,例如硫化氢,即使鸡蛋变臭难闻的气体。不过到了后来,第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出现了,并逐渐地将大气改变成今天这样的成分,给了如今地球上生活的生物一个生存环境。

谈了一会儿地球史,再将镜头转回宇宙。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着,但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还在相信绝对时间。但直到后来出现了相对论。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相反,每个观察者都有由他携带的钟记录的他自己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一致。这样,相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个人的概念。

也许相对时间来说,人们可能更熟悉黑洞这个词,虽然这一术语是在不久前才出现的。一九六九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了形象的描述至少可回溯到二百年前的一个时间观念时杜撰了这个名词。然而黑洞并不是一个很黑的洞,他最原始的概念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

可能提到黑洞人们又想到了另一个洞——虫洞。虫洞其实是两个遥远时空的多维空间隧道,又称时空洞、爱因斯坦-罗森桥,也译作蛀孔。虫洞是一九一六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一九三五年爱因斯坦和纳珍·罗森写了一篇论文并在该论文中指出广义相对论允许虫洞的存在。但虫洞不能维持得足够久以使航天飞船来得及穿越虫洞:虫洞会缩紧,所以飞船会撞到奇点上。因此虫洞是无处不在且转瞬即逝的。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而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来看还是远不够进行时间旅行的,但人类的科学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因此我希望能看见时间旅行实现的的那一天。

也许,当人类摸清了关于宇宙的一切时,才相当于见到了上帝吧。

大家都在看